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的升华
张星炜
总结经验 顺应潮流
开栏的话: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怎样把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去?我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带您探寻答案。
“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胡锦涛
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发展史,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早期发展观念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以物为中心”。几十年后,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全面暴露出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指标年年更新的是森林的被毁、河流与大气的污染、农田的沙漠化以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全面退化等问题,人类的行为开始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消费”“黄金时代”的时候,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在意大利的罗马(这批人的聚会后来被称为“罗马俱乐部”),共同探讨关系人类发展前途的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最后形成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副标题为“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在《增长的极限》中,面对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一种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1972年6月5日,第一次联合同人类环境会议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这是对传统发展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随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以国际组织的名义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拉开了一个新的人类发展观时代的序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突出“以人为中心”、注重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选择。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历史依据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内涵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主要实施赶超战略,基本上采取粗放增长方式。从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主要是实施经济高速增长战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着力点放在扩大经济总量上,突出GDP增长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从实施“九五”计划到党的十六大,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反映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地区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这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面临的突出问题,使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开始实施科学发展观。
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现实依据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所针对的现实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某种对发展问题的片面认识,认为发展就等于经济的快速运行,发展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不克服,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与环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不协调。从实际情况看,某些后果已经出现了。例如,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缺乏环保意识,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高速发展,其结果是生态急剧恶化,环境严重污染。这种现象如再继续,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影响其他事业的进展,甚至会影响人自身的生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针对那种只顾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不及其余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
继承与变革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前进道路上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正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思想之光 前行之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赢得了党心民心和国际社会赞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任务而努力奋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有必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弄清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才能赢得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反复告诉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必须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的发展。人民既是发展的实现者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作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地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求体现他们根本利益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而总结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状况。它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利益交融愈趋突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发展,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以上五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牢牢把握这五个方面。把握了这五个方面,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髓、本质和要求;把握了这五个方面,就把握了观察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本刊编辑部)
科学发展在天府(一)
卓 越
四川:科学发展 七大亮点
今年上半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七大亮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小春粮食产量增加27.6万吨,肉类总产量增长7-4%。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投入增加,粮食直补及综合直补资金增长82%。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部工业增加值1427.1亿元。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四大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2.1,在全国的排位由去年的第23位提高到第19位。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0.2亿元,增长37.7%。工业投资支撑作用明显,资金供给较为充足,投资后劲依然强劲,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2.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2%。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持续升温,物价保持较低水平。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成都获国家旅游局“中国四川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授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世界遗产数居全国第一。物价保持较低水平。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32.9%;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01.4亿元,增长58.3%;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西博会,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与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35.9万人,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有36个县(市、区)调整了城市低保标准,176个县(市、区)建立并开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大扶贫工程顺利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保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新增5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四川博物馆有望明年初建成。金沙江、长江、嘉陵江水质继续趋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好转。
成都:宏观调控优化投资
今年以来,成都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国家继续实行财政、金融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全省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
上半年,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0亿 元,达到819.74亿元,列副省级城市第6位,成为推动我市上半年经济增长13.5%的主要动力。从管理渠道看,基建和技改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52%和32.2%。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继续得到加强,同比增长29.6%;二产业投资实现41.6%的高速增长;三产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增速为34.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与非国有经济投资分别增长36.4%和36.2%。
工业投资得到了加强,完成投资213.32亿元,增长35.8%。其中,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146.3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8%。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累计完成投资195.0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额的90%以上。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实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上半年,193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7.2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57%。中芯国际(一期)、友尼森芯片(一期)、中碱玻纤二期等项目已竣工投产或基本建成;成都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拉法基二期、成发集团搬迁改造等项目正在加紧实施;恩威中成药生产、台玻浮法玻璃、成金路、成青快速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80万吨乙烯项目已进入厂区拆迁工作阶段。
泸州:循环经济和谐共容
作为全省率先启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试点市之一,泸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从产业发展人手,“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在以下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发挥煤炭等资源富集的优势,借用毗邻云贵地区的资源,重点依托泸天化、北方化工、泸州老窖等龙头企业,在化工、能源、酿酒等优势产业上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延伸产业链,构建煤、天然气等资源高效利用的多产业耦合、多资源联供、多产品联产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紧密围绕生猪、甜橙、林竹等特色农业发展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业循环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充分发挥川滇黔渝结合部和四川出海第一港的区位优势,承接成渝、辐射云贵,利用低廉的水运成本,布局沿江产业带,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构建循环型服务体系。
绵阳: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近年来,绵阳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源等独特优势,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一个优势突出、增长方式集约、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一是在长虹、九洲“双龙头”的拉动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华丰已成为诺基亚等国际大公司新型数字连接器的重要供应商。二是打造以新华、三力、华驰为龙头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三是打造以攀长钢、双马、东材、银河建化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攀长钢形成的配套企业已超过50家。开元磁材已迅速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软磁生产基地。东材的新型绝缘材料、银河建化的红钒钠、双马的新型装饰和轻质墙体材料、艺精长运的两面顶金刚体、中美联特的反光材料、长鑫的改性塑料等发展态势良好,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壮大。四是打造以利尔化工、中科成、恒泰为重点的军民结合新技术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为绵阳全面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工业发展多点发力、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乐山:工业强市项目支撑
今年以来,乐山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了工业强市机遇,突出项目支撑,认真按照“班子围着项目转、干部围着项目干、机制随着项目建、资金依着项目投、工作按着项目办”的项目工作思路,集中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聚精会神干项目,努力确保“四个一批”项目顺利推进。
竣工投产一批:力争明星电缆年产5000千米核电站用电缆生产线技改、新中源1200万平方米高档墙地砖生产线、竹叶青年产5000吨出口绿茶技改等项目在年内建成投产;加快建设一批:继续抓好新光硅业1260吨多晶硅、和邦100万吨真空制盐及纯碱20扩30万吨、金顶公司450万吨石灰石矿等11个在建项目建设;争取开工一批:争取和邦集团公司30万吨重质纯碱、永丰10万吨漂白竹浆、北亚集团10万吨漂白竹浆等16个项目新开工建设;前期准备一批:加快新光硅业3000吨多晶硅、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年产500吨多晶硅扩产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具备动工条件。
凉山:特色优势精品旅游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凉山州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即牢牢树立一个主题:就是以“拥抱山水阳光,领略彝族风情”为主题。实施两种模式:一是体验“神秘的摩梭文化、领略独特的彝族风情”的精品开发模式;二是充分展示“休闲观光和科技博览”的精品开发模式。突出三大特色:即“科技含量高,民族风情浓,自然风光美”的旅游特色。建设四大精品:一是着力打造泸沽湖神秘的摩梭文化旅游精品,二是邛海至沪山感受冬季阳光、夏季避暑休闲度假基地,三是冕宁卫星发射基地的科技博览精品景区,四是普格螺髻山森林观花、温泉健身精品景区。实现年接待旅客500万人次的目标。构建大香格里拉的精品旅游环线,为四川的旅游添彩,为凉山形象增亮,为广大群众增收。
张星炜
总结经验 顺应潮流
开栏的话: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怎样把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去?我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带您探寻答案。
“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胡锦涛
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发展史,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早期发展观念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以物为中心”。几十年后,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全面暴露出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指标年年更新的是森林的被毁、河流与大气的污染、农田的沙漠化以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全面退化等问题,人类的行为开始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消费”“黄金时代”的时候,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在意大利的罗马(这批人的聚会后来被称为“罗马俱乐部”),共同探讨关系人类发展前途的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最后形成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副标题为“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在《增长的极限》中,面对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一种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1972年6月5日,第一次联合同人类环境会议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这是对传统发展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随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以国际组织的名义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拉开了一个新的人类发展观时代的序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突出“以人为中心”、注重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选择。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历史依据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内涵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主要实施赶超战略,基本上采取粗放增长方式。从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主要是实施经济高速增长战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着力点放在扩大经济总量上,突出GDP增长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从实施“九五”计划到党的十六大,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反映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地区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这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面临的突出问题,使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开始实施科学发展观。
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现实依据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所针对的现实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某种对发展问题的片面认识,认为发展就等于经济的快速运行,发展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不克服,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与环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不协调。从实际情况看,某些后果已经出现了。例如,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缺乏环保意识,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高速发展,其结果是生态急剧恶化,环境严重污染。这种现象如再继续,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影响其他事业的进展,甚至会影响人自身的生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针对那种只顾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不及其余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
继承与变革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前进道路上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正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思想之光 前行之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赢得了党心民心和国际社会赞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任务而努力奋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有必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弄清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才能赢得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反复告诉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必须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的发展。人民既是发展的实现者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作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地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求体现他们根本利益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而总结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状况。它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利益交融愈趋突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发展,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以上五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牢牢把握这五个方面。把握了这五个方面,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髓、本质和要求;把握了这五个方面,就把握了观察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本刊编辑部)
科学发展在天府(一)
卓 越
四川:科学发展 七大亮点
今年上半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七大亮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小春粮食产量增加27.6万吨,肉类总产量增长7-4%。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投入增加,粮食直补及综合直补资金增长82%。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部工业增加值1427.1亿元。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四大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2.1,在全国的排位由去年的第23位提高到第19位。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0.2亿元,增长37.7%。工业投资支撑作用明显,资金供给较为充足,投资后劲依然强劲,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2.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2%。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持续升温,物价保持较低水平。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成都获国家旅游局“中国四川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授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世界遗产数居全国第一。物价保持较低水平。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32.9%;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01.4亿元,增长58.3%;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西博会,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与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35.9万人,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有36个县(市、区)调整了城市低保标准,176个县(市、区)建立并开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大扶贫工程顺利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保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新增5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四川博物馆有望明年初建成。金沙江、长江、嘉陵江水质继续趋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好转。
成都:宏观调控优化投资
今年以来,成都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国家继续实行财政、金融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全省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
上半年,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0亿 元,达到819.74亿元,列副省级城市第6位,成为推动我市上半年经济增长13.5%的主要动力。从管理渠道看,基建和技改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52%和32.2%。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继续得到加强,同比增长29.6%;二产业投资实现41.6%的高速增长;三产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增速为34.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与非国有经济投资分别增长36.4%和36.2%。
工业投资得到了加强,完成投资213.32亿元,增长35.8%。其中,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146.3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8%。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累计完成投资195.0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额的90%以上。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实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上半年,193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7.2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57%。中芯国际(一期)、友尼森芯片(一期)、中碱玻纤二期等项目已竣工投产或基本建成;成都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拉法基二期、成发集团搬迁改造等项目正在加紧实施;恩威中成药生产、台玻浮法玻璃、成金路、成青快速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80万吨乙烯项目已进入厂区拆迁工作阶段。
泸州:循环经济和谐共容
作为全省率先启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试点市之一,泸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从产业发展人手,“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在以下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发挥煤炭等资源富集的优势,借用毗邻云贵地区的资源,重点依托泸天化、北方化工、泸州老窖等龙头企业,在化工、能源、酿酒等优势产业上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延伸产业链,构建煤、天然气等资源高效利用的多产业耦合、多资源联供、多产品联产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紧密围绕生猪、甜橙、林竹等特色农业发展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业循环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充分发挥川滇黔渝结合部和四川出海第一港的区位优势,承接成渝、辐射云贵,利用低廉的水运成本,布局沿江产业带,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构建循环型服务体系。
绵阳: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近年来,绵阳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源等独特优势,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一个优势突出、增长方式集约、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一是在长虹、九洲“双龙头”的拉动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华丰已成为诺基亚等国际大公司新型数字连接器的重要供应商。二是打造以新华、三力、华驰为龙头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三是打造以攀长钢、双马、东材、银河建化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攀长钢形成的配套企业已超过50家。开元磁材已迅速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软磁生产基地。东材的新型绝缘材料、银河建化的红钒钠、双马的新型装饰和轻质墙体材料、艺精长运的两面顶金刚体、中美联特的反光材料、长鑫的改性塑料等发展态势良好,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壮大。四是打造以利尔化工、中科成、恒泰为重点的军民结合新技术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为绵阳全面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工业发展多点发力、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乐山:工业强市项目支撑
今年以来,乐山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了工业强市机遇,突出项目支撑,认真按照“班子围着项目转、干部围着项目干、机制随着项目建、资金依着项目投、工作按着项目办”的项目工作思路,集中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聚精会神干项目,努力确保“四个一批”项目顺利推进。
竣工投产一批:力争明星电缆年产5000千米核电站用电缆生产线技改、新中源1200万平方米高档墙地砖生产线、竹叶青年产5000吨出口绿茶技改等项目在年内建成投产;加快建设一批:继续抓好新光硅业1260吨多晶硅、和邦100万吨真空制盐及纯碱20扩30万吨、金顶公司450万吨石灰石矿等11个在建项目建设;争取开工一批:争取和邦集团公司30万吨重质纯碱、永丰10万吨漂白竹浆、北亚集团10万吨漂白竹浆等16个项目新开工建设;前期准备一批:加快新光硅业3000吨多晶硅、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年产500吨多晶硅扩产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具备动工条件。
凉山:特色优势精品旅游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凉山州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即牢牢树立一个主题:就是以“拥抱山水阳光,领略彝族风情”为主题。实施两种模式:一是体验“神秘的摩梭文化、领略独特的彝族风情”的精品开发模式;二是充分展示“休闲观光和科技博览”的精品开发模式。突出三大特色:即“科技含量高,民族风情浓,自然风光美”的旅游特色。建设四大精品:一是着力打造泸沽湖神秘的摩梭文化旅游精品,二是邛海至沪山感受冬季阳光、夏季避暑休闲度假基地,三是冕宁卫星发射基地的科技博览精品景区,四是普格螺髻山森林观花、温泉健身精品景区。实现年接待旅客500万人次的目标。构建大香格里拉的精品旅游环线,为四川的旅游添彩,为凉山形象增亮,为广大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