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书的研究则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对传统政府管理范式的彻底反思和批判,突破传统范式的束缚,进而提出建立中国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构想和设计,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对政府管理范式转换过程进行多维理论反思。从而揭示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管理模式几经变化:先是“政治导向型政府”,后是“经济导向型政府”,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如何全景式展现这一新型共和国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型?有“文革”式的灾难,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潮,确立“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和“经济导向型政府模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当前中国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未来合理的构架是什么?《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给了我们极具建设性的回答。
与现有的研究相比,该书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一是运用新的分析框架,全面、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公共管理模式演变有著名的“三阶段论”:前工业社会时期的统治型政府管理模式、工业化社会时期的管理型政府管理模式、后工业化社会时期正在兴起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作者运用“三阶段论”,对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模式演变进程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框架,考察自1949年以来中国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进程,对比分析中外公共管理发展轨迹,从中揭示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大势所趋,使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更加清晰、准确和系统。新鲜、深刻而又明白晓畅。
二是将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的历史研究,将理论与历史相融合。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有关公共管理范式转换问题,成为国内行政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的大多数研究都提出: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深化中国政府改革,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但却鲜有关于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范式转换的研究。目前仅有的两部(杨冠琼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的《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对建国50年来政府管理活动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变革进行研究的著作,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的。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探讨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模式演变的过程和趋势的作品,几为空白。该书的出版无疑弥补了这一空白。
三是创造性地将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模式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模式
1949年至1978年期间是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1978年至2003年期间是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2003年以来是从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逐渐转型的模式。同时,深入分析了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各自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主要特征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各自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以往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建国以来的政府管理模式,统一归为传统行政模式或全能统制(管制)型政府。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1978年之前和1978年之后的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在本质上是完全迥异的——前者强调的是政治导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后者强调的是经济导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政府管理模式都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但管制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把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统一归为全能统制(或管制)型政府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该书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窠臼,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
四是运用了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马克思人本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演变历程进行多维理论视角的反思,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以往学者们在讨论如何构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构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其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何在?该书的研究则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对传统政府管理范式的彻底反思和批判,突破传统范式的束缚,进而提出建立中国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构想和设计,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对政府管理范式转换过程进行多维理论反思,从而揭示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管理模式几经变化:先是“政治导向型政府”,后是“经济导向型政府”,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如何全景式展现这一新型共和国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型?有“文革”式的灾难,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潮,确立“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和“经济导向型政府模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当前中国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未来合理的构架是什么?《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给了我们极具建设性的回答。
与现有的研究相比,该书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一是运用新的分析框架,全面、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公共管理模式演变有著名的“三阶段论”:前工业社会时期的统治型政府管理模式、工业化社会时期的管理型政府管理模式、后工业化社会时期正在兴起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作者运用“三阶段论”,对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模式演变进程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框架,考察自1949年以来中国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进程,对比分析中外公共管理发展轨迹,从中揭示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大势所趋,使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更加清晰、准确和系统。新鲜、深刻而又明白晓畅。
二是将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的历史研究,将理论与历史相融合。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有关公共管理范式转换问题,成为国内行政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的大多数研究都提出: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深化中国政府改革,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但却鲜有关于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范式转换的研究。目前仅有的两部(杨冠琼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的《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对建国50年来政府管理活动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变革进行研究的著作,都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的。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探讨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模式演变的过程和趋势的作品,几为空白。该书的出版无疑弥补了这一空白。
三是创造性地将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模式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模式
1949年至1978年期间是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1978年至2003年期间是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2003年以来是从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逐渐转型的模式。同时,深入分析了政治导向型政府管理、经济导向型政府管理各自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主要特征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各自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以往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建国以来的政府管理模式,统一归为传统行政模式或全能统制(管制)型政府。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1978年之前和1978年之后的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在本质上是完全迥异的——前者强调的是政治导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后者强调的是经济导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管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政府管理模式都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但管制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把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统一归为全能统制(或管制)型政府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该书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窠臼,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
四是运用了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马克思人本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演变历程进行多维理论视角的反思,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以往学者们在讨论如何构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构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其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何在?该书的研究则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对传统政府管理范式的彻底反思和批判,突破传统范式的束缚,进而提出建立中国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构想和设计,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对政府管理范式转换过程进行多维理论反思,从而揭示出走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