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书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 者:刘易斯·卡罗尔
出版信息:1865年初版,后被多家出版社出版
推 荐 人:吴其尧
1865年,一本叫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书在英国出版,作者是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其实这位卡罗尔并非职业作家,而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讲师。甚至连他的真名也并非“刘易斯·卡罗尔”,而是查尔斯·拉特维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只不过他的数学著作不如他的文学作品出名,因此人们大多记住了写童话的卡罗尔,而忘了研究数学的道奇森。
道奇森早年就学于拉格比公学。他父亲是一位牧师,希望他子承父业,将来也成为牧师。但当他考入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读书时,他的兴趣和天赋却都表现在了数学方面。1854年毕业后,道奇森留在母校教授数学,在这所世界著名大学执教达37年之久,直至1891年。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很害羞,生性拘谨,长大之后性格也未见改变,不善交际。道奇森终生未娶,孑然一身,但他喜欢孩子,十分乐于与之交朋友。在牛津有许多与他亲近的小朋友。他患有口吃,与成人交谈固然不能畅所欲言,但小朋友们却总能为他信口讲出的童话所吸引。这本有关爱丽丝的奇遇最早就是他为一个名叫爱丽丝·利德尔的小姑娘编的,这个小姑娘是学校教务主任(一说校长)的女儿。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道奇森和爱丽丝姊妹三人一起坐在河岸的草地上,他开始讲述故事。由于讲得太引人入胜,孩子们常常不许他停下来,以至于他讲得实在疲倦不堪,竟不得不说服她们才可以稍事休息。后来在友人的鼓励下,他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书,1864年成稿,次年正式出版。1871年又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姐妹篇《镜中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问世。于是,数学教师道奇森便以童话作家卡罗尔闻名了。據说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读了爱丽丝的故事,非常赞赏,特意差人留意这位作者,一旦有新著问世就立刻呈上。谁知此后女王看到的却是一部乏味难懂的代数方程式论。卡罗尔后来还出版过几部儿童作品:《猎兽》(The Hunting of the Snark)和《西尔维和布鲁诺》(Sylvie and Bruno)等,也都风行一时,但终究没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成功。
卡罗尔成名后,由于性格孤僻,加上天生口吃不善与人交往,有人竟认为他神经不正常。有一次他出门坐火车,看到邻座一位十多岁的女孩子正津津有味地读他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他见她读得高兴,便和她交谈起来。恰好女孩的母亲也读过此书,卡罗尔也与她讨论起该书及其作者,她竟说作者精神不正常。卡罗尔问她说的是真的吗,她坚决地回答道:“真的。”卡罗尔尴尬万分,但没有责备她,后来他还寄赠了一部《镜中世界》给那个女孩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记录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的夏日闲梦。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爱丽丝看见一只衣冠楚楚的兔子自言自语地急急赶路。好奇心促使她尾随兔子而去,不料掉进了一个深洞,由此跌入一个莫名其妙的世界。经过漫长的下坠,她来到一间空空如也的大厅,那里的每样东西似乎都会使她的身体缩小或变大。这不断变化的结果是,一块平常的蛋糕反令她觉得不可思议,而她自己也说不准自己是谁了。此时缩小的爱丽丝被先前落的泪冲走,共同遇险的还有一只“委屈”的老鼠(爱丽丝总不忘向它炫耀自己宠物猫的机敏勇猛)和一群稀奇古怪的飞禽走兽。这时兔子再次出现,爱丽丝阴差阳错地进了兔子家里,又遭受了一番“变身”之苦。当她好不容易逃脱,并从一只慵懒的毛毛虫那里打听到控制身材变化的秘密后,便亲见了一连串的奇情异事。在公爵夫人的寓所,夫人抱着猪脸娃娃高唱可笑的催眠曲;厨子尽情地往汤里倒胡椒,往公爵夫人和孩子身上掷锅碗瓢盆;柴郡猫笑容诡秘,神出鬼没。在三月兔家门前,“疯癫”的三月兔、帽匠和睡鼠所举行的茶会永无止境,依靠移动座位不断延续,原来“时间”已被谋杀,它们也只得永远停留在喝茶的时间。离开无聊的“疯茶会”,爱丽丝闯入了皇后的花园。残暴任性的皇后无时无刻不在下达死刑宣判,却从不曾有哪个囚犯因此被处死。爱丽丝应邀参加皇后的槌球比赛。这是一场毫无规则可言的比赛,无论是火烈鸟充当的球杆,还是刺猬充当的球,或是士兵充当的球门,都自行其是,仿佛在与爱丽丝作对。而皇后也从未停止过砍头的判决,参赛者几乎悉数遭到拘禁,球场上只剩下皇帝、皇后和爱丽丝三人。于是,爱丽丝被打发随鹰头狮身怪拜访假海龟,听它讲述无聊的“伤心史”,观摩了一段滑稽的龙虾四对舞。法院开庭的消息打断了假海龟的无病呻吟,爱丽丝目睹了一次由怯懦而狡黠的皇帝主持的荒唐审判,最后她在与皇后及其手下的冲突中,跳出梦境,返回了现实世界。
这篇故事之所以深受一代代孩童的喜爱,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同于当时大多数以教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不折不扣的游戏之作。儿童读物自诞生之日起,便以教育为宗旨,因为儿童被认为是不完善的人,必须加以严格的约束与引导,他们没有也不必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孩子们不是被迫在严肃的教训书籍前正襟危坐,就是偶尔在成人的文学世界中偷取些读书的愉悦。在17、18世纪的英国,写给孩子们的故事——比如詹韦(James Janeway)的《献给孩子们的礼物》(A Token for Children)——都有浓重的说教意味。倒是班扬的《天路历程》、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等成人文学作品权且满足了孩子们阅读的渴望。随着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才开始出现。纽伯里(J. Newbery)的寓言故事、博尔曼(T. Boreman)的《巨人的故事》(Gigantick Histories)、戴(T. Day)的《桑福德和默顿的故事》(The History of Sandford and Merton),以及进入19世纪以后埃奇沃思(M. Edgeworth)的《道德故事》(Moral Tales)、舍伍德夫人(Mrs. Sherwood)的《费尔柴尔德一家》(The History of the Fairchild Family)等,都是当时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不过它们仍是教育的文学,是成人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为儿童设计的文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纯粹供儿童娱乐的文学作品才越来越多。马里亚特(F. Marryat)的航海冒险、亨蒂(G. A. Henty)的战争小说、休斯(T. Hughes)的学校生活、扬(C. M. Yonge)的家庭故事,都被孩子们争相传阅。一大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如:金斯利(C. Kingsley)的《水孩儿,写给陆上孩儿的童话》(The Water-Babies, A Fairy Tale for a Land-Baby)、杰弗里斯(R. Jefferies)的 《贝维斯的故事》(Bevis, The Story of a Boy)、史蒂文森(R. L. Stevenson)的《金银岛》(Treasure Island)等。当然,还有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 者:刘易斯·卡罗尔
出版信息:1865年初版,后被多家出版社出版
推 荐 人:吴其尧
1865年,一本叫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书在英国出版,作者是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其实这位卡罗尔并非职业作家,而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讲师。甚至连他的真名也并非“刘易斯·卡罗尔”,而是查尔斯·拉特维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只不过他的数学著作不如他的文学作品出名,因此人们大多记住了写童话的卡罗尔,而忘了研究数学的道奇森。
道奇森早年就学于拉格比公学。他父亲是一位牧师,希望他子承父业,将来也成为牧师。但当他考入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读书时,他的兴趣和天赋却都表现在了数学方面。1854年毕业后,道奇森留在母校教授数学,在这所世界著名大学执教达37年之久,直至1891年。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很害羞,生性拘谨,长大之后性格也未见改变,不善交际。道奇森终生未娶,孑然一身,但他喜欢孩子,十分乐于与之交朋友。在牛津有许多与他亲近的小朋友。他患有口吃,与成人交谈固然不能畅所欲言,但小朋友们却总能为他信口讲出的童话所吸引。这本有关爱丽丝的奇遇最早就是他为一个名叫爱丽丝·利德尔的小姑娘编的,这个小姑娘是学校教务主任(一说校长)的女儿。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道奇森和爱丽丝姊妹三人一起坐在河岸的草地上,他开始讲述故事。由于讲得太引人入胜,孩子们常常不许他停下来,以至于他讲得实在疲倦不堪,竟不得不说服她们才可以稍事休息。后来在友人的鼓励下,他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书,1864年成稿,次年正式出版。1871年又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姐妹篇《镜中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问世。于是,数学教师道奇森便以童话作家卡罗尔闻名了。據说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读了爱丽丝的故事,非常赞赏,特意差人留意这位作者,一旦有新著问世就立刻呈上。谁知此后女王看到的却是一部乏味难懂的代数方程式论。卡罗尔后来还出版过几部儿童作品:《猎兽》(The Hunting of the Snark)和《西尔维和布鲁诺》(Sylvie and Bruno)等,也都风行一时,但终究没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成功。
卡罗尔成名后,由于性格孤僻,加上天生口吃不善与人交往,有人竟认为他神经不正常。有一次他出门坐火车,看到邻座一位十多岁的女孩子正津津有味地读他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他见她读得高兴,便和她交谈起来。恰好女孩的母亲也读过此书,卡罗尔也与她讨论起该书及其作者,她竟说作者精神不正常。卡罗尔问她说的是真的吗,她坚决地回答道:“真的。”卡罗尔尴尬万分,但没有责备她,后来他还寄赠了一部《镜中世界》给那个女孩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记录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的夏日闲梦。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爱丽丝看见一只衣冠楚楚的兔子自言自语地急急赶路。好奇心促使她尾随兔子而去,不料掉进了一个深洞,由此跌入一个莫名其妙的世界。经过漫长的下坠,她来到一间空空如也的大厅,那里的每样东西似乎都会使她的身体缩小或变大。这不断变化的结果是,一块平常的蛋糕反令她觉得不可思议,而她自己也说不准自己是谁了。此时缩小的爱丽丝被先前落的泪冲走,共同遇险的还有一只“委屈”的老鼠(爱丽丝总不忘向它炫耀自己宠物猫的机敏勇猛)和一群稀奇古怪的飞禽走兽。这时兔子再次出现,爱丽丝阴差阳错地进了兔子家里,又遭受了一番“变身”之苦。当她好不容易逃脱,并从一只慵懒的毛毛虫那里打听到控制身材变化的秘密后,便亲见了一连串的奇情异事。在公爵夫人的寓所,夫人抱着猪脸娃娃高唱可笑的催眠曲;厨子尽情地往汤里倒胡椒,往公爵夫人和孩子身上掷锅碗瓢盆;柴郡猫笑容诡秘,神出鬼没。在三月兔家门前,“疯癫”的三月兔、帽匠和睡鼠所举行的茶会永无止境,依靠移动座位不断延续,原来“时间”已被谋杀,它们也只得永远停留在喝茶的时间。离开无聊的“疯茶会”,爱丽丝闯入了皇后的花园。残暴任性的皇后无时无刻不在下达死刑宣判,却从不曾有哪个囚犯因此被处死。爱丽丝应邀参加皇后的槌球比赛。这是一场毫无规则可言的比赛,无论是火烈鸟充当的球杆,还是刺猬充当的球,或是士兵充当的球门,都自行其是,仿佛在与爱丽丝作对。而皇后也从未停止过砍头的判决,参赛者几乎悉数遭到拘禁,球场上只剩下皇帝、皇后和爱丽丝三人。于是,爱丽丝被打发随鹰头狮身怪拜访假海龟,听它讲述无聊的“伤心史”,观摩了一段滑稽的龙虾四对舞。法院开庭的消息打断了假海龟的无病呻吟,爱丽丝目睹了一次由怯懦而狡黠的皇帝主持的荒唐审判,最后她在与皇后及其手下的冲突中,跳出梦境,返回了现实世界。
这篇故事之所以深受一代代孩童的喜爱,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同于当时大多数以教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不折不扣的游戏之作。儿童读物自诞生之日起,便以教育为宗旨,因为儿童被认为是不完善的人,必须加以严格的约束与引导,他们没有也不必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孩子们不是被迫在严肃的教训书籍前正襟危坐,就是偶尔在成人的文学世界中偷取些读书的愉悦。在17、18世纪的英国,写给孩子们的故事——比如詹韦(James Janeway)的《献给孩子们的礼物》(A Token for Children)——都有浓重的说教意味。倒是班扬的《天路历程》、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等成人文学作品权且满足了孩子们阅读的渴望。随着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才开始出现。纽伯里(J. Newbery)的寓言故事、博尔曼(T. Boreman)的《巨人的故事》(Gigantick Histories)、戴(T. Day)的《桑福德和默顿的故事》(The History of Sandford and Merton),以及进入19世纪以后埃奇沃思(M. Edgeworth)的《道德故事》(Moral Tales)、舍伍德夫人(Mrs. Sherwood)的《费尔柴尔德一家》(The History of the Fairchild Family)等,都是当时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不过它们仍是教育的文学,是成人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为儿童设计的文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纯粹供儿童娱乐的文学作品才越来越多。马里亚特(F. Marryat)的航海冒险、亨蒂(G. A. Henty)的战争小说、休斯(T. Hughes)的学校生活、扬(C. M. Yonge)的家庭故事,都被孩子们争相传阅。一大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如:金斯利(C. Kingsley)的《水孩儿,写给陆上孩儿的童话》(The Water-Babies, A Fairy Tale for a Land-Baby)、杰弗里斯(R. Jefferies)的 《贝维斯的故事》(Bevis, The Story of a Boy)、史蒂文森(R. L. Stevenson)的《金银岛》(Treasure Island)等。当然,还有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