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音乐;《故乡的亲人》;教学设计;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49-03
【作者简介】刘佳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江苏南京,211100)教师;张超英,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南京,211100)教研员。
【设计理念】
苏教版的音乐教材一直关注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也一直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中,思乡之情的文化表达可在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将歌唱与欣赏、感受、体验相结合。本课的教学设计便是在这样的教材背景之下,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思乡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感悟的。
【学情分析】
客观上看,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土生土长,缺少告别故乡、远离家人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学习紧张,缺少与亲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仅如此,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他们只是单向地接受父母、亲人的关爱,缺乏感恩之心。感情的表现相对而言较为生硬、牵强,不是发自内心。而在日常生活、娱乐中,学生平时重点地、过多地接受比较热烈、激情的音乐,但本课选择的音乐素材优雅、温和。所以相应地,他们对这类音乐缺少共鸣。
基于以上分析,就是要做足做好课前工作,把环节细化,情感处理不露痕迹,这样,方能让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故乡的感情,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因此,笔者尝试在学生的情感铺垫和提升上下功夫:尽可能多地提供些素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音乐的表现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表现思乡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探索、感悟、联想过程之中,体会作品中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能用连贯的气息深情地演唱《故乡的亲人》,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歌曲内容;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体会旋律创作手法中重复、对比所带来的情感的冲击。
3.通过欣赏、比较女声独唱《那就是我》和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受音乐作品中同一主题不同表演形式所带来的情感发掘方式,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在体会思乡情感的过程中理解和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
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内心,还要让它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情境创设
1.事先为学生分好组,发给每组8K纸和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2.课前就开始播放《月之故乡》。(意图:营造思乡情绪,进行艺术熏陶,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
3.学生进班坐定,在《月之故乡》的歌声中,边聆听边跟随老师学习简单的手语动作。(附歌词: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意图:手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要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诠释我们对故乡的情感。)
二、导入新课,浅尝思乡
1.听音乐,完成表格。(意图:欣赏与复习相结合,导入主题。)
2.小结3首歌曲(《故乡的云》《松花江上》《七子之歌》)的情感,它们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由学生答):思乡。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品一品“故土情·思乡曲”。(意图:激发兴趣,开门见山,直奔新课的主题。)
三、初步感知,吟诵思乡
1.【听一听】在歌曲《那就是我》中欣赏关于故乡的系列油画,并预设问题:(1)这首歌描绘了故乡哪些美丽的景色?(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故乡也是这样的吗?
2.介绍关于陈逸飞和故乡的故事。《故乡的回忆》是陈逸飞以故乡的双桥为题材所作的油画。1984年,《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展出后引起轰动,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访华时高价买下《故乡的回忆》改名为《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寓意为架起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之桥,被各界传为佳话。(意图:介绍名家大师的画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及思念。)
3.【写一写】请大家在纸上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诗,写下你心中的故乡。(播放背景音乐《故乡的亲人》、看家乡风景、代表性建筑及校园部分景观照片)(意图:引导学生参与,鼓励文字、言语的表达,更容易让他们体会故乡的意境。《故乡的亲人》旋律的播放,让学生熟悉今天学习的新歌旋律。)
4.请学生读一读所写的故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欣赏交流,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的歌曲学唱注入良好的氛围。)
5.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故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所拥有的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就像我们刚才读到的、看到的;更重要的还有精神的、无形的,就像我们接下来将深入欣赏的音乐。(意图:由有形的语言、文字、画面,到无形的旋律、音乐等,不仅是承上启下的教学连接,更是要引导学生明白深厚的、不断积淀的思乡之情是可以用多种途径表达的。)
6.【读一读】学生读一读《故乡的亲人》歌词,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中的情感。(意图:情感的体现往往是推动歌曲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这种离乡、思乡的经历很难体会,那么在歌曲教学前就给他们一种想象的引导和感受,对接下来把握歌曲起到铺垫作用。)
四、歌曲教学,细品思乡
1.【选一选】欣赏《故乡的亲人》视频,完成选择。(意图:让学生谈谈感受,感知歌曲。)
2.思考:“这首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意图:体会曲作者的情感,了解他人的思乡之情,方能更好地演唱。) 3.【听一听】二次欣赏《故乡的亲人》旋律,找出旋律相同之处与歌曲高潮乐句。(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a a’) B(b a’’)(意图:加深旋律印象,引导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4.【读一读】教师带领学生在《故乡的亲人》旋律中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安排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难度的地方(附点),师生一同解决难点。(意图:初中生应慢慢脱离教师唱一句、自己唱一句的形式,在进一步感知歌曲的同时,能主动掌握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5.【演一演】师: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生随老师的提示作气息练习。(意图:为后面的“连音唱法”做准备。)
6.【唱一唱】学生跟原唱哼唱旋律,依班级情况,可带入歌词。(意图:熟悉并学唱歌曲。)
7.想“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孤寂惆怅思乡、中速稍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情绪和速度来表现歌曲?(意图:感受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表现起的作用。)
8.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以不同演唱形式表演歌曲。如领唱与合唱、歌词的朗诵等。(依班级具体情况定)(意图:学生才艺展示,带着思乡之情用多种途径完成歌曲的教学与巩固。层层递进地学唱歌曲,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地演唱歌曲。)
五、深入认知,升华思乡
1.马思聪在美期间,最爱听、最爱演奏的作品就是《思乡曲》。他常凭栏而立,眺望祖国的方向,琴声未了,已泪流满面。他时刻不忘祖国,还和女儿马瑞雪合作了另一首思乡作品《乡愁》。有一首同名诗,同学们知道吗?(屏幕展示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请同学们伴着《思乡曲》的旋律,共同朗诵《乡愁》。(注意节奏、语速、情绪的把握)
2.在张学良将军的90寿庆上,有人点了这首曲子,老人听后,眼含泪水说:“我要回家。”让我们再次共同欣赏《思乡曲》的主题一。
【考一考】这是什么乐器?(意图:学习和掌握节奏和旋律在作品中的作用。)
3.器乐作品能很好地表达思乡之情,声乐作品呢?接下来我们听到的表达对故乡的声乐作品,请大家想想,其音乐要素是怎样构成的?(完成表格,概括思乡音乐作品的情绪非单一性,点明愁苦的思乡不是最终,而要把对故乡的亲情、热情用行动表现出来。)
4.问题1:思乡的音乐作品速度、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完成表格后学生小结)问题2: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哪一个更能表现出思乡的情感?这里的问题研讨是开放式的。(意图:器乐作品内涵的延伸性、想象性和声乐作品情感的直接性、明确性都是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所要领悟的。)
六、拓展体验,感怀思乡
1.【猜一猜】课前听到的《月之故乡》,其歌词与我国古代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处?
2.【试一试】(分组)A.谱一谱:根据《静夜思》的平仄特点,给学生大体的旋律线走向及每句的结尾音,指导学生完成依词谱曲,并演唱。(意图: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特别是刚上1个月中学音乐课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较有难度的音乐素质拓展,但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他们能在创作的过程中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呼应,更能感受到情感与音乐真正的交融。)B.唱一唱:给出一段改编后的电影《庐山恋》插曲《啊,故乡》的歌词,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把歌词填入到《故乡的亲人》。(意图:学生回到歌曲的情感中,并最终通过歌曲的演唱展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
(可依各班实际教学情况的不同,将此环节调整到第五、六环节之间完成)故乡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家园。将来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无论走到哪里,请不要忘记亲人、忘记家乡、忘记我们的祖国。
【教学点评】
刘老师的这节课是苏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故乡歌谣》的拓展。整堂课贯穿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音乐的审美教学,以情带声,内容丰富,学生兴趣盎然,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突出了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音乐教学的审美核心。音乐学科是一门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程内容应以音乐文化为精髓,注重艺术性、人文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与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刘老师通过“浅尝思乡—吟诵思乡—细品思乡—感怀思乡”等系列环节,层层推进,由表及里地触发初一学生的感悟体验,为整堂课的歌曲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照顾了不同学生的音乐需求,设计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创作的环节。新课程比较注重从学生不同需求出发来设计音乐教学,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所以,成功的课堂应该能够给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可喜的是,刘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形式与过程:有手语的学习与表达,有通过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情感,有鼓励学生依曲填词,有在给出部分旋律及节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创作。通过“动、听、赏、唱、创”的实践创造活动,使音乐感知隐隐成线,音乐能力环环相连,音乐思维绵绵发展,音乐情感徐徐上升。当然,为了避免个别学生有畏难心理,这些活动大部分是通过小组研究合作的形式进行呈现。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激励,主动参加集体性、多样性、探索性的整体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感受创造的快乐。
3.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挖掘合理。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准确,难易适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接受过程,着重于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在歌曲教学中充分渗透情感,便于操作,情境创设环节科学有效,问题设计层层深入,评价多元,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互动。在歌曲教学中,讲练结合,指导得法,整节课气氛活跃,调控有度,目标达成顺利,师生愉悦,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49-03
【作者简介】刘佳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江苏南京,211100)教师;张超英,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南京,211100)教研员。
【设计理念】
苏教版的音乐教材一直关注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也一直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中,思乡之情的文化表达可在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将歌唱与欣赏、感受、体验相结合。本课的教学设计便是在这样的教材背景之下,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思乡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感悟的。
【学情分析】
客观上看,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土生土长,缺少告别故乡、远离家人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学习紧张,缺少与亲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仅如此,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他们只是单向地接受父母、亲人的关爱,缺乏感恩之心。感情的表现相对而言较为生硬、牵强,不是发自内心。而在日常生活、娱乐中,学生平时重点地、过多地接受比较热烈、激情的音乐,但本课选择的音乐素材优雅、温和。所以相应地,他们对这类音乐缺少共鸣。
基于以上分析,就是要做足做好课前工作,把环节细化,情感处理不露痕迹,这样,方能让学生由衷地产生对故乡的感情,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因此,笔者尝试在学生的情感铺垫和提升上下功夫:尽可能多地提供些素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音乐的表现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表现思乡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探索、感悟、联想过程之中,体会作品中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能用连贯的气息深情地演唱《故乡的亲人》,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的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歌曲内容;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体会旋律创作手法中重复、对比所带来的情感的冲击。
3.通过欣赏、比较女声独唱《那就是我》和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受音乐作品中同一主题不同表演形式所带来的情感发掘方式,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在体会思乡情感的过程中理解和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
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内心,还要让它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情境创设
1.事先为学生分好组,发给每组8K纸和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2.课前就开始播放《月之故乡》。(意图:营造思乡情绪,进行艺术熏陶,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
3.学生进班坐定,在《月之故乡》的歌声中,边聆听边跟随老师学习简单的手语动作。(附歌词: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意图:手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要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诠释我们对故乡的情感。)
二、导入新课,浅尝思乡
1.听音乐,完成表格。(意图:欣赏与复习相结合,导入主题。)
2.小结3首歌曲(《故乡的云》《松花江上》《七子之歌》)的情感,它们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由学生答):思乡。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品一品“故土情·思乡曲”。(意图:激发兴趣,开门见山,直奔新课的主题。)
三、初步感知,吟诵思乡
1.【听一听】在歌曲《那就是我》中欣赏关于故乡的系列油画,并预设问题:(1)这首歌描绘了故乡哪些美丽的景色?(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故乡也是这样的吗?
2.介绍关于陈逸飞和故乡的故事。《故乡的回忆》是陈逸飞以故乡的双桥为题材所作的油画。1984年,《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展出后引起轰动,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访华时高价买下《故乡的回忆》改名为《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寓意为架起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之桥,被各界传为佳话。(意图:介绍名家大师的画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及思念。)
3.【写一写】请大家在纸上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诗,写下你心中的故乡。(播放背景音乐《故乡的亲人》、看家乡风景、代表性建筑及校园部分景观照片)(意图:引导学生参与,鼓励文字、言语的表达,更容易让他们体会故乡的意境。《故乡的亲人》旋律的播放,让学生熟悉今天学习的新歌旋律。)
4.请学生读一读所写的故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欣赏交流,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的歌曲学唱注入良好的氛围。)
5.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故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所拥有的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就像我们刚才读到的、看到的;更重要的还有精神的、无形的,就像我们接下来将深入欣赏的音乐。(意图:由有形的语言、文字、画面,到无形的旋律、音乐等,不仅是承上启下的教学连接,更是要引导学生明白深厚的、不断积淀的思乡之情是可以用多种途径表达的。)
6.【读一读】学生读一读《故乡的亲人》歌词,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中的情感。(意图:情感的体现往往是推动歌曲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这种离乡、思乡的经历很难体会,那么在歌曲教学前就给他们一种想象的引导和感受,对接下来把握歌曲起到铺垫作用。)
四、歌曲教学,细品思乡
1.【选一选】欣赏《故乡的亲人》视频,完成选择。(意图:让学生谈谈感受,感知歌曲。)
2.思考:“这首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意图:体会曲作者的情感,了解他人的思乡之情,方能更好地演唱。) 3.【听一听】二次欣赏《故乡的亲人》旋律,找出旋律相同之处与歌曲高潮乐句。(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a a’) B(b a’’)(意图:加深旋律印象,引导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4.【读一读】教师带领学生在《故乡的亲人》旋律中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安排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难度的地方(附点),师生一同解决难点。(意图:初中生应慢慢脱离教师唱一句、自己唱一句的形式,在进一步感知歌曲的同时,能主动掌握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5.【演一演】师: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生随老师的提示作气息练习。(意图:为后面的“连音唱法”做准备。)
6.【唱一唱】学生跟原唱哼唱旋律,依班级情况,可带入歌词。(意图:熟悉并学唱歌曲。)
7.想“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孤寂惆怅思乡、中速稍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情绪和速度来表现歌曲?(意图:感受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表现起的作用。)
8.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以不同演唱形式表演歌曲。如领唱与合唱、歌词的朗诵等。(依班级具体情况定)(意图:学生才艺展示,带着思乡之情用多种途径完成歌曲的教学与巩固。层层递进地学唱歌曲,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地演唱歌曲。)
五、深入认知,升华思乡
1.马思聪在美期间,最爱听、最爱演奏的作品就是《思乡曲》。他常凭栏而立,眺望祖国的方向,琴声未了,已泪流满面。他时刻不忘祖国,还和女儿马瑞雪合作了另一首思乡作品《乡愁》。有一首同名诗,同学们知道吗?(屏幕展示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请同学们伴着《思乡曲》的旋律,共同朗诵《乡愁》。(注意节奏、语速、情绪的把握)
2.在张学良将军的90寿庆上,有人点了这首曲子,老人听后,眼含泪水说:“我要回家。”让我们再次共同欣赏《思乡曲》的主题一。
【考一考】这是什么乐器?(意图:学习和掌握节奏和旋律在作品中的作用。)
3.器乐作品能很好地表达思乡之情,声乐作品呢?接下来我们听到的表达对故乡的声乐作品,请大家想想,其音乐要素是怎样构成的?(完成表格,概括思乡音乐作品的情绪非单一性,点明愁苦的思乡不是最终,而要把对故乡的亲情、热情用行动表现出来。)
4.问题1:思乡的音乐作品速度、旋律、情绪有什么特点?(完成表格后学生小结)问题2: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哪一个更能表现出思乡的情感?这里的问题研讨是开放式的。(意图:器乐作品内涵的延伸性、想象性和声乐作品情感的直接性、明确性都是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所要领悟的。)
六、拓展体验,感怀思乡
1.【猜一猜】课前听到的《月之故乡》,其歌词与我国古代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处?
2.【试一试】(分组)A.谱一谱:根据《静夜思》的平仄特点,给学生大体的旋律线走向及每句的结尾音,指导学生完成依词谱曲,并演唱。(意图: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特别是刚上1个月中学音乐课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较有难度的音乐素质拓展,但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他们能在创作的过程中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呼应,更能感受到情感与音乐真正的交融。)B.唱一唱:给出一段改编后的电影《庐山恋》插曲《啊,故乡》的歌词,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把歌词填入到《故乡的亲人》。(意图:学生回到歌曲的情感中,并最终通过歌曲的演唱展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
(可依各班实际教学情况的不同,将此环节调整到第五、六环节之间完成)故乡是情感的寄托,是精神的家园。将来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无论走到哪里,请不要忘记亲人、忘记家乡、忘记我们的祖国。
【教学点评】
刘老师的这节课是苏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故乡歌谣》的拓展。整堂课贯穿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音乐的审美教学,以情带声,内容丰富,学生兴趣盎然,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突出了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音乐教学的审美核心。音乐学科是一门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程内容应以音乐文化为精髓,注重艺术性、人文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与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刘老师通过“浅尝思乡—吟诵思乡—细品思乡—感怀思乡”等系列环节,层层推进,由表及里地触发初一学生的感悟体验,为整堂课的歌曲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照顾了不同学生的音乐需求,设计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创作的环节。新课程比较注重从学生不同需求出发来设计音乐教学,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所以,成功的课堂应该能够给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可喜的是,刘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形式与过程:有手语的学习与表达,有通过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情感,有鼓励学生依曲填词,有在给出部分旋律及节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创作。通过“动、听、赏、唱、创”的实践创造活动,使音乐感知隐隐成线,音乐能力环环相连,音乐思维绵绵发展,音乐情感徐徐上升。当然,为了避免个别学生有畏难心理,这些活动大部分是通过小组研究合作的形式进行呈现。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激励,主动参加集体性、多样性、探索性的整体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感受创造的快乐。
3.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挖掘合理。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准确,难易适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接受过程,着重于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在歌曲教学中充分渗透情感,便于操作,情境创设环节科学有效,问题设计层层深入,评价多元,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互动。在歌曲教学中,讲练结合,指导得法,整节课气氛活跃,调控有度,目标达成顺利,师生愉悦,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