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曲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茂腔正是这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吕剧为当下比較流行的戏曲种类,但是还有很多不被大家广为流传的诸多戏曲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发掘和探究,作为被推荐申报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诸城茂腔起源并扎根于农村,广受老百姓的喜爱。且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对民间文化交流和道德风尚就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戏曲;茂腔;现代戏;
一、前言
中国戏曲主要由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比较出名的剧种有:京剧(国粹)、豫剧(河南)、黄梅戏(安徽)、越剧(浙江)、吕剧和茂腔(山东)。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诸城茂腔。本人即为地道的诸城人,通过家人的推荐及同学介绍,联系上了一位茂腔剧团的演员,那时候恰逢十月一,剧团有演出,趁着放假的空隙看完了演出,感触颇多,下面我将从由来、发展现状及现代戏“三背娘“来介绍诸城茂腔。
二、由来
诸城茂腔是在诸城和周围临县所普遍存在的地方戏曲剧种。早在一百六十年之前,诸城该地兴起着一种名叫“周姑子”的腔调,是因为一名周氏尼姑的哼唱而得名。在清代光绪年间,一位还俗尼姑将其擅长演唱的“拉魂腔”与诸城当地的“周姑子调”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唱法,被老百姓称为 “打冒”,“周姑子调”也因此被改称为“冒周姑”;解放后,全省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剧团,使得“冒周姑”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为方便谐音,借茂盛之寓意,改名为“茂腔”。
三、发展现状
诸城茂腔最早有“共和”、 “春和”等班社,以演唱家乡戏为主;茂腔剧团最初是由李玉堂等人在高密创建,名称为“群力“业余茂腔剧团;1955年,该团正式划归诸城,并改称“诸城县茂腔剧团”,所演出剧目多次在省内获奖;
四、大型茂腔现代戏——“三背娘”
该戏是由诸城市群力茂腔剧团剧组人员进行演出,类型为大型茂腔现代戏——“三背娘”。据工作人员介绍,茂腔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在保留原有优秀的剧目之外,大胆改革创新,创编出了很多现代特色的茂腔现代戏,而“三背娘”就是众多现代戏中比较受到老百姓欢迎的剧种之一。该场戏道具服装全部都为现代的,讲述的是一个两个儿子轮流供养自己母亲的故事。整部戏的剧情跌宕起伏,演员的演技栩栩如生。该戏的伴奏乐器丰富多样:二胡、琵琶、锣、鼓、阮、扬琴、大提琴、笙、电子琴、京胡、竹笛、快板、板胡、钹等。伴奏为主旋律,采用台词加唱腔的手法,有念唱和快板,咬字吐字借鉴了京剧的方法。
该剧讲述了两个儿子轮流看养母亲的故事,大小儿子各养一年,二儿子本应在过年之后把母亲送到大哥家,可因私心作祟想带家人出去旅游,提前把母亲送到大哥家门口,大儿媳妇眼看时间未到母亲就被送过来,心生气愤,对婆婆百般刁难。老人家走投无路来到已死去的老伴墓前一心寻死,冻晕在冰天雪地中。幸得退伍军人朱大龙路过并将老人救回家中,看到老人有苦难言便对老人百般照顾,并认作干娘。老人不想麻烦大龙一家人,离家出走不成想晕在路上,被人报警送到了医院。懂事的孙女因找不到奶奶,选择报警。故事的最后,警察赶到医院,“干儿“朱大龙正在焦急地等待,两个儿子也已经赶来,在警察以不赡养老人的罪名要逮捕两人之际,老人从急诊室赶了过来,儿子儿媳跪在地上,深感羞愧愿接受法律制裁,懂事的孙女也跪在地上想替父母把债来还。老人最后还是原谅了两个儿子,在临走之际,大小儿子和“干儿”朱大龙抢着背娘回家,该戏的名字“三背娘”也是因此得来。
该戏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欣赏完以后也有无尽的反思,体现出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赡养问题现在已经不只是道德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在该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老人家最后的原谅包含了多少的爱!
五、总结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戏剧正走向一种低谷。这个低谷的关键在于市场的缺乏和观众的流失,戏剧作为一种以观众为主体的表现形式,有观众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利益。现在的电视电脑时代,宣告人类社会以戏剧为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我们的传统戏曲在舞台上展示的越来越少,很多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已经濒临灭绝,作为后来者我们应及时的去挖掘和继承这些优秀的剧目。
参考文献:
[1]王猛.略论戏剧的现状与前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韩清林.中华十德与国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关键词】: 戏曲;茂腔;现代戏;
一、前言
中国戏曲主要由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比较出名的剧种有:京剧(国粹)、豫剧(河南)、黄梅戏(安徽)、越剧(浙江)、吕剧和茂腔(山东)。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诸城茂腔。本人即为地道的诸城人,通过家人的推荐及同学介绍,联系上了一位茂腔剧团的演员,那时候恰逢十月一,剧团有演出,趁着放假的空隙看完了演出,感触颇多,下面我将从由来、发展现状及现代戏“三背娘“来介绍诸城茂腔。
二、由来
诸城茂腔是在诸城和周围临县所普遍存在的地方戏曲剧种。早在一百六十年之前,诸城该地兴起着一种名叫“周姑子”的腔调,是因为一名周氏尼姑的哼唱而得名。在清代光绪年间,一位还俗尼姑将其擅长演唱的“拉魂腔”与诸城当地的“周姑子调”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唱法,被老百姓称为 “打冒”,“周姑子调”也因此被改称为“冒周姑”;解放后,全省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剧团,使得“冒周姑”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为方便谐音,借茂盛之寓意,改名为“茂腔”。
三、发展现状
诸城茂腔最早有“共和”、 “春和”等班社,以演唱家乡戏为主;茂腔剧团最初是由李玉堂等人在高密创建,名称为“群力“业余茂腔剧团;1955年,该团正式划归诸城,并改称“诸城县茂腔剧团”,所演出剧目多次在省内获奖;
四、大型茂腔现代戏——“三背娘”
该戏是由诸城市群力茂腔剧团剧组人员进行演出,类型为大型茂腔现代戏——“三背娘”。据工作人员介绍,茂腔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在保留原有优秀的剧目之外,大胆改革创新,创编出了很多现代特色的茂腔现代戏,而“三背娘”就是众多现代戏中比较受到老百姓欢迎的剧种之一。该场戏道具服装全部都为现代的,讲述的是一个两个儿子轮流供养自己母亲的故事。整部戏的剧情跌宕起伏,演员的演技栩栩如生。该戏的伴奏乐器丰富多样:二胡、琵琶、锣、鼓、阮、扬琴、大提琴、笙、电子琴、京胡、竹笛、快板、板胡、钹等。伴奏为主旋律,采用台词加唱腔的手法,有念唱和快板,咬字吐字借鉴了京剧的方法。
该剧讲述了两个儿子轮流看养母亲的故事,大小儿子各养一年,二儿子本应在过年之后把母亲送到大哥家,可因私心作祟想带家人出去旅游,提前把母亲送到大哥家门口,大儿媳妇眼看时间未到母亲就被送过来,心生气愤,对婆婆百般刁难。老人家走投无路来到已死去的老伴墓前一心寻死,冻晕在冰天雪地中。幸得退伍军人朱大龙路过并将老人救回家中,看到老人有苦难言便对老人百般照顾,并认作干娘。老人不想麻烦大龙一家人,离家出走不成想晕在路上,被人报警送到了医院。懂事的孙女因找不到奶奶,选择报警。故事的最后,警察赶到医院,“干儿“朱大龙正在焦急地等待,两个儿子也已经赶来,在警察以不赡养老人的罪名要逮捕两人之际,老人从急诊室赶了过来,儿子儿媳跪在地上,深感羞愧愿接受法律制裁,懂事的孙女也跪在地上想替父母把债来还。老人最后还是原谅了两个儿子,在临走之际,大小儿子和“干儿”朱大龙抢着背娘回家,该戏的名字“三背娘”也是因此得来。
该戏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欣赏完以后也有无尽的反思,体现出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赡养问题现在已经不只是道德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在该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老人家最后的原谅包含了多少的爱!
五、总结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戏剧正走向一种低谷。这个低谷的关键在于市场的缺乏和观众的流失,戏剧作为一种以观众为主体的表现形式,有观众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利益。现在的电视电脑时代,宣告人类社会以戏剧为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我们的传统戏曲在舞台上展示的越来越少,很多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已经濒临灭绝,作为后来者我们应及时的去挖掘和继承这些优秀的剧目。
参考文献:
[1]王猛.略论戏剧的现状与前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韩清林.中华十德与国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