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的德育原则,即在德育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要求或一般法则。美术课是艺术教育课程,这是美术教学《大纲》引言中给定的性,艺术教育的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渗透性。我认为这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
什么叫形象和形象性?“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形象性是作家和艺术家从他们的思想立场和美学观点出发,通过形象思维来对于现实生活加以概括和集中,然后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生动.具体而又能唤起读者美感的生活向面。”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美术是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美术教学构成的全部,归为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形象性也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艺术的形象性具有教育作用,“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赤裸裸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更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训……。它的教育作用,应当蕴含于形象之中。”鉴于美术是艺术,形象性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形象又是构成美术课的核心,我认为形象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
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非常注重挖掘美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上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如在《古代建筑艺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长沙古建筑,查阅中国古建筑资料、图片,了解到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故事和知识,从内心里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伟大。又如,通过欣赏民间玩具、木偶戏和皮影戏,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通过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用画笔表达生活的愿望。
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通过解析作品,能帮孩子养成正确的审美思情趣和价值取向。如在欣赏凡高作品《向日葵》的课上,有的学生就认为:凡高太傻了,为什么不迎合当时人们的要求画一些别的东西来换取富裕的生活呢?于是,带着不解和疑问,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站以及自己搜索到的网页,了解凡高充满狂热和痛苦的艺术人生,寻找他的性格、情感、喜怒哀乐在作品中的痕迹,学生慢慢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欣赏了。当时还有一位学生发现了一段配乐的凡高作品flash,并把它挂到了论坛上给大家观看,那一段影象非常的美,学生都安静地欣赏着,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真正理解了凡高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那种执着和不懈的伟大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情感性原则。什么是情感?“情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更不能够是盲目的。真正热烈的情感,来自明确的思想认识……因为感情的发出,不是无凭无故的,总是有思想伏在它的背后,作它活动的牵线人。”艺术的情感特征和艺术的形象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形象情感就失去了载体。“对艺术家来说,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实际上是一回事。”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情感的熔铸,有巨大的感染性,它能够调动欣赏者的情感,实现艺术的情感教育的目的。这种感染性,可否理解为情感性。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所以情感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受到思想教育,但必须通过欣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共鸣的作品,便无从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凝聚在形象中的情感,一旦引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随之将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摇撼着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鞑。
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教学内容本身不含情感因素。“在艺术的形式因素中,包含了大量的隐性情感因素,例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色彩的明暗、构图的位置、媒介材料等等。他们直观上看不出代表情感的因素,但是这些形式因素是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教师可以通過教学,激发起学生对形式因素的情感,使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成为发掘情感的源泉,让学生从枯燥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根线条、一块色彩、一条树枝、一片花瓣,点、线、面等单一形式不会有情感可言,但是它们融入了艺术作品就具有了情感。艺术的形式是内容的显现,在教学中教师给教学内容赋予人的情感,那么形式中的情感因素就会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写生山水风景中,学生可能对山石、河流、树木没有什么情感可言,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眼前景象与个人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每一事物形式中都含着美的因素和情感。这些情感是我们赋予山水、河流、树木的,在这一点上艺术是最能够反映人的情感的。因此教师的任务应当努力去帮助学生发掘艺术中具体形式上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等内在的情感,最终激起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来。”
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即是把艺术家根植于形象中情感与思想,传递给欣赏者使其受到教育。这个传递过程即是渗透。所谓渗透性即是情感的渗透,归根结蒂是思想的渗透。渗透性原则“既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强迫接受进行的,而是经过熏陶、感染形成的……。正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作品中所表现事物的本质,真理,也可以说接受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教育。”
综上所述,美术课的德育原则是形象性、情感性,渗透性。它们虽然有独立的概念,也有各自的教育特点,但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是无法分开的,只能是相互依存互为衬托。
什么叫形象和形象性?“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形象性是作家和艺术家从他们的思想立场和美学观点出发,通过形象思维来对于现实生活加以概括和集中,然后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生动.具体而又能唤起读者美感的生活向面。”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美术是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美术教学构成的全部,归为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形象性也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艺术的形象性具有教育作用,“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赤裸裸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更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训……。它的教育作用,应当蕴含于形象之中。”鉴于美术是艺术,形象性是美术课的基本特征,形象又是构成美术课的核心,我认为形象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
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非常注重挖掘美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上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如在《古代建筑艺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长沙古建筑,查阅中国古建筑资料、图片,了解到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故事和知识,从内心里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伟大。又如,通过欣赏民间玩具、木偶戏和皮影戏,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通过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用画笔表达生活的愿望。
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通过解析作品,能帮孩子养成正确的审美思情趣和价值取向。如在欣赏凡高作品《向日葵》的课上,有的学生就认为:凡高太傻了,为什么不迎合当时人们的要求画一些别的东西来换取富裕的生活呢?于是,带着不解和疑问,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站以及自己搜索到的网页,了解凡高充满狂热和痛苦的艺术人生,寻找他的性格、情感、喜怒哀乐在作品中的痕迹,学生慢慢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欣赏了。当时还有一位学生发现了一段配乐的凡高作品flash,并把它挂到了论坛上给大家观看,那一段影象非常的美,学生都安静地欣赏着,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真正理解了凡高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那种执着和不懈的伟大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情感性原则。什么是情感?“情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更不能够是盲目的。真正热烈的情感,来自明确的思想认识……因为感情的发出,不是无凭无故的,总是有思想伏在它的背后,作它活动的牵线人。”艺术的情感特征和艺术的形象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形象情感就失去了载体。“对艺术家来说,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实际上是一回事。”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情感的熔铸,有巨大的感染性,它能够调动欣赏者的情感,实现艺术的情感教育的目的。这种感染性,可否理解为情感性。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所以情感性应该是美术课的德育原则。“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受到思想教育,但必须通过欣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共鸣的作品,便无从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凝聚在形象中的情感,一旦引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随之将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摇撼着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鞑。
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教学内容本身不含情感因素。“在艺术的形式因素中,包含了大量的隐性情感因素,例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色彩的明暗、构图的位置、媒介材料等等。他们直观上看不出代表情感的因素,但是这些形式因素是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教师可以通過教学,激发起学生对形式因素的情感,使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成为发掘情感的源泉,让学生从枯燥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根线条、一块色彩、一条树枝、一片花瓣,点、线、面等单一形式不会有情感可言,但是它们融入了艺术作品就具有了情感。艺术的形式是内容的显现,在教学中教师给教学内容赋予人的情感,那么形式中的情感因素就会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写生山水风景中,学生可能对山石、河流、树木没有什么情感可言,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眼前景象与个人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每一事物形式中都含着美的因素和情感。这些情感是我们赋予山水、河流、树木的,在这一点上艺术是最能够反映人的情感的。因此教师的任务应当努力去帮助学生发掘艺术中具体形式上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等内在的情感,最终激起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来。”
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即是把艺术家根植于形象中情感与思想,传递给欣赏者使其受到教育。这个传递过程即是渗透。所谓渗透性即是情感的渗透,归根结蒂是思想的渗透。渗透性原则“既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强迫接受进行的,而是经过熏陶、感染形成的……。正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作品中所表现事物的本质,真理,也可以说接受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教育。”
综上所述,美术课的德育原则是形象性、情感性,渗透性。它们虽然有独立的概念,也有各自的教育特点,但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是无法分开的,只能是相互依存互为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