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首先是学习者
学校永远激荡着青春的律动,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体,不断地变化发展是他们的常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学生细腻和敏锐的感受,在对一件件事情处理的反思中不断成长。《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今天讲“教学相长”,不仅包括教学,更包括教育,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这样一种观念:没有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没有学生学习中的疑惑与困难,没有教师解决这些烦恼和问题、疑惑与困难,就不会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发展中成长。[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首先更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在学生的问题中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而学习;教师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内涵,感受教育的温暖,增加教育的智慧,在引领学生走向精神光明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也变得更加明朗。
从职业特征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和知识打交道的人,知识的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使教师职业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只有当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不断完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未完成的人”,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2]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在自己所执教的学科领域内达到尽可能高的造诣;另一方面是指每个教师都要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规律出发,提高驾驭教育的能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网状的,既需要有系统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条件性知识,还需要有广博的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即教师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有丰盈的精神空间、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精神魅力”(钱理群语)。有学者认为,教师应该追求三个境界: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是指教师要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这是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教师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3]教师如何达到这三个境界?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在的教师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由于教育的普及、信息的不断涌现和传播渠道的多样等原因,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扩大,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在数量和广度上甚至超过了教师。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巩固和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学科单一性的特点,才能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成为更加高明的顾问和意见参加者。所以,学习是教师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唯一途径。
同时,教师面对自己的不足表现出的虚心和学习态度,对不断求知的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对学习的永恒热情和孜孜探求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自身对学习的巨大热情和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愉悦与心理满足感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动机源”作用:一个在课堂和课外始终表现出对学习有极大热情的教师,会把这种学习的热情和精神传染给学生,学生也会以同样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4]
二、教师学习的途径
1.读书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必要状态
“教书而不读书,只知道永不停息向外输出曾经学到的知识,却从来不曾想到要给自己补充一点新的东西,只知道在低层次上乐此不疲地重复自己”,此种情况在当今的教师队伍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吸收知识的滋养,能够增长个人的见闻,丰富自己的血肉,充盈个人的心灵。教师应当像蜜蜂酿蜜一样,广采博取,吸收众家之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读书可以影响人的气质和修养,摆脱“匠气”。教师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教师的人文底蕴与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息息相关。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传递者,只有以读书学习来涵养思想、充实灵魂,才能有独立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才能真正从精神上引导学生成长。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从这个意义上,如果说教学技巧是日常教学的“流”,那么文化底蕴才是永远不息的“源”。
2.在经验反思中学习
长期的实践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它们必须通过教师实践的整合,才能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站在经验学习理论立场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转化经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其发生的过程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之上的。从单纯的经验上升为实践性知识,必须通过教师自主自觉的反思。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及与教学有关的一切进行内在反省和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这种学习是以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对象、从具体问题开始、以实践情境为场所的反思性研究,对在教育教学中的行动、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带有鲜明的自我反省性,其目的在于不断解决实际问题、革新和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肯定,也有以客观心态对自我的批评。反思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还包括教育教学热点、教育理念、教育研究、学生状况、日常生活等。通过反思行为,教师为专业知识和实践提供鲜活的内容,并有效改善“心智模式”,促进专业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智慧。可见,反思也是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体现。
3.在合作共享中实现学习
长期以来,教师很多时候是在孤立地、封闭地工作,教师之间虽然几乎天天见面,但很少利用交流的机会来讨论教学实践或者教育问题,难以有实质性的交流和合作。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每个教师都属于群体中的一员,生活在一定的背景之中,不可避免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着密切联系。虽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教学行为是个人化的,但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 教师发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依靠自己,而会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分享中得到更多。[5]从本质上说,教师之间的这种合作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通过合作中的对话和共同探索,教师缄默性的实践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同时个人实践中的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在集体智慧中得以解决,从而构成一种加速个人智慧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要使这种合作成为有效的学习途径,需要教师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对话和分享”为运行机制。合作的过程是合作主体之间从各自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的互动达成一种视界的交融,主体的认知结构从中不断改组与重建,使新知识、新理念得以产生和创造。在当前校本研究普遍开展的形势下,学校应强化教师教学合作的自觉意识,在制度、人员、物质和时间方面对教师合作予以保障,使教师的学科内合作、学科间合作与课题合作真正得以开展,从而使教师在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当然,教师要真正成为高效和自主的学习者,从教师职业情感方面讲,一方面离不开其对教育工作的本质及教师职业性质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即教师的职业认同。高度的职业认同不仅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工具,而且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源于此,教师才能敏锐地感知到学生的变化和需要,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生发出积极的希望、成熟的反思和探索的精神。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同为学习者、不断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教师成为学习者具有双重价值,它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自身形象的教育价值。[6]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曾说:“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我们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7]所以,学校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与生共舞”的过程,这是个“双赢”的过程——学生们在“舞蹈”中不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学相长:中国教师发展的核心话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8).
[2]转引自王艳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
[3]安文铸.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唯一途径[N].中国教师报,2004-06-16.
[4]徐廷福.教师新角色:模范学习者[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尹妙辉.从个体孤独到同伴合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6]徐廷福.教师新角色:模范学习者[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陕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朱蒙)
学校永远激荡着青春的律动,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体,不断地变化发展是他们的常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学生细腻和敏锐的感受,在对一件件事情处理的反思中不断成长。《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今天讲“教学相长”,不仅包括教学,更包括教育,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这样一种观念:没有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没有学生学习中的疑惑与困难,没有教师解决这些烦恼和问题、疑惑与困难,就不会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发展中成长。[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首先更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在学生的问题中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而学习;教师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内涵,感受教育的温暖,增加教育的智慧,在引领学生走向精神光明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也变得更加明朗。
从职业特征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和知识打交道的人,知识的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使教师职业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只有当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不断完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未完成的人”,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2]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在自己所执教的学科领域内达到尽可能高的造诣;另一方面是指每个教师都要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规律出发,提高驾驭教育的能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网状的,既需要有系统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条件性知识,还需要有广博的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即教师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有丰盈的精神空间、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精神魅力”(钱理群语)。有学者认为,教师应该追求三个境界: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是指教师要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这是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教师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3]教师如何达到这三个境界?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在的教师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由于教育的普及、信息的不断涌现和传播渠道的多样等原因,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扩大,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在数量和广度上甚至超过了教师。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巩固和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学科单一性的特点,才能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成为更加高明的顾问和意见参加者。所以,学习是教师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唯一途径。
同时,教师面对自己的不足表现出的虚心和学习态度,对不断求知的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对学习的永恒热情和孜孜探求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自身对学习的巨大热情和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愉悦与心理满足感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动机源”作用:一个在课堂和课外始终表现出对学习有极大热情的教师,会把这种学习的热情和精神传染给学生,学生也会以同样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4]
二、教师学习的途径
1.读书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必要状态
“教书而不读书,只知道永不停息向外输出曾经学到的知识,却从来不曾想到要给自己补充一点新的东西,只知道在低层次上乐此不疲地重复自己”,此种情况在当今的教师队伍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吸收知识的滋养,能够增长个人的见闻,丰富自己的血肉,充盈个人的心灵。教师应当像蜜蜂酿蜜一样,广采博取,吸收众家之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读书可以影响人的气质和修养,摆脱“匠气”。教师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教师的人文底蕴与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息息相关。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传递者,只有以读书学习来涵养思想、充实灵魂,才能有独立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才能真正从精神上引导学生成长。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从这个意义上,如果说教学技巧是日常教学的“流”,那么文化底蕴才是永远不息的“源”。
2.在经验反思中学习
长期的实践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它们必须通过教师实践的整合,才能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站在经验学习理论立场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转化经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其发生的过程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之上的。从单纯的经验上升为实践性知识,必须通过教师自主自觉的反思。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及与教学有关的一切进行内在反省和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这种学习是以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对象、从具体问题开始、以实践情境为场所的反思性研究,对在教育教学中的行动、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带有鲜明的自我反省性,其目的在于不断解决实际问题、革新和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肯定,也有以客观心态对自我的批评。反思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还包括教育教学热点、教育理念、教育研究、学生状况、日常生活等。通过反思行为,教师为专业知识和实践提供鲜活的内容,并有效改善“心智模式”,促进专业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智慧。可见,反思也是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体现。
3.在合作共享中实现学习
长期以来,教师很多时候是在孤立地、封闭地工作,教师之间虽然几乎天天见面,但很少利用交流的机会来讨论教学实践或者教育问题,难以有实质性的交流和合作。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每个教师都属于群体中的一员,生活在一定的背景之中,不可避免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着密切联系。虽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教学行为是个人化的,但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 教师发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依靠自己,而会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分享中得到更多。[5]从本质上说,教师之间的这种合作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通过合作中的对话和共同探索,教师缄默性的实践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同时个人实践中的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在集体智慧中得以解决,从而构成一种加速个人智慧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要使这种合作成为有效的学习途径,需要教师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对话和分享”为运行机制。合作的过程是合作主体之间从各自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向的互动达成一种视界的交融,主体的认知结构从中不断改组与重建,使新知识、新理念得以产生和创造。在当前校本研究普遍开展的形势下,学校应强化教师教学合作的自觉意识,在制度、人员、物质和时间方面对教师合作予以保障,使教师的学科内合作、学科间合作与课题合作真正得以开展,从而使教师在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当然,教师要真正成为高效和自主的学习者,从教师职业情感方面讲,一方面离不开其对教育工作的本质及教师职业性质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即教师的职业认同。高度的职业认同不仅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工具,而且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源于此,教师才能敏锐地感知到学生的变化和需要,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生发出积极的希望、成熟的反思和探索的精神。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同为学习者、不断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教师成为学习者具有双重价值,它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自身形象的教育价值。[6]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曾说:“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我们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7]所以,学校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与生共舞”的过程,这是个“双赢”的过程——学生们在“舞蹈”中不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学相长:中国教师发展的核心话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8).
[2]转引自王艳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
[3]安文铸.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唯一途径[N].中国教师报,2004-06-16.
[4]徐廷福.教师新角色:模范学习者[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尹妙辉.从个体孤独到同伴合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6]徐廷福.教师新角色:模范学习者[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陕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