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CBD与RBD的研究在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旅游业飞跃式发展的背景下受到广泛的重视,但对相关概念的模糊认识导致了研究视野的偏差。本文在对CBD与RBD的概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RBD包括城市RBD和非城市RBD。而对城市RBD的研究并不能概括所有RBD的特征,也不能解决非城市RBD规划和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二、从CBD与RBD的起源和功能来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大于其共同之处,CBD与RBD功能的延伸导致了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出现,对这三者的建设应有各自的侧重点。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游憩商业区;旅游商业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77—04
[收稿日期]2006—06—10;[修订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张军(1965-),女,重庆市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及旅游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E-mail:whzhangjunl5@21cn.corn;桑祖南(1965-),男,湖北嘉鱼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及旅游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E-mail:zns79@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CBD与RBD的研究是城市规划和旅游研究的两个重要切入点。在我国许多城市正开始向商业化、休闲化偏重的背景之下,这两个概念的引入立即引起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对CBD与RBD的概念、功能、空间布局及市场定位等缺乏基本的辨析研究,导致一些研究重点被忽略,旅游目的地出现的相关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因而对这两者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紧迫性。本文通过对CBD和RBD进行全面的辨析,厘清了学术界关于这两个概念的一些模糊认识,并就CBD、RBD与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二、CBD与RBD概念的辨析及比较
CBD是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国内专家将之翻译为“中心商业区”。CBD的概念在1923年由城市空间结构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伯吉斯(E.w.Burgess)提出,他以芝加哥为蓝本概括出城市宏观空间结构为同心圆圈层模式。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分为5个圈层,中心为城市地理及功能核心区域,即中心商务区,是包括百货商店和其他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核心部分。后来有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和丰富,他们对CBD的研究主要围绕对CBD的界定及内部结构的分析。墨菲、万斯(R.Emurphy&J.EVance,1954)…认为地价峰值是CBD的最明显特征,用地为中心商务性质,而制造业、批发业等为非中心商务职能,不属于CBD。同时特别强调其以盈利为主导的职能,应包括零售和消费服务,而政府办公、公共事业、居住等非盈利设施则不在CBD的范围之内。传统CBD的概念同城市中心区(Downtown)近似。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步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如纽约、巴黎、洛杉矶、多伦多、悉尼、香港、新加坡等所起的作用已远非城市商务办公,它们逐步成为区域乃至全球性经济发展的控制管理中枢,并相互联结构成网络。CBD的概念被提升到国际中心城市的高度,被定义为:国际经济中心性商务区或国际商务办公中心区。CBD的职能也随之升级,包括经营管理(总部)、金融、专业服务、展览及会议、酒店和配套公寓、娱乐及高档零售等,虽然世界各地CBD的功能各有差异,但国际商务办公在性质上及规模上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活动(李沛,1999)。
从以上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CBD,还是现代意义上的CBD,都具备以下特点:1.用地特征:位于地价峰值区,土地开发和使用强度高。2.建筑特征: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建筑形态呈垂直发展。3.职能:以商务办公为主,如公司总部、金融服务、银行、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等,兼具高档零售业。4.人口特征:白天人口流量高,核心区无常住人口,昼夜人口差大。5.交通特征:交通峰值区,可到达性高。
同CBD的研究相比,国内外对RBD的研究相对较晚,也相对单薄。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District的缩写,国内许多学者将它译为“游憩商业区”,本文也沿用这一译法。RBD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斯坦福和理克特(C.Stansfield&J.E.Rickert,1970)在研究旅游区购物问题时提出的。他们在研究一个度假小镇时发现,在度假地相对集中的区域里聚集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商业。于是将类似的区域称为RBD,所谓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旅游者的需要,在某一区域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卖店和礼品店的街区。随后,国外许多学者都把这一概念引入旅游接待地的研究中。泰勒(v.Taylor,1975)以南非的东伦敦为例,把该地宾馆等占50%面积的街区旅游接待服务区界定为RBD。迈耶(Meyer Arendt,1990)把RBD的概念应用到墨西哥湾滨海旅游胜地的个案研究中。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典型的RBD是以旅游景点为核心吸引物,即旅游景点为中心,而其他的商业和娱乐设施都因此而产生。它至少具有如下特征:1.区位的不确定性。由于旅游吸引物分布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附属于它的RBD的区位也无规律可寻。自然景观多地处偏远地区,人文景观多居于城市的闹市区,所以它的区位是不确定的,可以是大城市的繁华地带,如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秦淮河畔、成都的琴台路,也可是庐山风景区内的牯岭镇或九寨沟沟口的游客服务中心。总之,RBD的区位取决于它所依附的旅游点的位置。2.人流变化的季节性。人流变化的季节性是旅游景点的普遍特征。相比之下,自然景点的季节性要比人文景点的季节性更为明显;交通欠发达地区的景点比交通发达地区的景点季节性更明显。3.商品与旅游吸引物的相关性。与以当地居民为导向的商业区不同,RBD的商品和服务都与该地的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关联,并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RBD的商品应反映该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服务设施应具有当地特色,展现当地人文与自然风貌。4.空间分布的独特性。游客在景点的购物等商业活动是从观光等旅游活动中分化、引申而来的。旅游区的核心吸引物大都是该地的自然或人文景点(不排除有些地区的核心吸引物就是购物点,如巴黎、香港等)。旅游购物者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及购物行为都有别于一般的购物者,所以 RBD的分布情况也具有独特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对城市旅游研究的重视,RBD的概念被扩展到了城市旅游中,RBD的概念也就首次以城市RBD的内涵被介绍到中国(保继刚,1998)。由于国内有关RBD的研究都与城市旅游相关(保继刚,1998,俞晟,2003,卞显红,2004),这种研究的偏向造成了一种错觉,即,RBD就是城市游憩商业区。事实上,用RBD的原始概念来分析,城市游憩区只是RBD内涵的一部分(见图1)。概念外延的缩小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城市以外的旅游区RBD的研究被忽略。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篇除城市以外旅游区RBD的论文出现。大批关于城市RBD研究论文的出现从客观上加深了对RBD原义的进一步偏离。二是RBD与CBD的概念被混淆。一些学者认为“RBD是相对CBD而提出的”。“在功能上,RBD是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保继刚,1998)。笔者认为,典型的RBD分布的位置与功能应该与旅游规划中的游客服务中心或景区外的旅客活动区域类似,而与典型意义上的CBD无论在区位、地价、功能还是人流变化规律和主体人群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从上文对两个概念的起源的分析来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大于其共同之处。
导致CBD与RBD两个概念相联系的原因还出自以下的逻辑推理:许多专家认为,“在CBD中很难分清哪些是为旅游者服务,而哪些又是为当地人所利用的,所以量化研究比较困难”(古诗韵,保继刚,1999);在城市中分清设施是以旅游者为导向,还是以居民为导向是困难的(保继刚、楚义芳1999,刘松龄,2003)。而CBD,特别是传统的CBD中又有附属的旅游功能,它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设施可能与城市RBD是相邻或重叠的。所以,CBD与RBD之间就存在着很难理清的关系。事实上,在城市设施的布局中,区分以旅游者为导向还是以当地居民为导向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与之相关的定量化研究虽有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可能的。本地居民的购物可分为两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实用型的购物者,追求商品的实际功能,购物的目的性强,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对工艺品和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兴趣不大。在居民居住的街区附近就可以满足这种购物需求,城市的这部分商业区是以本地居民为市场目标的。在节假日期间,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卞显红,2001)。这种休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以包括在城市内的观光、购物、观看娱乐表演、到饭馆就餐等等。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的购物行为是实用购物型和娱乐购物型相结合的。他们会把逛街浏览、寻求日常生活用品以外的商品,甚至讨价还价当作一种休闲。这种购物者的特点与外来游客的购物特点部分相似,所以以这部分购物者为市场目标的区域同时也吸引了外来游客。关于这一部分区域的特色作者将在本文下一部分进一步探讨。
外来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属于娱乐购物,他们在旅游区观光游乐之余,一般会在景点所属的RBD逗留,选择有当地风格的旅游纪念品、品尝当地食品。娱乐性购物者对购物环境比较敏感,商品的特色、诱人的商品陈列和RBD内的建筑风格都会激发他们的购物欲望。同实用型购物者相比,他们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较低。
在分清不同购物者的主要特征之后,以不同类型消费者为市场目标的活动区域内的功能及服务设施就应各有不同(见表1)。即便在城市旅游中,这两者时有重合,但还是各有侧重点。而这两者界限的模糊可导致CBD和RBD的建设中两者特色的消失。
三、CBD与城市RBD功能的延伸——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出现
与RBD相比,城市游憩商业区(TBD)是从RBD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的,专属城市旅游的。盖茨(Getz,1993)提出了TBD(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他认为:TBD是指游客导向型吸引物和服务十分集中的区域,这一区域与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相比邻。他做了TBD与传统CBD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欧洲一些古老的历史城镇的TBD和CBD往往都集中在传统的街区中。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TBD是以旅游者,或游憩者为导向的(包括城市居民中的游憩者);二是TBD与传统CBD相邻或重合,同时具备旅游与购物功能。在这个概念里,TBD实际上指的就是城市游憩商业区。
城市游憩商业区主要包括3种类型:(1)典型的城市RBD。这类区域既是旅游观光地,又位于传统城市布局中的中心位置,逐步演变成为以旅游者为主,同时兼具当地游憩者积聚功能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如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秦淮河畔、苏州的观前区等。这一区域的特点是名店、老店居多,外地游客居多。游客行为特点为游、购并举。(2)城市传统CBD的演化(见图2)。这类区域历史上就是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居民游憩积聚地。由于其显著的视觉作用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重视,被精心规划和整修。街区的人文内涵被挖掘和展示,以突出主题、营造人文氛围;以城市商业区为主,游览功能为辅,以游览推动购物,商品特征以名牌和流行品牌为主,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游憩场所和外来游客了解旅游地的窗口。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和武汉的江汉路和我国各大城市中心区域的步行街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游憩商业区。(3)现代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是人为地将零售与休闲元素的结合,由上百家的商店组成,娱乐设施齐全,吸引物为人工建造。有意识地树造主题,营造氛围,以此增加购物乐趣,最大限度地实现购物与休闲的结合。大型购物中心的客源由当地居民和以购物为主要目的旅游者组成。加拿大的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北京的东方新天地、广州的天河城广场和武汉的销品茂都是这一类型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典型代表。
其实,不仅是传统的CBD的功能发生了向城市游憩商业区的转化,有专家(谢芳,2000)认为:即使是当代意义的CBD在功能规划时,在强调其首要功能的基础上,如能兼顾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消费、娱乐功能就可能避免现代国际中央商务区白天“沸城”晚上“鬼城”的局面。这一观点突显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消费、休闲功能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1.CBD的功能是以商务活动为中心的,当代全球性城市CBD更是以国际商务为主。RBD的功能是以旅游活动为主,就我国现阶段旅游区分布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RBD都分布在非城市区域,在RBD研究中对城市RBD的偏重,致使大批非城区景点RBD的研究成为盲区。在这一盲区中,至少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1)如何利用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高食、宿、行、游、购、娱的总体收益?(2)我国许多非城市景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化趋向,许多景点城市化的产生都是从景区RBD的过度扩建和空间分布不合理开始的,如何在规划中防止或在景区管理中阻止城市化的产生和加剧?至于城市内的RBD,因其区位与传统CBD相邻或重合,功能又与RBD相似,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建议放在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研究范围之内,专属城市旅游的研究范畴。
2.CBD、RBD和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应各有侧重点。CBD应在满足城市商务活动的情况之下兼顾零售业和旅游业,所以该区的规划和建设应以现代化、标准化为主。RBD的建设应以旅游业的发展为中心,首先考虑外地旅游者的食、宿、行、游、购、娱等需求。该区的规划与建设应与该地的旅游吸引物的主题一致,使其成为景点的自然延续部分。商品的陈列应以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主,餐饮与娱乐的安排也应体现当地特色。同时,非城市RBD在规划时还应以保护旅游区的文化脉络为主,尽量避免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商业化。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功能和设施应以城市休憩者和外地购物者(而非外地观光者)为主,零售业以实用商品、知名品牌为主,兼顾特色商品。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子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游憩商业区;旅游商业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77—04
[收稿日期]2006—06—10;[修订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张军(1965-),女,重庆市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及旅游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E-mail:whzhangjunl5@21cn.corn;桑祖南(1965-),男,湖北嘉鱼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及旅游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E-mail:zns79@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CBD与RBD的研究是城市规划和旅游研究的两个重要切入点。在我国许多城市正开始向商业化、休闲化偏重的背景之下,这两个概念的引入立即引起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对CBD与RBD的概念、功能、空间布局及市场定位等缺乏基本的辨析研究,导致一些研究重点被忽略,旅游目的地出现的相关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因而对这两者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紧迫性。本文通过对CBD和RBD进行全面的辨析,厘清了学术界关于这两个概念的一些模糊认识,并就CBD、RBD与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二、CBD与RBD概念的辨析及比较
CBD是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国内专家将之翻译为“中心商业区”。CBD的概念在1923年由城市空间结构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伯吉斯(E.w.Burgess)提出,他以芝加哥为蓝本概括出城市宏观空间结构为同心圆圈层模式。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分为5个圈层,中心为城市地理及功能核心区域,即中心商务区,是包括百货商店和其他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核心部分。后来有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和丰富,他们对CBD的研究主要围绕对CBD的界定及内部结构的分析。墨菲、万斯(R.Emurphy&J.EVance,1954)…认为地价峰值是CBD的最明显特征,用地为中心商务性质,而制造业、批发业等为非中心商务职能,不属于CBD。同时特别强调其以盈利为主导的职能,应包括零售和消费服务,而政府办公、公共事业、居住等非盈利设施则不在CBD的范围之内。传统CBD的概念同城市中心区(Downtown)近似。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步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如纽约、巴黎、洛杉矶、多伦多、悉尼、香港、新加坡等所起的作用已远非城市商务办公,它们逐步成为区域乃至全球性经济发展的控制管理中枢,并相互联结构成网络。CBD的概念被提升到国际中心城市的高度,被定义为:国际经济中心性商务区或国际商务办公中心区。CBD的职能也随之升级,包括经营管理(总部)、金融、专业服务、展览及会议、酒店和配套公寓、娱乐及高档零售等,虽然世界各地CBD的功能各有差异,但国际商务办公在性质上及规模上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活动(李沛,1999)。
从以上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CBD,还是现代意义上的CBD,都具备以下特点:1.用地特征:位于地价峰值区,土地开发和使用强度高。2.建筑特征: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建筑形态呈垂直发展。3.职能:以商务办公为主,如公司总部、金融服务、银行、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等,兼具高档零售业。4.人口特征:白天人口流量高,核心区无常住人口,昼夜人口差大。5.交通特征:交通峰值区,可到达性高。
同CBD的研究相比,国内外对RBD的研究相对较晚,也相对单薄。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District的缩写,国内许多学者将它译为“游憩商业区”,本文也沿用这一译法。RBD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斯坦福和理克特(C.Stansfield&J.E.Rickert,1970)在研究旅游区购物问题时提出的。他们在研究一个度假小镇时发现,在度假地相对集中的区域里聚集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商业。于是将类似的区域称为RBD,所谓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旅游者的需要,在某一区域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卖店和礼品店的街区。随后,国外许多学者都把这一概念引入旅游接待地的研究中。泰勒(v.Taylor,1975)以南非的东伦敦为例,把该地宾馆等占50%面积的街区旅游接待服务区界定为RBD。迈耶(Meyer Arendt,1990)把RBD的概念应用到墨西哥湾滨海旅游胜地的个案研究中。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典型的RBD是以旅游景点为核心吸引物,即旅游景点为中心,而其他的商业和娱乐设施都因此而产生。它至少具有如下特征:1.区位的不确定性。由于旅游吸引物分布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附属于它的RBD的区位也无规律可寻。自然景观多地处偏远地区,人文景观多居于城市的闹市区,所以它的区位是不确定的,可以是大城市的繁华地带,如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秦淮河畔、成都的琴台路,也可是庐山风景区内的牯岭镇或九寨沟沟口的游客服务中心。总之,RBD的区位取决于它所依附的旅游点的位置。2.人流变化的季节性。人流变化的季节性是旅游景点的普遍特征。相比之下,自然景点的季节性要比人文景点的季节性更为明显;交通欠发达地区的景点比交通发达地区的景点季节性更明显。3.商品与旅游吸引物的相关性。与以当地居民为导向的商业区不同,RBD的商品和服务都与该地的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关联,并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RBD的商品应反映该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服务设施应具有当地特色,展现当地人文与自然风貌。4.空间分布的独特性。游客在景点的购物等商业活动是从观光等旅游活动中分化、引申而来的。旅游区的核心吸引物大都是该地的自然或人文景点(不排除有些地区的核心吸引物就是购物点,如巴黎、香港等)。旅游购物者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及购物行为都有别于一般的购物者,所以 RBD的分布情况也具有独特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对城市旅游研究的重视,RBD的概念被扩展到了城市旅游中,RBD的概念也就首次以城市RBD的内涵被介绍到中国(保继刚,1998)。由于国内有关RBD的研究都与城市旅游相关(保继刚,1998,俞晟,2003,卞显红,2004),这种研究的偏向造成了一种错觉,即,RBD就是城市游憩商业区。事实上,用RBD的原始概念来分析,城市游憩区只是RBD内涵的一部分(见图1)。概念外延的缩小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城市以外的旅游区RBD的研究被忽略。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篇除城市以外旅游区RBD的论文出现。大批关于城市RBD研究论文的出现从客观上加深了对RBD原义的进一步偏离。二是RBD与CBD的概念被混淆。一些学者认为“RBD是相对CBD而提出的”。“在功能上,RBD是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保继刚,1998)。笔者认为,典型的RBD分布的位置与功能应该与旅游规划中的游客服务中心或景区外的旅客活动区域类似,而与典型意义上的CBD无论在区位、地价、功能还是人流变化规律和主体人群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从上文对两个概念的起源的分析来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大于其共同之处。
导致CBD与RBD两个概念相联系的原因还出自以下的逻辑推理:许多专家认为,“在CBD中很难分清哪些是为旅游者服务,而哪些又是为当地人所利用的,所以量化研究比较困难”(古诗韵,保继刚,1999);在城市中分清设施是以旅游者为导向,还是以居民为导向是困难的(保继刚、楚义芳1999,刘松龄,2003)。而CBD,特别是传统的CBD中又有附属的旅游功能,它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设施可能与城市RBD是相邻或重叠的。所以,CBD与RBD之间就存在着很难理清的关系。事实上,在城市设施的布局中,区分以旅游者为导向还是以当地居民为导向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与之相关的定量化研究虽有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可能的。本地居民的购物可分为两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实用型的购物者,追求商品的实际功能,购物的目的性强,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对工艺品和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兴趣不大。在居民居住的街区附近就可以满足这种购物需求,城市的这部分商业区是以本地居民为市场目标的。在节假日期间,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卞显红,2001)。这种休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以包括在城市内的观光、购物、观看娱乐表演、到饭馆就餐等等。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的购物行为是实用购物型和娱乐购物型相结合的。他们会把逛街浏览、寻求日常生活用品以外的商品,甚至讨价还价当作一种休闲。这种购物者的特点与外来游客的购物特点部分相似,所以以这部分购物者为市场目标的区域同时也吸引了外来游客。关于这一部分区域的特色作者将在本文下一部分进一步探讨。
外来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属于娱乐购物,他们在旅游区观光游乐之余,一般会在景点所属的RBD逗留,选择有当地风格的旅游纪念品、品尝当地食品。娱乐性购物者对购物环境比较敏感,商品的特色、诱人的商品陈列和RBD内的建筑风格都会激发他们的购物欲望。同实用型购物者相比,他们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较低。
在分清不同购物者的主要特征之后,以不同类型消费者为市场目标的活动区域内的功能及服务设施就应各有不同(见表1)。即便在城市旅游中,这两者时有重合,但还是各有侧重点。而这两者界限的模糊可导致CBD和RBD的建设中两者特色的消失。
三、CBD与城市RBD功能的延伸——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出现
与RBD相比,城市游憩商业区(TBD)是从RBD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的,专属城市旅游的。盖茨(Getz,1993)提出了TBD(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他认为:TBD是指游客导向型吸引物和服务十分集中的区域,这一区域与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相比邻。他做了TBD与传统CBD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欧洲一些古老的历史城镇的TBD和CBD往往都集中在传统的街区中。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TBD是以旅游者,或游憩者为导向的(包括城市居民中的游憩者);二是TBD与传统CBD相邻或重合,同时具备旅游与购物功能。在这个概念里,TBD实际上指的就是城市游憩商业区。
城市游憩商业区主要包括3种类型:(1)典型的城市RBD。这类区域既是旅游观光地,又位于传统城市布局中的中心位置,逐步演变成为以旅游者为主,同时兼具当地游憩者积聚功能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如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秦淮河畔、苏州的观前区等。这一区域的特点是名店、老店居多,外地游客居多。游客行为特点为游、购并举。(2)城市传统CBD的演化(见图2)。这类区域历史上就是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居民游憩积聚地。由于其显著的视觉作用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重视,被精心规划和整修。街区的人文内涵被挖掘和展示,以突出主题、营造人文氛围;以城市商业区为主,游览功能为辅,以游览推动购物,商品特征以名牌和流行品牌为主,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游憩场所和外来游客了解旅游地的窗口。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和武汉的江汉路和我国各大城市中心区域的步行街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游憩商业区。(3)现代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是人为地将零售与休闲元素的结合,由上百家的商店组成,娱乐设施齐全,吸引物为人工建造。有意识地树造主题,营造氛围,以此增加购物乐趣,最大限度地实现购物与休闲的结合。大型购物中心的客源由当地居民和以购物为主要目的旅游者组成。加拿大的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West Edmonton Mall)、北京的东方新天地、广州的天河城广场和武汉的销品茂都是这一类型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典型代表。
其实,不仅是传统的CBD的功能发生了向城市游憩商业区的转化,有专家(谢芳,2000)认为:即使是当代意义的CBD在功能规划时,在强调其首要功能的基础上,如能兼顾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消费、娱乐功能就可能避免现代国际中央商务区白天“沸城”晚上“鬼城”的局面。这一观点突显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消费、休闲功能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1.CBD的功能是以商务活动为中心的,当代全球性城市CBD更是以国际商务为主。RBD的功能是以旅游活动为主,就我国现阶段旅游区分布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RBD都分布在非城市区域,在RBD研究中对城市RBD的偏重,致使大批非城区景点RBD的研究成为盲区。在这一盲区中,至少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1)如何利用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高食、宿、行、游、购、娱的总体收益?(2)我国许多非城市景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化趋向,许多景点城市化的产生都是从景区RBD的过度扩建和空间分布不合理开始的,如何在规划中防止或在景区管理中阻止城市化的产生和加剧?至于城市内的RBD,因其区位与传统CBD相邻或重合,功能又与RBD相似,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建议放在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研究范围之内,专属城市旅游的研究范畴。
2.CBD、RBD和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应各有侧重点。CBD应在满足城市商务活动的情况之下兼顾零售业和旅游业,所以该区的规划和建设应以现代化、标准化为主。RBD的建设应以旅游业的发展为中心,首先考虑外地旅游者的食、宿、行、游、购、娱等需求。该区的规划与建设应与该地的旅游吸引物的主题一致,使其成为景点的自然延续部分。商品的陈列应以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主,餐饮与娱乐的安排也应体现当地特色。同时,非城市RBD在规划时还应以保护旅游区的文化脉络为主,尽量避免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商业化。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功能和设施应以城市休憩者和外地购物者(而非外地观光者)为主,零售业以实用商品、知名品牌为主,兼顾特色商品。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子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