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三大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设计的基础,是艺术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对造型规律的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房屋和装修,汽车的美容等)其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是最能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依据认知能力,训练抽象思维创造力;形成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平面构成设计既是审美教育又是智能教育。
关键词:平面构成;美术教学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果教学得法,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直观有趣图形,利用学生自创作品,激发学习的兴趣。
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型,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型——指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连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型,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原始的形,他们可以变化出矩形、椭圆形、月牙形等甚至更复杂的图形。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本课学习,我准备了一些硬纸片剪成的方形和圆形这两种基本图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当方形和圆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时,学生并未意识到其它图形的存在,但当我把方形、圆形或折叠、或相加的图形出现在屏幕上,经过两三个图形后,学生潜意识中已有的基本图形开始联想起来,有的说可以这么加,成什么形,有的说可以那么减,成什么形,还有的说可以先加后减,成什么形等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基本图形都是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出来的。他们觉得基本形的构成有点类似于孩童时代的拼图游戏,童心未灭的中学生只要觉得有趣的事便是他们想做的事。
在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基本形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基本形的图形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实际就是图与底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黑色为图,白色为底,但有时也会产生正负形。所以直观的图形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有趣的图形则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把注意力引向和集中于教学内容。
在激发起兴趣的同时,为了提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讲解相切形和联合形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图形,而是让学生运用相切形与联合形的概念,来回忆刚才他们见到的和想到的基本形中,那些是相切构成的,那些是联合构成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复习,而回忆则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是刚刚见过的,所以学生们轻而易举的就说出了哪些是相切形,哪些是联合形,并且,由于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还发现了有的形既不是相切形也是联合形,而是它们的综合形。只要学生们说出来,我就在投影仪上展现出来,并且给予归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答案,而且在探索答案的时候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记忆的效力也就提高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意识作了良好的铺垫。
教师提供的直观、有趣的图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一起来评析欣赏自己的作品,会产生更强烈、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平面构成形式与方法中的渐变构成教学过程中,我就尝试了这一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渐变——是通过基本形和骨骼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变动,包括他们的位置、方向、形状、大小、色彩等的逐渐变化。它有极强的节奏性,富于律动的形式美。
在已经学习过重复构成后,再学习渐变构成时,我准备了一些重复构成练习中的学生优秀作业。当一张张整体统一、形式美观的学生作品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为之惊叹,想不到一个箭头、一棵小树、一把雨伞、几个圆形或方形居然在同学手中会变成如此美丽的画面。因为是自己动手创作,就觉得特别好,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自信心高涨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甚至有了要让自己的作品超过教科书上录用的作品的想法。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一张渐变构成作业,我出了三个题目:
(1)参照课本上渐变构成图形,临摹一张简便构成;
(2)根据课本作业要求,用1/2等分递减法设计渐变骨骼,然后设计一基本图形代入,制作一张渐变构成;
(3)根据渐变定义,设计两个形之间个渐变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任选一题。
这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因为是自己想做的,所以做起来就特别认真。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选了第三题,这个题目是有难度的,没想到,初二的学生居然轻而易举的做成了好多类似作品。有的把椅子变成了鸭子;有的把小丑变成了窗户;有的把嘴巴变成了拱桥;还有的把蝴蝶变成了斑马、飞机变成了小兔、房子变成了汽车等等。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平时看见画画就头痛的男生,竟把一个人变成了卡车等等。这些学生自己创造的作品,又在下一节课发射构成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创作出了一批很强动感、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力动美感的作品。并且,这种激情一直影响到下一单元,标志设计和手提袋的设计。
中学平面构成设计教学,分为抽象图案设计,具象图案设计和使用美术设计等几大块,教材中安排的设计课有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平面构成是最基本的设计方法。
它将为后面的各种设计教学打下坚固的基础。
因此,对中学生来说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重点介绍平面构成的形式———骨骼。骨骼是构成形的骨架和格式,这些格式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各种形式之中,起着组合协调形体作用。能将形象在空间作各种不同的形状和画面。运用骨骼介绍平面构成设计方法,通过展示不同骨骼特征的范画,如:90°横线、直线、折线排列与组合,90°与45°、60°横直线,斜线、折线的交织组合,以及三角形、方形、五角形、圆形等单位的处理。学生在骨骼创作设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轻松感和自由感。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被完全打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构成方式,随意的调动各种视觉元素。并把他们分配到画面的各个位置上,将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学生创作的平面构成设计作品,点、线、面运用合理,黑白处理得当,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绘画表现语言,绘画作品更具有创造性。因此,平面构成设计课,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参与设计的欲望。 二、依据认知能力,训练思维创造能力。
平面构成设计是一种具有共性的设计,它大量的运用与当今社会的各个艺术门类中。如:舞台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广告招贴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及绘画艺术创作等。为引导学生了解复杂的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思维创造力,我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设定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目标任务。着意训练他们的抽象思维创造力,如在讲解平面构成“渐变”设计时,在讲清基本骨骼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骨骼渐变中(折线、分条、几何形、阴阳)渐变等。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把各种骨骼形式熟记于心,能分解与在组合,通过基本形的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渐次变化排列,从不同角度、结构、自选。启发学生从自然事物或人造事物中寻求与设计对象相似的基本形,求取新造型。
从简启发、从简类比。通过类比,形状等组合功能设计,组合越多造型设计越丰富,千姿百态的美妙图案设计,使学生重新认识了它的神奇。平面构成设计教学,与其它具象绘画训练有本质的区别。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践证明学生每件作品都因为每人的认识、感受以及审美趣味的差异,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形象,这正显示了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所以平面构成设计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综合认识能力,而且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利用群体创造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由此及彼,互相促进。在平面构成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的分解中,同形分解就是将原圆、方、三角等基本形分解为若干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单元。而且,分解好的形在组合时又可以创造出丰富、优美的新图形。我把一个圆用十字平均分成四份展示在投影仪上,然后,分别移动一块,两块,三块,四块,每移动一块,学生们便在下面说着像气球,像降落伞,像橄榄,像开放的花,像窗格等等。如果还是我一个人在讲台前继续演示的话,学生仍然会像看魔术表演似的,只觉得有趣而不动脑筋。
课堂上学生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应起好导向作用。于是,我就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当我提出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时,一些大胆而又思维活跃的学生接二连三的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上拼出了各种各样、形象各异的图形,展示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与无穷的创造力。没上讲台的学生也在不断思考着、比划着,所示图形大都是他们平时所见的形象加以演变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虽然不像什么具体形,却也很美观的图形,这就是抽象图形,(如小学一年级第7课手形的联想中的第二幅图片,就是由信用社的标记演变而来)被许多现代设计所应用。一些平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考着,想象着。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也被激发了,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开始显露出来,平面设计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敏捷而又变化多端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培养创造力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后,他们就想动手操作了,这时候便可以进入本课的实践操作部分训练—矩形的自由分解与组合,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求是在矩形纸上,任意分解两至三刀,分解的形要求有形状及大小的对比,或具有点、线、面的关系,然后将分解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
同样我用示范性的创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准备了一个分割好的矩形图例,然后在投影仪上分别演示组合的方法,移位———可分成平行移位和交错移位;翻转———可分成对称翻转和错位翻转。每当一次组合成形时,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一张小小的纸片,分解后居然会变化出这么多的形象。好奇心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渴望着自己也能创作出美丽的图形。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按照作业要求开始进行操作练习起来。
浓厚的兴趣是这一次的作业比以往的绘画课认真得多了,没有学生觉得把一张纸剪辑倒是困难的,组合时,又可反复尝试,直至拼出他认为是最美的图形为止。这些形象大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熟悉的或由此而演变出来。当然,也有偶然产生的。第一次作业的成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增添了信心,增添了浓厚的创作兴趣。
平面构成是工艺美术设计的基础,它被广泛应用与包装、广告、标志、染织、服装、轻工产品及室内装饰等现代设计。我们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设计师,而是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来培养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创造能力。让我们为发掘艺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特殊功能而努力探索吧!
经济的繁荣促使社会迅猛地发展。人们的美术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平面构成设计教育也将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密切配合,面对当前的设计艺术教育形势,把实践引入教学,促进设计教育深入发展,将为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平面构成设计教育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慧.平艺术概论白山出版社 2005.2
[2] 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 平面设计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4] 新课程教师职业道德倦怠
收稿日期:2012—05—25
关键词:平面构成;美术教学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果教学得法,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直观有趣图形,利用学生自创作品,激发学习的兴趣。
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型,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型——指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连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型,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原始的形,他们可以变化出矩形、椭圆形、月牙形等甚至更复杂的图形。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本课学习,我准备了一些硬纸片剪成的方形和圆形这两种基本图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当方形和圆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时,学生并未意识到其它图形的存在,但当我把方形、圆形或折叠、或相加的图形出现在屏幕上,经过两三个图形后,学生潜意识中已有的基本图形开始联想起来,有的说可以这么加,成什么形,有的说可以那么减,成什么形,还有的说可以先加后减,成什么形等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基本图形都是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出来的。他们觉得基本形的构成有点类似于孩童时代的拼图游戏,童心未灭的中学生只要觉得有趣的事便是他们想做的事。
在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基本形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基本形的图形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实际就是图与底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黑色为图,白色为底,但有时也会产生正负形。所以直观的图形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有趣的图形则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把注意力引向和集中于教学内容。
在激发起兴趣的同时,为了提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讲解相切形和联合形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图形,而是让学生运用相切形与联合形的概念,来回忆刚才他们见到的和想到的基本形中,那些是相切构成的,那些是联合构成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复习,而回忆则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是刚刚见过的,所以学生们轻而易举的就说出了哪些是相切形,哪些是联合形,并且,由于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还发现了有的形既不是相切形也是联合形,而是它们的综合形。只要学生们说出来,我就在投影仪上展现出来,并且给予归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答案,而且在探索答案的时候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记忆的效力也就提高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意识作了良好的铺垫。
教师提供的直观、有趣的图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一起来评析欣赏自己的作品,会产生更强烈、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平面构成形式与方法中的渐变构成教学过程中,我就尝试了这一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渐变——是通过基本形和骨骼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变动,包括他们的位置、方向、形状、大小、色彩等的逐渐变化。它有极强的节奏性,富于律动的形式美。
在已经学习过重复构成后,再学习渐变构成时,我准备了一些重复构成练习中的学生优秀作业。当一张张整体统一、形式美观的学生作品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为之惊叹,想不到一个箭头、一棵小树、一把雨伞、几个圆形或方形居然在同学手中会变成如此美丽的画面。因为是自己动手创作,就觉得特别好,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自信心高涨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甚至有了要让自己的作品超过教科书上录用的作品的想法。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一张渐变构成作业,我出了三个题目:
(1)参照课本上渐变构成图形,临摹一张简便构成;
(2)根据课本作业要求,用1/2等分递减法设计渐变骨骼,然后设计一基本图形代入,制作一张渐变构成;
(3)根据渐变定义,设计两个形之间个渐变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任选一题。
这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因为是自己想做的,所以做起来就特别认真。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选了第三题,这个题目是有难度的,没想到,初二的学生居然轻而易举的做成了好多类似作品。有的把椅子变成了鸭子;有的把小丑变成了窗户;有的把嘴巴变成了拱桥;还有的把蝴蝶变成了斑马、飞机变成了小兔、房子变成了汽车等等。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平时看见画画就头痛的男生,竟把一个人变成了卡车等等。这些学生自己创造的作品,又在下一节课发射构成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创作出了一批很强动感、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力动美感的作品。并且,这种激情一直影响到下一单元,标志设计和手提袋的设计。
中学平面构成设计教学,分为抽象图案设计,具象图案设计和使用美术设计等几大块,教材中安排的设计课有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平面构成是最基本的设计方法。
它将为后面的各种设计教学打下坚固的基础。
因此,对中学生来说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重点介绍平面构成的形式———骨骼。骨骼是构成形的骨架和格式,这些格式在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各种形式之中,起着组合协调形体作用。能将形象在空间作各种不同的形状和画面。运用骨骼介绍平面构成设计方法,通过展示不同骨骼特征的范画,如:90°横线、直线、折线排列与组合,90°与45°、60°横直线,斜线、折线的交织组合,以及三角形、方形、五角形、圆形等单位的处理。学生在骨骼创作设计中,获得了前所未有轻松感和自由感。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被完全打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构成方式,随意的调动各种视觉元素。并把他们分配到画面的各个位置上,将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学生创作的平面构成设计作品,点、线、面运用合理,黑白处理得当,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绘画表现语言,绘画作品更具有创造性。因此,平面构成设计课,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参与设计的欲望。 二、依据认知能力,训练思维创造能力。
平面构成设计是一种具有共性的设计,它大量的运用与当今社会的各个艺术门类中。如:舞台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广告招贴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及绘画艺术创作等。为引导学生了解复杂的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思维创造力,我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设定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目标任务。着意训练他们的抽象思维创造力,如在讲解平面构成“渐变”设计时,在讲清基本骨骼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骨骼渐变中(折线、分条、几何形、阴阳)渐变等。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把各种骨骼形式熟记于心,能分解与在组合,通过基本形的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渐次变化排列,从不同角度、结构、自选。启发学生从自然事物或人造事物中寻求与设计对象相似的基本形,求取新造型。
从简启发、从简类比。通过类比,形状等组合功能设计,组合越多造型设计越丰富,千姿百态的美妙图案设计,使学生重新认识了它的神奇。平面构成设计教学,与其它具象绘画训练有本质的区别。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践证明学生每件作品都因为每人的认识、感受以及审美趣味的差异,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形象,这正显示了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所以平面构成设计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综合认识能力,而且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利用群体创造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由此及彼,互相促进。在平面构成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的分解中,同形分解就是将原圆、方、三角等基本形分解为若干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单元。而且,分解好的形在组合时又可以创造出丰富、优美的新图形。我把一个圆用十字平均分成四份展示在投影仪上,然后,分别移动一块,两块,三块,四块,每移动一块,学生们便在下面说着像气球,像降落伞,像橄榄,像开放的花,像窗格等等。如果还是我一个人在讲台前继续演示的话,学生仍然会像看魔术表演似的,只觉得有趣而不动脑筋。
课堂上学生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应起好导向作用。于是,我就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当我提出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时,一些大胆而又思维活跃的学生接二连三的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上拼出了各种各样、形象各异的图形,展示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与无穷的创造力。没上讲台的学生也在不断思考着、比划着,所示图形大都是他们平时所见的形象加以演变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虽然不像什么具体形,却也很美观的图形,这就是抽象图形,(如小学一年级第7课手形的联想中的第二幅图片,就是由信用社的标记演变而来)被许多现代设计所应用。一些平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考着,想象着。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也被激发了,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开始显露出来,平面设计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敏捷而又变化多端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培养创造力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后,他们就想动手操作了,这时候便可以进入本课的实践操作部分训练—矩形的自由分解与组合,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求是在矩形纸上,任意分解两至三刀,分解的形要求有形状及大小的对比,或具有点、线、面的关系,然后将分解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
同样我用示范性的创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准备了一个分割好的矩形图例,然后在投影仪上分别演示组合的方法,移位———可分成平行移位和交错移位;翻转———可分成对称翻转和错位翻转。每当一次组合成形时,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一张小小的纸片,分解后居然会变化出这么多的形象。好奇心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渴望着自己也能创作出美丽的图形。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按照作业要求开始进行操作练习起来。
浓厚的兴趣是这一次的作业比以往的绘画课认真得多了,没有学生觉得把一张纸剪辑倒是困难的,组合时,又可反复尝试,直至拼出他认为是最美的图形为止。这些形象大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熟悉的或由此而演变出来。当然,也有偶然产生的。第一次作业的成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增添了信心,增添了浓厚的创作兴趣。
平面构成是工艺美术设计的基础,它被广泛应用与包装、广告、标志、染织、服装、轻工产品及室内装饰等现代设计。我们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设计师,而是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来培养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创造能力。让我们为发掘艺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特殊功能而努力探索吧!
经济的繁荣促使社会迅猛地发展。人们的美术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平面构成设计教育也将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密切配合,面对当前的设计艺术教育形势,把实践引入教学,促进设计教育深入发展,将为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平面构成设计教育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慧.平艺术概论白山出版社 2005.2
[2] 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 平面设计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4] 新课程教师职业道德倦怠
收稿日期:20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