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疫病是温室大棚辣椒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该病传播速度很快,常导致辣椒成片死亡,严重时全棚绝产,给菜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身生产实际,现将该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作一介绍。
1. 病害症状
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发病主要为害茎基部,病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迅速变为黑褐色、软腐状,病苗发生猝倒,枯萎死亡。成株期叶片感病,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感病,首先在蒂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迅速扩展至整个果实,果实变褐软腐,湿度大时长出白色霉层(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失水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留在枝上;茎部感病,一般从茎基部或分枝处开始,病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环绕表皮扩展成黑褐色或黑色病斑,病部明显缢缩,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
2. 病原菌
辣椒疫病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辣椒疫霉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可存活3年。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长出菌丝,菌丝从辣椒的幼根或茎基部直接侵入致病。病部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辣椒的茎、叶及果实。游动孢子可借助灌溉水、气流等频繁进行再侵染。病害潜育期为2~3天,故条件适宜时,2~3天即可使全田辣椒毁灭。
3. 发病条件
一是适温高湿,游动孢子产生和释放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90%以上,因此,冬春季大棚内大水漫灌,棚内湿度过大,极易造成疫病快速蔓延。二是栽培管理不善,连作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均有利于疫病的发生流行。
4. 综合防治措施
疫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一旦发生不易控制,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①轮作倒茬。与十字花科或豆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有效减轻其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菌源。培育无病壮苗,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严防大水漫灌,采用早晚小水勤灌,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严防灌后田间积水,注意灌后通风。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并将其带出棚外集中烧毁,且不可立即浇水,否则将加速病害的发展。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除了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外,还要及时用药剂喷雾和灌根。药剂可选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氰(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锰锌· 霜灵(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上述药剂可交替施用。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265400)
1. 病害症状
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发病主要为害茎基部,病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迅速变为黑褐色、软腐状,病苗发生猝倒,枯萎死亡。成株期叶片感病,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感病,首先在蒂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迅速扩展至整个果实,果实变褐软腐,湿度大时长出白色霉层(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失水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留在枝上;茎部感病,一般从茎基部或分枝处开始,病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环绕表皮扩展成黑褐色或黑色病斑,病部明显缢缩,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
2. 病原菌
辣椒疫病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辣椒疫霉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可存活3年。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长出菌丝,菌丝从辣椒的幼根或茎基部直接侵入致病。病部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辣椒的茎、叶及果实。游动孢子可借助灌溉水、气流等频繁进行再侵染。病害潜育期为2~3天,故条件适宜时,2~3天即可使全田辣椒毁灭。
3. 发病条件
一是适温高湿,游动孢子产生和释放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90%以上,因此,冬春季大棚内大水漫灌,棚内湿度过大,极易造成疫病快速蔓延。二是栽培管理不善,连作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均有利于疫病的发生流行。
4. 综合防治措施
疫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一旦发生不易控制,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①轮作倒茬。与十字花科或豆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有效减轻其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菌源。培育无病壮苗,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严防大水漫灌,采用早晚小水勤灌,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严防灌后田间积水,注意灌后通风。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并将其带出棚外集中烧毁,且不可立即浇水,否则将加速病害的发展。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除了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外,还要及时用药剂喷雾和灌根。药剂可选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氰(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锰锌· 霜灵(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上述药剂可交替施用。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2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