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多少决定了植被的类型与规模,流水对地貌也起着雕塑作用。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对自然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其中,新疆荒漠、草原、森林、峡谷、河流、湖泊等景观类型多样,各地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地形背景下的水量差异决定的。水用植被作为笔墨或浓或淡或留白,画出了新疆独特的风貌,水是大自然的化妆师。
关键词:水;植被;景观差异
2018年7月22日,怀着多年的向往和好奇,第一次飞进新疆,飞进了“亚心之都”,世界上最内陆、距离海岸线最远的大城市——乌鲁木齐,开始了新疆地理研学旅行采风活动。沙漠、草原、森林、峡谷、湖泊、河流……太多的地理景观,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新疆各地多种多样的景观差异,实际上是由水的多少决定的,一路上不由自主地感慨——水才是大自然的化妆师!
一、印象天山与天山印象
讲地理,特别是区域地理,一定绕不开天山。天山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并且为新疆提供了重要的高山冰雪融水。在想象中它应该是这样的:高高的山顶上是厚厚的白色积雪和冰川,在耀眼的阳光下泛着蓝色调的寒冷光芒,在雪线之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葱郁的墨绿色杉树,然后才是森林的上側和下侧那片翠绿色的草场,草场上布满了各色的野花和牛羊。
旅游采风的第一天,我们乘坐大巴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天山一直向西前行,两侧映入眼帘的是沙灰色的山脉,一直在我们前行的方向延伸,气势并不恢弘,像极了由各种形状的沙包组成的大型地形沙盘,极少看到绿色,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当导游告诉我们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天山的时候,我有一些错愕:说好的冰川、雪峰在哪里?说好的高山牧场在哪里?睁大眼睛隔着车窗仔细观察才发现,满眼的沙色山坡上有稀疏的褐色植物贴在地皮上,刚刚高出地表的还有极其细小的针状绿草,稀少得远处根本看不到绿色。这时的天山山坡看起来更像是长了癞的沙皮狗的皮肤,这可是雨季啊。带着疑惑继续前行,天山山脉似乎没有尽头,一直都在两侧陪伴着我们,几个小时的车程再也没有看到别样的风景。直到傍晚时分,在快要到赛里木湖时,天山周围开始有了绿色,且渐渐增多。山坡上的绿草组合成较大的斑点状,这时的天山山坡让我想起了斑点狗,也看到了由于水量不足而只分布在山谷的不连续的片状森林,这些绿色一下让周围的景色灵动活泼起来。湖面的水汽充足,轻雾薄纱,时不时落下雨滴,雨后的彩虹让美丽的赛里木湖多了几分不同于其他湖泊的动人神采。这个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湖泊,位于天山北坡,紧邻伊犁河谷,河谷向西的开口,让遥远的大西洋水汽畅通无阻,乘着强劲的西风可以直达这里,可是距离海岸线实在太远,这里只能成为西风的最后一站。
恋恋不舍中暮色降临,晚上我们宿营在赛里木湖附近的果子沟。深夜急骤的雨点打在毡房上,几次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早晨雨过天晴,在这里看到了更多的森林和草坡,好像特意向我印证水量与植被的关系一样。阴、阳坡在这里随处可见,阳坡为草地,很多阳坡一颗树木都没有,整齐划一的浅绿草坡不含杂质煞是好看。阴坡由于蒸发弱,同时又是迎风坡而形成一片高大的深绿色森林,分界线恰好在山脊上,一高一低、一浓一淡分布的泾渭分明。大自然真是最好的教科书:看一次实景胜过读任何的文字和图片。
与乌鲁木齐相隔520千米的赛里木湖,景色不同、气候不同的原因并不复杂。用数据可以说明:乌鲁木齐海拔800米,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赛里木湖海拔2 071米,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受大西洋眷顾的同时,地形的抬升对气温、降水的影响在此得到了诠释。原来我们沿着天山山脉在不知不觉中一直不断地爬升,体验了从乌鲁木齐的酷暑到赛里木的深秋急速转换。
在研学的最后一天,我们离开阿尔泰山区,在即将进入江布拉克时,我们又看到了天山,这时的天山是一片绿的海洋:森林、草场、绿色的麦田,各色野花摇曳在其中,点缀几顶毡房与远处的雪峰遥相呼应,让整个大自然透着静谧。山地、丘陵的起伏,让这个绿色的画轴更加立体,更有层次。麦田、高山牧场、森林、雪峰,终于印象天山与天山印象重合在一起。虽然远处的雪峰规模不大,但这喜人的白色还是让我长长地嘘了口气,对生命之源,水的渴望从没有这一刻来得强烈。有了水,就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希望,大自然的妆容才会如此生动。
江布拉克平均海拔1 700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哈萨克语意为“圣水之源”。这一切都得益于江布拉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山山脉在这里向北向西转了一个弯,把江布拉克围住,形成了南、北、东三个方向较高的地势,而江布拉克就处在三面环山的半山腰,西侧偏低的地势,像敞开的口袋欢迎着风的光临。这样迎风的地势不仅锁住了天山的雪水,也兜住了天上的雨水,从而孕育了这里的生机与特色。
原来不论是沙灰色的天山,斑点状的天山,还是满眼绿的天山,组合在一起才是真实的天山。东西绵延2 000多千米的天山,虽然不能观其全貌,但地域差异已经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了。再回想“荒漠—草原—森林”组合在一起的画面,不就是水在不同的位置给自然界化出了浓淡不同的妆容吗。这就是研学的意义:把平面的课本知识还原成立体的真实世界。
二、极致的干旱与曾经的大湖
研学第三天,我们进入距离克拉玛依100千米处的乌尔禾魔鬼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雅丹地貌”,是西北内陆在长期极端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个断崖式的土丘,形状各异,烈日下漫漫无边的黄土丘昭示着水的缺失。没有水的世界注定了荒凉、孤独、死寂、恐怖,也只有魔鬼才愿意定居在这个庞大的城堡里。
而魔鬼城周围数量众多的“磕头机”正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大湖,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气候湿润多雨、水量丰富,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着各种恐龙。后来经过两次大地壳运动,湖泊变成沙漠,也就有了现在地下丰富的石油、煤炭和恐龙化石。也正是当时的大湖,造就了深厚的沉积层,在后来极端的干旱状态下,风沿着沉积层的裂隙吹蚀出现在的城堡。 地表缺水,地下多油,历史上的大湖,如今的沙漠,这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一种公平法则。水的退让,让风造就了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极致的干旱对决浩渺的大湖,在内力与外力作用的长期较量中,水——大自然的化妆师,利用她的丹青妙手,曾经在这里画出浓重一笔,如今却在这里只略施粉黛,看似漫不经心,却让魔鬼城呈现出令人心慌气短的别样美。
三、一边是荒芜,一边是繁盛
研学第六天,我们到达距离阿尔泰地区布尔津县城20多千米的五彩滩,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河水以及大风侵蚀形成了这里的雅丹地貌。由于沉积岩层含有矿物的成分不同,形成了红色、土红色、褐色、干绿色、土黄色和亮黄色等多种色彩,其中以红色、土红色为主。彩色的荒野给人以视觉冲击,由于抗风蚀的强弱不一,河岸参差不齐,一个紧接一个的彩色荒丘起伏连绵,在灼热阳光的照射下,像风中挥舞的彩绸般起伏、律动。
而隔河相望的南岸由于地势低于北岸,地下水丰富,则是绿树葳蕤、生机盎然,不同深浅的绿色球形树冠起起伏伏,像在配合着对岸的舞动。阳光下泛着光斑的额尔齐斯河让我想起了王母娘娘用玉簪在天空划出的那条银河,一头是牛郎,一头是织女。而这里一边是荒芜,一边是繁盛。碧色的额尔齐斯河穿流其中,让这两种极致的景观意外的和谐,红色与绿色同在一个画框里,原来大自然才是深谙撞色之道的时尚高手。风的蚀磨,水的滋润,这是水与风最好的一次合作。水,这个大自然的化妆师,和风联手,在地势高低的背景下,化出了意想不到的妆容。
四、两条不一样的河流
从来没有两条河流让我产生如此巨大的审美落差:安集海河与额尔齐斯河是研学的第一天,安集海大峡谷,又称红山大峡谷,位于天山北麓地质断裂带。安集海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是一条典型的发辫状泥河,毫无波澜、毫无生气地静静流淌在泥质峡谷中。由于山体的抬升及河流的下切,在这个冲积扇根部的深切峡谷,河流阶地清晰,黑灰色和红色沉积物断面深厚,峡谷断面上主要是红色沉积物。两岸植被稀少得可以忽略,荒凉的河岸,更像是荒芜大地在痛苦挣扎时弄伤自己的一条伤口,而河水就像深深的泛红伤口溃烂时冒出的脓水。这条季节性河流,很好地解释了植被与含沙量的关系,流速与含沙量的关系,也很好地解释了河岸基质与含沙量的关系、河道里丰富的含沙量和低缓的流速形成发辫状河流。站在河岸的悬崖上,无端地让人感觉到危险和压抑。
研学第四天到第六天,我们游玩禾木、喀纳斯等景区,近距离地接触了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不同于东部的河流,由于山体是花岗岩以及周围茂密的植被,它清澈、碧绿,又激情澎湃,时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欢快地追逐远方去了,哗哗的水流声像一首熟悉的歌谣。两岸绿草成茵,野花成趣,树木成林,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山脊线上的杉树像极了马背上的鬃毛,迎风而立,不断地向车后方奔跑,仿佛猎猎有声,每拐一个弯,都会带来惊喜、愉悦。
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由于迎风坡降水充沛,两岸植被茂盛充足的补给,地势的落差,给予了这条河流巨大的能量,让它沿着山谷,勇敢地冲破坚硬的花岗岩束缚,一路曲折北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绵延北上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安集海的泥河与额尔齐斯河的基调截然不同: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不论视觉上的色彩,动态上的流速、听觉上的音效,还是两岸风光都给人心理影响。
感叹大自然的化妆师——水,在不同的肤质上,用不同的剂量,借力山体的抬升,却用同样劈山凿河的手法,創造了如此不同却多彩的世界。
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研学第八天,我们穿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看到的景观是对已有知识的再一次颠覆。由于深居内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量只有70~150毫米,是我国仅次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大沙漠。
水——大自然的化妆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偏爱的,相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水源较多,让它成为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一路上看到的沙漠植被很丰富,这些沙漠植物又吸引了很多动物,让这里成为了“野猪出没的地方”。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王国,还是良好的冬季牧场,是不是这里的沙漠不再是死寂的代名词?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它不是可怕的流动沙山。这是因为包围准噶尔盆地的山脉只有两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和东—西走向的天山,这样就在西部形成一个特大的缺口,成了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通道,虽然深处内陆,水汽并不充足,可只要给点水分,沙漠里的旱生植物就会快速而满足的活出精神。
水这个大自然的化妆师用这种若即若离的手法,化出的妆容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让人们迫不及待地要去欣赏、要去探险。
干旱与湿润的交错、盆地与山脉的相依,让辽阔的新疆如此壮美多娇,水这位化妆师借助风力和地势,把大地当作画纸,用植被作为画笔。湿墨一笔森林、干墨一笔草原,或线条、或停顿、或泼墨,荒漠则是不可或缺的留白。不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因功力深厚而相得益彰,都因设色高华而美不胜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不可复制的山水画卷。
当飞机飞行在乌鲁木齐上空,我为得以窥见它的真容而激动,俯瞰大地大色块的绿洲包容在中心的是灰色的城市,绿色的外围是一望无际的漫漫的黄色沙海,这是水在沙漠中化出的另一种妆容——大自然的人类妆容。飞机还没有飞离它的上空,我就已经期盼与它下一次的重逢。
关键词:水;植被;景观差异
2018年7月22日,怀着多年的向往和好奇,第一次飞进新疆,飞进了“亚心之都”,世界上最内陆、距离海岸线最远的大城市——乌鲁木齐,开始了新疆地理研学旅行采风活动。沙漠、草原、森林、峡谷、湖泊、河流……太多的地理景观,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新疆各地多种多样的景观差异,实际上是由水的多少决定的,一路上不由自主地感慨——水才是大自然的化妆师!
一、印象天山与天山印象
讲地理,特别是区域地理,一定绕不开天山。天山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并且为新疆提供了重要的高山冰雪融水。在想象中它应该是这样的:高高的山顶上是厚厚的白色积雪和冰川,在耀眼的阳光下泛着蓝色调的寒冷光芒,在雪线之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葱郁的墨绿色杉树,然后才是森林的上側和下侧那片翠绿色的草场,草场上布满了各色的野花和牛羊。
旅游采风的第一天,我们乘坐大巴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天山一直向西前行,两侧映入眼帘的是沙灰色的山脉,一直在我们前行的方向延伸,气势并不恢弘,像极了由各种形状的沙包组成的大型地形沙盘,极少看到绿色,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当导游告诉我们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天山的时候,我有一些错愕:说好的冰川、雪峰在哪里?说好的高山牧场在哪里?睁大眼睛隔着车窗仔细观察才发现,满眼的沙色山坡上有稀疏的褐色植物贴在地皮上,刚刚高出地表的还有极其细小的针状绿草,稀少得远处根本看不到绿色。这时的天山山坡看起来更像是长了癞的沙皮狗的皮肤,这可是雨季啊。带着疑惑继续前行,天山山脉似乎没有尽头,一直都在两侧陪伴着我们,几个小时的车程再也没有看到别样的风景。直到傍晚时分,在快要到赛里木湖时,天山周围开始有了绿色,且渐渐增多。山坡上的绿草组合成较大的斑点状,这时的天山山坡让我想起了斑点狗,也看到了由于水量不足而只分布在山谷的不连续的片状森林,这些绿色一下让周围的景色灵动活泼起来。湖面的水汽充足,轻雾薄纱,时不时落下雨滴,雨后的彩虹让美丽的赛里木湖多了几分不同于其他湖泊的动人神采。这个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湖泊,位于天山北坡,紧邻伊犁河谷,河谷向西的开口,让遥远的大西洋水汽畅通无阻,乘着强劲的西风可以直达这里,可是距离海岸线实在太远,这里只能成为西风的最后一站。
恋恋不舍中暮色降临,晚上我们宿营在赛里木湖附近的果子沟。深夜急骤的雨点打在毡房上,几次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早晨雨过天晴,在这里看到了更多的森林和草坡,好像特意向我印证水量与植被的关系一样。阴、阳坡在这里随处可见,阳坡为草地,很多阳坡一颗树木都没有,整齐划一的浅绿草坡不含杂质煞是好看。阴坡由于蒸发弱,同时又是迎风坡而形成一片高大的深绿色森林,分界线恰好在山脊上,一高一低、一浓一淡分布的泾渭分明。大自然真是最好的教科书:看一次实景胜过读任何的文字和图片。
与乌鲁木齐相隔520千米的赛里木湖,景色不同、气候不同的原因并不复杂。用数据可以说明:乌鲁木齐海拔800米,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赛里木湖海拔2 071米,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受大西洋眷顾的同时,地形的抬升对气温、降水的影响在此得到了诠释。原来我们沿着天山山脉在不知不觉中一直不断地爬升,体验了从乌鲁木齐的酷暑到赛里木的深秋急速转换。
在研学的最后一天,我们离开阿尔泰山区,在即将进入江布拉克时,我们又看到了天山,这时的天山是一片绿的海洋:森林、草场、绿色的麦田,各色野花摇曳在其中,点缀几顶毡房与远处的雪峰遥相呼应,让整个大自然透着静谧。山地、丘陵的起伏,让这个绿色的画轴更加立体,更有层次。麦田、高山牧场、森林、雪峰,终于印象天山与天山印象重合在一起。虽然远处的雪峰规模不大,但这喜人的白色还是让我长长地嘘了口气,对生命之源,水的渴望从没有这一刻来得强烈。有了水,就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希望,大自然的妆容才会如此生动。
江布拉克平均海拔1 700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哈萨克语意为“圣水之源”。这一切都得益于江布拉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山山脉在这里向北向西转了一个弯,把江布拉克围住,形成了南、北、东三个方向较高的地势,而江布拉克就处在三面环山的半山腰,西侧偏低的地势,像敞开的口袋欢迎着风的光临。这样迎风的地势不仅锁住了天山的雪水,也兜住了天上的雨水,从而孕育了这里的生机与特色。
原来不论是沙灰色的天山,斑点状的天山,还是满眼绿的天山,组合在一起才是真实的天山。东西绵延2 000多千米的天山,虽然不能观其全貌,但地域差异已经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了。再回想“荒漠—草原—森林”组合在一起的画面,不就是水在不同的位置给自然界化出了浓淡不同的妆容吗。这就是研学的意义:把平面的课本知识还原成立体的真实世界。
二、极致的干旱与曾经的大湖
研学第三天,我们进入距离克拉玛依100千米处的乌尔禾魔鬼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雅丹地貌”,是西北内陆在长期极端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个断崖式的土丘,形状各异,烈日下漫漫无边的黄土丘昭示着水的缺失。没有水的世界注定了荒凉、孤独、死寂、恐怖,也只有魔鬼才愿意定居在这个庞大的城堡里。
而魔鬼城周围数量众多的“磕头机”正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大湖,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气候湿润多雨、水量丰富,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着各种恐龙。后来经过两次大地壳运动,湖泊变成沙漠,也就有了现在地下丰富的石油、煤炭和恐龙化石。也正是当时的大湖,造就了深厚的沉积层,在后来极端的干旱状态下,风沿着沉积层的裂隙吹蚀出现在的城堡。 地表缺水,地下多油,历史上的大湖,如今的沙漠,这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一种公平法则。水的退让,让风造就了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极致的干旱对决浩渺的大湖,在内力与外力作用的长期较量中,水——大自然的化妆师,利用她的丹青妙手,曾经在这里画出浓重一笔,如今却在这里只略施粉黛,看似漫不经心,却让魔鬼城呈现出令人心慌气短的别样美。
三、一边是荒芜,一边是繁盛
研学第六天,我们到达距离阿尔泰地区布尔津县城20多千米的五彩滩,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河水以及大风侵蚀形成了这里的雅丹地貌。由于沉积岩层含有矿物的成分不同,形成了红色、土红色、褐色、干绿色、土黄色和亮黄色等多种色彩,其中以红色、土红色为主。彩色的荒野给人以视觉冲击,由于抗风蚀的强弱不一,河岸参差不齐,一个紧接一个的彩色荒丘起伏连绵,在灼热阳光的照射下,像风中挥舞的彩绸般起伏、律动。
而隔河相望的南岸由于地势低于北岸,地下水丰富,则是绿树葳蕤、生机盎然,不同深浅的绿色球形树冠起起伏伏,像在配合着对岸的舞动。阳光下泛着光斑的额尔齐斯河让我想起了王母娘娘用玉簪在天空划出的那条银河,一头是牛郎,一头是织女。而这里一边是荒芜,一边是繁盛。碧色的额尔齐斯河穿流其中,让这两种极致的景观意外的和谐,红色与绿色同在一个画框里,原来大自然才是深谙撞色之道的时尚高手。风的蚀磨,水的滋润,这是水与风最好的一次合作。水,这个大自然的化妆师,和风联手,在地势高低的背景下,化出了意想不到的妆容。
四、两条不一样的河流
从来没有两条河流让我产生如此巨大的审美落差:安集海河与额尔齐斯河是研学的第一天,安集海大峡谷,又称红山大峡谷,位于天山北麓地质断裂带。安集海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是一条典型的发辫状泥河,毫无波澜、毫无生气地静静流淌在泥质峡谷中。由于山体的抬升及河流的下切,在这个冲积扇根部的深切峡谷,河流阶地清晰,黑灰色和红色沉积物断面深厚,峡谷断面上主要是红色沉积物。两岸植被稀少得可以忽略,荒凉的河岸,更像是荒芜大地在痛苦挣扎时弄伤自己的一条伤口,而河水就像深深的泛红伤口溃烂时冒出的脓水。这条季节性河流,很好地解释了植被与含沙量的关系,流速与含沙量的关系,也很好地解释了河岸基质与含沙量的关系、河道里丰富的含沙量和低缓的流速形成发辫状河流。站在河岸的悬崖上,无端地让人感觉到危险和压抑。
研学第四天到第六天,我们游玩禾木、喀纳斯等景区,近距离地接触了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不同于东部的河流,由于山体是花岗岩以及周围茂密的植被,它清澈、碧绿,又激情澎湃,时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欢快地追逐远方去了,哗哗的水流声像一首熟悉的歌谣。两岸绿草成茵,野花成趣,树木成林,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山脊线上的杉树像极了马背上的鬃毛,迎风而立,不断地向车后方奔跑,仿佛猎猎有声,每拐一个弯,都会带来惊喜、愉悦。
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由于迎风坡降水充沛,两岸植被茂盛充足的补给,地势的落差,给予了这条河流巨大的能量,让它沿着山谷,勇敢地冲破坚硬的花岗岩束缚,一路曲折北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绵延北上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安集海的泥河与额尔齐斯河的基调截然不同: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不论视觉上的色彩,动态上的流速、听觉上的音效,还是两岸风光都给人心理影响。
感叹大自然的化妆师——水,在不同的肤质上,用不同的剂量,借力山体的抬升,却用同样劈山凿河的手法,創造了如此不同却多彩的世界。
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研学第八天,我们穿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看到的景观是对已有知识的再一次颠覆。由于深居内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量只有70~150毫米,是我国仅次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大沙漠。
水——大自然的化妆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偏爱的,相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水源较多,让它成为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一路上看到的沙漠植被很丰富,这些沙漠植物又吸引了很多动物,让这里成为了“野猪出没的地方”。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王国,还是良好的冬季牧场,是不是这里的沙漠不再是死寂的代名词?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它不是可怕的流动沙山。这是因为包围准噶尔盆地的山脉只有两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和东—西走向的天山,这样就在西部形成一个特大的缺口,成了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通道,虽然深处内陆,水汽并不充足,可只要给点水分,沙漠里的旱生植物就会快速而满足的活出精神。
水这个大自然的化妆师用这种若即若离的手法,化出的妆容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让人们迫不及待地要去欣赏、要去探险。
干旱与湿润的交错、盆地与山脉的相依,让辽阔的新疆如此壮美多娇,水这位化妆师借助风力和地势,把大地当作画纸,用植被作为画笔。湿墨一笔森林、干墨一笔草原,或线条、或停顿、或泼墨,荒漠则是不可或缺的留白。不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因功力深厚而相得益彰,都因设色高华而美不胜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不可复制的山水画卷。
当飞机飞行在乌鲁木齐上空,我为得以窥见它的真容而激动,俯瞰大地大色块的绿洲包容在中心的是灰色的城市,绿色的外围是一望无际的漫漫的黄色沙海,这是水在沙漠中化出的另一种妆容——大自然的人类妆容。飞机还没有飞离它的上空,我就已经期盼与它下一次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