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政治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ppx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蜡烛的燃烧”,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解析背诵。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由教师将知识分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地系统地加以呈现,使学生通过倾听、记忆和练习以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这种教学,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教学模式——案例交往式教学法。
  一、以案例为载体
  在案例交往式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知识的载体。案例质量的高低是案例交往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为此,案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真实性。案例必须源于历史或现实社会生活,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取的,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针对性。所选案例与学生身边和周围的事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案例的参与者有的年龄要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才会引起关注、兴趣。
  3.时效性。案例应是新发生的事,学生爱听,也容易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年龄上的差距。
  4.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同类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5.探究性。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才有探究的必要。
  6.目标性。在案例交往式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知识体系。
  7.自主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应体现自主性,案例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
  (2)案例探究的过程应体现自主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力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现案例中的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案。
  二、以交往为本质
  案例交往式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其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这种交往同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属于不同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1、教师在交往中扮演“导演”的角色。
  (1)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评论等各种巧妙的手段,使探究、讨论、发言过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2)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讨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观点,展开争论以至形成共识,教师在其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支持不同意见交锋,促进探究向纵深发展。
  2、学生在交往中扮演“主演”的角色。
  (1)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材料。(2)学生提供探究角度,提出假设。 (3)学生收集和发现材料,展开探究活动。(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
  3、师生间的相互交往。
  这种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互动性既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惠性既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著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蜡烛的燃烧”,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
  3、师生间的相互交往。
  这种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互动性既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惠性既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蜡烛的燃烧”,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时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他们或天真活泼,或文静优雅,或激情飞扬,或沉稳干练。可为什么在他们的作文里却很难找到“文如其人”的感觉呢?毋庸讳言,我们语文教师恐怕难辞其咎。事实上,在现行“中考”“高考”一考定乾坤的学生评价体制束缚下,在学校、社会、家长功利心态的驱使下,我们语文教师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扼杀学生作文个性的“刽子手”。  写作活动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思考与探讨。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之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时间,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
期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而忽视其中的审美教育,从而使作文教学带上了某种功利色彩。本文试着从几个方面说明如何做到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
期刊
摘要: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促进自主学习。 教师设置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结合学习的目标。可以设置故事性情境、探索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实验性情境等,利用情境解决化学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促进自主学习
期刊
摘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但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快教学视野,还能在教学中深化德育和美育,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音乐教学目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如果只是靠教师一张嘴干巴巴地讲,在教具的使用上,
期刊
摘要: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何在?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
期刊
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应首先在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其次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化阅读中品味作品文化的意蕴,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前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
期刊
摘要: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它的特点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思维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首要责任与作用在于一个“导”字,学生主要通过训练达到训练目标,教师以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现状为凭借,充分挖掘思维的内容,积极创设思维训练的情境,巧妙点拨,突出思维训练的发生过程。   思维能力是人的心
期刊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下面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谈谈个人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