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zr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正确引导,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认知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积累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必须摒弃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主讲式、讨论式、合作式、研究式、朗读式、活动式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读、情景对话、提问抢答等活动,激活课堂,让学生获得不同体验,在学习中体悟,在活动中探究。这些活动,决不是为了走过场、搞形式,而是为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的心灵愉悦,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读写创造的激情。
  朗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通过放录音或范读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语言的内涵,把握语气,正确表现文本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文中人物秦王、唐雎,性格各不相同。在朗读时,语言表达的语气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不作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就不能体会到秦王骄横、狂妄,唐雎从容镇定,毫不畏惧的神情。须知学生的“读”是建立在其认知基础、情感体验之上的,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认识,促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自主体验,从而建构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应植根于文本的生命意识教育之中。如:《语文》七年级(上)第3课《生命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概述生命中的三个片断:①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②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幼苗;③“我”静听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他从这些寻常小事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一致认为,“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户,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灵世界,使学生能自由地呼吸人文精神的气息。
  三、让学生自主积累,自由运用
  广泛阅读。在课内要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熟记在心,在“读”中感悟到作品语言的内涵,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阅读的意识。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检查督促,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實际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背诵。学习和掌握语言,若能要作到运用时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就必须对语言文字做多次重复,强化诵读,细心咀嚼,用心体味。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含义、使用规律、情味等在头脑中扎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实质,指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将名言佳句、精段妙篇化为己有。
  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实际运用,这里概括为“看、听、说”。 看,指观看荧幕。荧屏是特殊的百科知识窗门,学生通过观看,既丰富文化生活,拓宽视野,又积累了语言。听,指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听到别人交谈时的谚语、对联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要做好记录,并且进行欣赏。说,就是交流。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把从影视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班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要变,教学方法要变,教育观念更要变。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呢?教师应该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上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不在于自己去认识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认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如何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我想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秘诀、最好的老师。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明确目的,激发阅读动机。语文教材中阅读内容是丰富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意义,通过诱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阅读兴趣。学生的主动阅读动机一旦形成,便對阅读产生兴趣。  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家乡春天里的景,然后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春景会让你更向往,你想感受一下
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消息,最近几年广东省高考英语读写任务的考生平均得分都处于较低水平,约10.23分,得分值仅为40.92%。从2007年以来,高考读写任务涉及的话题广泛,从学校生活、人际关系、旅游、自然、情感、想家的经历,到金钱对鼓励孩子学习的作用等,所选话题均贴近考生生活,是广大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且评分标准也只是要求“内容丰富、用词得当、运用合适的语言结构并注意篇章结构连贯性”,
教学导入活动是指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或教学环节过度时,为幼儿以适应的心理投入活动而进行的教学组织过程,是教师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或教学环节的衔接部分。教学导入活动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不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重点,所以它所占用的时间较短,但同时,它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课堂导入形式方法五花百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导入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样的差异,有效的课堂导入活动总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有
数学基础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勇敢地进行探索,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精心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当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使学生学得实在,深化学生的主体探索意识,促进探索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中,既构建数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当前一个大的教育主题。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本着大德育观的理念,认为大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为中心的德育模式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营造主体参与的德育平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有关德育理论认为良好的道德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靠后天实践而成的。任何一种
表达要有层次,叙述要有顺序。我们在观察和描写景物时,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正确的顺序,才能做到观察有数,表达不乱。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写景文章的顺序大体上有四类。当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供效仿,做到观察有数、“景”然有序。  一、空间方位的顺序  一切景物都存在于空间,在空间里总要有它的位置,即空间方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远处、近处等等。按照这样的空间方位观察、描写景物,能使文章层
小组学习是学生在班级学习中近距离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取长补短的一种有效活动形式。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在小组学習中的应用,变革和发展了小组学习这种传统,使学生的小组互动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一、 课前预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
语文阅读的规范化教学,造成学生“套话”现象比较普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各种考试中的“标准答案”固化了师生思维,当这个“标准答案”成为教师授课的指向,口口相传,届届因袭,潜移默化中将形成学生的“套话思维”。我们并不反对在学习初期给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非常有益。  语文空灵生动,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能够升华成为充满个性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对语文学习开悟、开窍。所以
一、培养练琴的兴趣  孩子对音乐有着本能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是不稳定的,而且容易转移,因此,我们在让孩子练琴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练琴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源于人类生活和大自然,如溪水的叮咚声,鸟雀的鸣叫声,火车的行车声等是规律运动发声,都源于音乐性。平时,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音乐”,如带孩子到公园去,到田野花丛中去,让他们聆听蛙鸟叫声,风雨汽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