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第一到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的学生对九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物理、数学、化学、外语,参加全国物理决赛的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的人数最多,这一结果反映出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人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积极的学科情感)呈高度正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理亦源于此。
二、消极学科情感的成因
广东电视台和《中国青年报》分别作过对低年级中学生听众和观众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低年级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是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刚进入初二或高一阶段的学生,他们对物理课的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学好这门学科,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学习的深人,一部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1.教师的消极情感的影响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物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到接受对象时,主体的情感便对客体产生感染作用,对客体产生影响,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而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物理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物理学科的消极情感。
2.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里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
1.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人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初中一年级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中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第一到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的学生对九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物理、数学、化学、外语,参加全国物理决赛的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的人数最多,这一结果反映出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人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积极的学科情感)呈高度正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理亦源于此。
二、消极学科情感的成因
广东电视台和《中国青年报》分别作过对低年级中学生听众和观众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低年级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是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刚进入初二或高一阶段的学生,他们对物理课的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学好这门学科,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学习的深人,一部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1.教师的消极情感的影响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物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到接受对象时,主体的情感便对客体产生感染作用,对客体产生影响,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而在当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物理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物理学科的消极情感。
2.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里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
1.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人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初中一年级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中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