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顿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其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作于1765—1767年之问,这部协奏曲既带有青年海顿明快、优雅、幽默的风格特征,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熟的,海顿的这部作品堪称当时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品,至今仍是音乐会和重要赛事的热门曲目。
海顿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18世纪中、下叶,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中,西方音乐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此时的音乐,特别是“在器乐领域,包括对比主义,反应矛盾冲突、富于动力性的奏鸣曲式成为古典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形式结构。奏鸣曲式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室内乐等体裁从萌发走向了成熟定型。”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大提琴家开始热衷于大提琴独奏曲的创作。大提琴作品的题材、体裁不断扩大。左手拇指把位的介入,使演奏音域发展到小字三组的B,共涉猎五个八度。因而,大提琴演奏技巧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人们对大提琴认识的逐渐加深,促使这件乐器慢慢走上了音乐会舞台。
一、古典主义时期大提琴演奏技术的创新
古典主义时期大提琴一些新的技术大胆应用,丰富了大提琴的声音表现力,给演奏者带来了新的刺激与挑战。同时也给作曲家带来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问。通过对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协奏曲的研究。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有代表性、有共性、有规律性的技术特点,并从中得到启示,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右手技术的发展
在连弓和分弓的基础上,古典时期的弓法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连断弓和有规律的混合弓法,虽然一些音符带有跳音标记,但在实际演奏中,大多采用断弓的弓法。从弱拍开始的乐句,在演奏时大都强调带起拍音符的力度。轻巧跳跃式的弓法,使演奏者获得清晰均匀而富有弹性的音质。
2 左手技术发展大为可观
拇指的运用,大都相对于集中于某一把位,以拇指和三指在两条弦形成的八度音形成的框架,根据不同调性展开旋律。拇指把位的开发,扩大了大提琴演奏音域,使演奏技术难度加大,丰富了大提琴演奏的表现力。海顿在一个框架内创作的旋律,主要是音阶式级进的进行,要靠不停地换弦和换指完成,所以音色较单一,在音响的对比上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产生明显的色彩变化。简单朴素,音调平稳的旋律特点,形成了古典时期大提琴作品在拇指把位的创作风格。
3 双音演奏
以三六度为主,分解八度为辅的双音演奏,大大拓展了大提琴的音域和表现力,正是以上时代、技术的进步变革,为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演奏技巧分析
海顿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典型奏鸣曲体的结构。是按照三段体对称的结构形式,而并不按照以前的二段体对称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三个乐章,次序排列如下:快一慢一快。
第一乐章中板,C大调,一个明亮的和弦拉开了华丽的交响乐序幕。经过强弱的简单对比变化,使得这一快乐的情绪显得更加富有诗意。接下来大提琴优雅登场,将主题音乐演绎的无比深情。随着或舒缓或急促的变化,演奏越来越饱满有力,气氛也越来越快乐而富有激情。期间主题音乐反复多次出现,复杂的和弦、不断加快的节奏在逐渐强化着情绪将音乐推向高潮。在演奏第一乐章时,因其旋律的写作是以拇指和三指在两条弦形成的八度音形成的框架内的级进的音阶式进行,所以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换弓和换弦时要流畅自然,不要有杂音。换弓不要使声音有间断,并且不要在每次的换弓中都无意识的拉出一个重音。基本的方法是在换弓的动作中对弓子两端的压力要减轻,因此平常除掌握好食指对弓子的压力控制外,手部切忌握弓太紧,握弓太紧的换弓只会增加换弓的不协调及对声音的不连贯。弓子在换弦时要根据音符时值的快慢把使用弓子的部分分配一下,使弓子在换弦时不感到局促,甚至不够用。换弦时手部的动作不要大,要在两根弦相近的接触点上换弦。左手在换弦时要与右手换弦的动作吻合,最好是手指预先有准备地等待弓子的运到。一弓反复在两根弦上换弦时,是用手腕的动作换弦,手臂保持平静有协同手腕动作的意思。一弓反复在三根弦上换弦时,用中弓拉,是下臂的动作;如果用弓根拉,则是手臂的动作。如果一弓反复在四根弦上换弦时,则是手臂的动作。在越弦换弦时,须等到弓子越过间隔的弦上,接触到要换的弦上之后再运弓(越弦时弓子不要抬起来),这样才会使声音干净,特别是空弦。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是静谧而抒情的乐章。乐曲中充满了优雅的旋律美,显示出海顿在旋律剧作上独具的功力。前奏轻柔而庄重,激动的心情也慢慢被拉回到平静,静待着大提琴的出场。一个长音的出现将我们的思绪渐渐拉向无尽的沉思,琴声娓娓而来,轻盈而多情。这一段变化不大,但非常精致,音乐在一点一点慢慢起伏,让沉思变得如此宁静而深刻,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歌唱性、抒情性是本乐章的特点,这就要求运弓的线条感气息感更强才行。我感觉要想演奏得深情,运弓的方法力度很重要。首先,力量平稳,不但要沉肘、舒展。还要注意用上腰部的力量。身体注意配合大提琴的动作。
第三乐章是快板,C大调,4/4拍子。是对前两个乐章的归纳和总结,音乐也恢复了先前的愉悦情绪,音符又重新跳跃起来。这个乐章也是协奏型奏鸣曲式形式,与保留有巴洛克余风的第一乐章采用几乎相同的结构,而形式与第一乐章非常相似,主题变奏却结合了第二乐章的元素。我反复对比了第一和第三乐章的前奏,感觉第三乐章好像稍轻柔一点,不如第一乐章显得那么华丽。而随后而来的大提琴主题除了对技巧要求极高外,还增加了相对凝重的元素,而且协奏力度的变化也大大加强。这个乐章的速度非常之快,要让大提琴疾速如飞,对于演奏者的功力确实是一个考验。演奏这一乐章,较前两乐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拇指技巧的频繁又巧妙地运用。
拇指在大提琴高把位,犹如一个可移动的琴枕,起到临时固定把位的作用。通过拇指的介入,使弦与弦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连接,方便了高音区的演奏,避免了纵向换把的单一性。使用拇指把位演奏可减少换把次数,保证更准确的音准,减少不必要的大跳换把。通过琴弦的转换,可丰富高音区色彩,使音响更加多变,以满足不同情绪的表达需要。
拇指技术的运用使这一乐章的演奏变得丰富,把快速的音阶式旋律演奏得潇洒干净一气呵成。效果令听众为之振奋。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觉。在平时练习中,一定要严格拇指手型指法的训练,拇指与中指严扣一环,只有严格平时的训练,在演奏曲目时才能更加自如,手型越正确,手指越放松,演奏也就更快更轻松跳跃。
三、结语
通过对海顿《C大调大提琴琴协奏曲》作品风格的研究以及对演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作品极具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作品的风格范式:内在的激情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新的演奏技法的应用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的融合,使其作品旋律优美动人、轻松明快,注重力度的对比,和声简洁清晰,乐句结构方整。“除去约瑟夫·海顿之外,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他那样做到:玩笑戏谑与惊诧触动、让人开怀大笑与极为深厚的情感。而这一切他都做得如此巧妙”——莫扎特。海顿受到启蒙时期的思想影响,始终坚持音乐能给人以幸福和鼓舞的信念。该曲体现了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的乐观坦然,全曲始终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在音乐艺术的发展中,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既是音乐表演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又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艺术实践中不能忽视的。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派的共性相结合,深入体验、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奏的技能技巧,才能较准确地在演绎作品时有的放矢进行二度创作,演奏出既符合作曲家意图又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作品。
海顿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18世纪中、下叶,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过程中,西方音乐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此时的音乐,特别是“在器乐领域,包括对比主义,反应矛盾冲突、富于动力性的奏鸣曲式成为古典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形式结构。奏鸣曲式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室内乐等体裁从萌发走向了成熟定型。”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大提琴家开始热衷于大提琴独奏曲的创作。大提琴作品的题材、体裁不断扩大。左手拇指把位的介入,使演奏音域发展到小字三组的B,共涉猎五个八度。因而,大提琴演奏技巧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人们对大提琴认识的逐渐加深,促使这件乐器慢慢走上了音乐会舞台。
一、古典主义时期大提琴演奏技术的创新
古典主义时期大提琴一些新的技术大胆应用,丰富了大提琴的声音表现力,给演奏者带来了新的刺激与挑战。同时也给作曲家带来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问。通过对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协奏曲的研究。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有代表性、有共性、有规律性的技术特点,并从中得到启示,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右手技术的发展
在连弓和分弓的基础上,古典时期的弓法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连断弓和有规律的混合弓法,虽然一些音符带有跳音标记,但在实际演奏中,大多采用断弓的弓法。从弱拍开始的乐句,在演奏时大都强调带起拍音符的力度。轻巧跳跃式的弓法,使演奏者获得清晰均匀而富有弹性的音质。
2 左手技术发展大为可观
拇指的运用,大都相对于集中于某一把位,以拇指和三指在两条弦形成的八度音形成的框架,根据不同调性展开旋律。拇指把位的开发,扩大了大提琴演奏音域,使演奏技术难度加大,丰富了大提琴演奏的表现力。海顿在一个框架内创作的旋律,主要是音阶式级进的进行,要靠不停地换弦和换指完成,所以音色较单一,在音响的对比上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产生明显的色彩变化。简单朴素,音调平稳的旋律特点,形成了古典时期大提琴作品在拇指把位的创作风格。
3 双音演奏
以三六度为主,分解八度为辅的双音演奏,大大拓展了大提琴的音域和表现力,正是以上时代、技术的进步变革,为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演奏技巧分析
海顿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典型奏鸣曲体的结构。是按照三段体对称的结构形式,而并不按照以前的二段体对称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三个乐章,次序排列如下:快一慢一快。
第一乐章中板,C大调,一个明亮的和弦拉开了华丽的交响乐序幕。经过强弱的简单对比变化,使得这一快乐的情绪显得更加富有诗意。接下来大提琴优雅登场,将主题音乐演绎的无比深情。随着或舒缓或急促的变化,演奏越来越饱满有力,气氛也越来越快乐而富有激情。期间主题音乐反复多次出现,复杂的和弦、不断加快的节奏在逐渐强化着情绪将音乐推向高潮。在演奏第一乐章时,因其旋律的写作是以拇指和三指在两条弦形成的八度音形成的框架内的级进的音阶式进行,所以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换弓和换弦时要流畅自然,不要有杂音。换弓不要使声音有间断,并且不要在每次的换弓中都无意识的拉出一个重音。基本的方法是在换弓的动作中对弓子两端的压力要减轻,因此平常除掌握好食指对弓子的压力控制外,手部切忌握弓太紧,握弓太紧的换弓只会增加换弓的不协调及对声音的不连贯。弓子在换弦时要根据音符时值的快慢把使用弓子的部分分配一下,使弓子在换弦时不感到局促,甚至不够用。换弦时手部的动作不要大,要在两根弦相近的接触点上换弦。左手在换弦时要与右手换弦的动作吻合,最好是手指预先有准备地等待弓子的运到。一弓反复在两根弦上换弦时,是用手腕的动作换弦,手臂保持平静有协同手腕动作的意思。一弓反复在三根弦上换弦时,用中弓拉,是下臂的动作;如果用弓根拉,则是手臂的动作。如果一弓反复在四根弦上换弦时,则是手臂的动作。在越弦换弦时,须等到弓子越过间隔的弦上,接触到要换的弦上之后再运弓(越弦时弓子不要抬起来),这样才会使声音干净,特别是空弦。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是静谧而抒情的乐章。乐曲中充满了优雅的旋律美,显示出海顿在旋律剧作上独具的功力。前奏轻柔而庄重,激动的心情也慢慢被拉回到平静,静待着大提琴的出场。一个长音的出现将我们的思绪渐渐拉向无尽的沉思,琴声娓娓而来,轻盈而多情。这一段变化不大,但非常精致,音乐在一点一点慢慢起伏,让沉思变得如此宁静而深刻,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歌唱性、抒情性是本乐章的特点,这就要求运弓的线条感气息感更强才行。我感觉要想演奏得深情,运弓的方法力度很重要。首先,力量平稳,不但要沉肘、舒展。还要注意用上腰部的力量。身体注意配合大提琴的动作。
第三乐章是快板,C大调,4/4拍子。是对前两个乐章的归纳和总结,音乐也恢复了先前的愉悦情绪,音符又重新跳跃起来。这个乐章也是协奏型奏鸣曲式形式,与保留有巴洛克余风的第一乐章采用几乎相同的结构,而形式与第一乐章非常相似,主题变奏却结合了第二乐章的元素。我反复对比了第一和第三乐章的前奏,感觉第三乐章好像稍轻柔一点,不如第一乐章显得那么华丽。而随后而来的大提琴主题除了对技巧要求极高外,还增加了相对凝重的元素,而且协奏力度的变化也大大加强。这个乐章的速度非常之快,要让大提琴疾速如飞,对于演奏者的功力确实是一个考验。演奏这一乐章,较前两乐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拇指技巧的频繁又巧妙地运用。
拇指在大提琴高把位,犹如一个可移动的琴枕,起到临时固定把位的作用。通过拇指的介入,使弦与弦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连接,方便了高音区的演奏,避免了纵向换把的单一性。使用拇指把位演奏可减少换把次数,保证更准确的音准,减少不必要的大跳换把。通过琴弦的转换,可丰富高音区色彩,使音响更加多变,以满足不同情绪的表达需要。
拇指技术的运用使这一乐章的演奏变得丰富,把快速的音阶式旋律演奏得潇洒干净一气呵成。效果令听众为之振奋。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觉。在平时练习中,一定要严格拇指手型指法的训练,拇指与中指严扣一环,只有严格平时的训练,在演奏曲目时才能更加自如,手型越正确,手指越放松,演奏也就更快更轻松跳跃。
三、结语
通过对海顿《C大调大提琴琴协奏曲》作品风格的研究以及对演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作品极具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作品的风格范式:内在的激情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新的演奏技法的应用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的融合,使其作品旋律优美动人、轻松明快,注重力度的对比,和声简洁清晰,乐句结构方整。“除去约瑟夫·海顿之外,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他那样做到:玩笑戏谑与惊诧触动、让人开怀大笑与极为深厚的情感。而这一切他都做得如此巧妙”——莫扎特。海顿受到启蒙时期的思想影响,始终坚持音乐能给人以幸福和鼓舞的信念。该曲体现了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的乐观坦然,全曲始终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在音乐艺术的发展中,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既是音乐表演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又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艺术实践中不能忽视的。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派的共性相结合,深入体验、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奏的技能技巧,才能较准确地在演绎作品时有的放矢进行二度创作,演奏出既符合作曲家意图又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