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那么课堂小结就是将搜集到的知識宝藏加以归类、整理,并直接系统化地输送到记忆单元储存的关键步骤。
不难想象,一堂课中,学生经过约40分钟的紧张学习,大部分同学的思想已开始趋于松散、疲惫状态,此时教师若能有一段恰到好处、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小结来归纳概括当堂课的主要内容,以求再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则课堂教学效果必将再次“升华”。
为此,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探求摸索教学方法入手,不断进行教学小结尝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不同的课型和内容采用不同的小结方式:有“以图代言”的,有“程序框图”的,也有形成口诀的。对于初中学生,最能唤起他们学习兴趣与动机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启发其学习责任感和求知积极性,而且这种通俗易背的“口诀”也易于他们接受。下面仅举几例。
(一)对于教学内容较繁杂,且互相没有明显联系的,采用“扼要概括,勾画全貌”的小结。
如初三代数课中,求二次函数解析式通常有下面三种情况:
1、已知抛物线通过普通的三点,则可设解析式为二次函数一般形:y=ax2+bx+c;再将三点坐标代入求解。
2、已知抛物线顶点(或与该点有关的对称轴、极值等),则可设解析式为y=a(x+m)2+b,再将已知条件代入求角。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点(x1,0)和(x2,0),则据韦达定理,可调解析式为:y=a[x2-(x1+x2)x+x1x2]或y=a(x-x1)(x-x2)。
综上则此课小结为:
(二)对于有些互相关联的知识,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易混淆的不同之处,则采用“求同存异,类比记忆”的办法。
如初中三角函数数学中的“90。-a”与“180。-a”这两组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学生初学时很多人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因此在复习课上,将这两组公式的记忆可小结成:
(三)对于一些无明显特征和联系的方法与步骤,读来枯燥无味,记忆也无章可循,则用口诀使之“逐步清晰、应用方便。”
如初三代数《统计》一章有“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一节。很多同学总是记不住绘图步骤,真对这一情况,可将绘图步骤小结成:
(四)对于某一方面的内容,包括几个分支,单独记忆容易顾此失彼,可采用“系统归纳易于掌握”的口诀:
如初三代数在讲授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几种类型时,先分析归纳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整式和奇次根式的解析式,自变量取全体实数;
(2)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取非负数;
(3)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4)应用题须考虑实际意义的允许值。
可将上面内容小结简记为:
(五)对一堂课中,一环扣一环的知识点不断出现,且有互相启发,举一反三的联系,可以“诱发探索,启迪求新。”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教材要求,先使二次项系数a>0再由△≥0时,求出ax2+bx+c=0的两根,最后在抛物线草图上观察出不等式的解,则此部分的小结为:
再启发学生思考△<0时解的情况,待解的情况清楚后,再作出△>0时的小结:
(六)其他。
①对变量y与x成正比例,x与z成正比例,则y与z成正比例;
对变量y与x成反比例,x与z成反比例,则y与z成正比例;
对变量y与x成正比例,x与z反比例,则y与z成反比例;
对变量y与x成反比例,x与z成正比例,则y与z成反比例。
对上述问题的结论简记为:
②对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归纳为:
例如:将直线y=2x+1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三个单位,所得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为:y′=2(x-1)+1+3
即y′=2x+2。
总之,课堂教学小结的优劣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设计紧扣教学实际、生动深刻的课堂小结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
不难想象,一堂课中,学生经过约40分钟的紧张学习,大部分同学的思想已开始趋于松散、疲惫状态,此时教师若能有一段恰到好处、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小结来归纳概括当堂课的主要内容,以求再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则课堂教学效果必将再次“升华”。
为此,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探求摸索教学方法入手,不断进行教学小结尝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不同的课型和内容采用不同的小结方式:有“以图代言”的,有“程序框图”的,也有形成口诀的。对于初中学生,最能唤起他们学习兴趣与动机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启发其学习责任感和求知积极性,而且这种通俗易背的“口诀”也易于他们接受。下面仅举几例。
(一)对于教学内容较繁杂,且互相没有明显联系的,采用“扼要概括,勾画全貌”的小结。
如初三代数课中,求二次函数解析式通常有下面三种情况:
1、已知抛物线通过普通的三点,则可设解析式为二次函数一般形:y=ax2+bx+c;再将三点坐标代入求解。
2、已知抛物线顶点(或与该点有关的对称轴、极值等),则可设解析式为y=a(x+m)2+b,再将已知条件代入求角。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点(x1,0)和(x2,0),则据韦达定理,可调解析式为:y=a[x2-(x1+x2)x+x1x2]或y=a(x-x1)(x-x2)。
综上则此课小结为:
(二)对于有些互相关联的知识,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易混淆的不同之处,则采用“求同存异,类比记忆”的办法。
如初中三角函数数学中的“90。-a”与“180。-a”这两组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学生初学时很多人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因此在复习课上,将这两组公式的记忆可小结成:
(三)对于一些无明显特征和联系的方法与步骤,读来枯燥无味,记忆也无章可循,则用口诀使之“逐步清晰、应用方便。”
如初三代数《统计》一章有“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一节。很多同学总是记不住绘图步骤,真对这一情况,可将绘图步骤小结成:
(四)对于某一方面的内容,包括几个分支,单独记忆容易顾此失彼,可采用“系统归纳易于掌握”的口诀:
如初三代数在讲授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几种类型时,先分析归纳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整式和奇次根式的解析式,自变量取全体实数;
(2)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取非负数;
(3)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4)应用题须考虑实际意义的允许值。
可将上面内容小结简记为:
(五)对一堂课中,一环扣一环的知识点不断出现,且有互相启发,举一反三的联系,可以“诱发探索,启迪求新。”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教材要求,先使二次项系数a>0再由△≥0时,求出ax2+bx+c=0的两根,最后在抛物线草图上观察出不等式的解,则此部分的小结为:
再启发学生思考△<0时解的情况,待解的情况清楚后,再作出△>0时的小结:
(六)其他。
①对变量y与x成正比例,x与z成正比例,则y与z成正比例;
对变量y与x成反比例,x与z成反比例,则y与z成正比例;
对变量y与x成正比例,x与z反比例,则y与z成反比例;
对变量y与x成反比例,x与z成正比例,则y与z成反比例。
对上述问题的结论简记为:
②对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归纳为:
例如:将直线y=2x+1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三个单位,所得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为:y′=2(x-1)+1+3
即y′=2x+2。
总之,课堂教学小结的优劣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设计紧扣教学实际、生动深刻的课堂小结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