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忙趁东风放纸鸢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感受古诗文的忧郁、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启智慧、丰富内心世界,培养阅读兴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我就带着他们诵读古诗。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显示:89%的学生喜爱背诵古诗;62%的学生每天主动背诵古诗;38%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督促下背诵古诗;背诵古诗200首以上的占14%;背诵古诗100-200首的占86%;古诗文诵读初见成效。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
  
  学生们诵读古诗的益处,我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诵读古诗文,增加识字量。
  100%的学生认为吟诵古诗能增加识字量。虽说他们现在只是三年级的学生,可他们在一首又一首的古诗诵读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了许多汉字。诵读古诗使得学生的识字量大得惊人,平常的一张报纸或一则故事,90%的学生能流畅阅读,基本没有生字障碍。
  
  2 积累优秀的词句,丰富文化底蕴。
  中华古诗文历史渊源流长,无数风格迥异的诗人,流传了众多的佳句名篇。孩子在记忆力最旺盛时期诵读古诗文,可以让他们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和表达方法的美妙,丰富他们的文学底蕴。如大雪过后,学生们兴奋地在雪地里玩耍。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吟诵道:“忽如一夜春风来……”接着,雪地上的几十个学生齐声和道:“千树万树梨花开。”92%的学生感受到诵读古诗能积累优秀的词句,并使得自己的说话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吟诵名篇佳作,丰富想像。
  流传至今的古诗文均是历代诗人的经典之作,意境深远、气势非凡,诗句多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95%的学生认为,李白的诗给自己的启迪最多。
  
  4 润物细无声,诗可育人。
  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育人过程。在阅读古诗文中,学生们变得更懂事了。古诗文让学生们感受着古诗独特优美的意境,获得心灵的洗礼。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
  
  几年来,我努力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兴趣,并以此为不变的准则,指导学生采用以下方式吟诵古诗文。
  
  1 分类背诵,感受意境。
  (1)季节类。中低年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古诗所蕴涵的深远意境,学生们更是觉得模糊。因此,我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季节氛围中吟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与感受古诗意境,让他们感受不同季节的美,感叹诗人的智慧。
  (2)友情诗。如李白的《赠汪伦》与《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诗有巧遇的欣喜,有离别的惆怅,有再见的憧憬,情真意切,让学生们不能释怀。
  (3)状物感叹类。如写月诗,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王昌龄的《出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又如写鸟诗、写雨诗、写山诗、写花诗等等。
  
  2 随文拓展,入木三分。
  古诗文的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随文拓展背诵古诗。如在教学《悯农》一诗时,学生们对诗中的农民深感同情,我趁机引入《蚕妇》和《江上渔者》两文。学习“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朵荷花雹……”时我引导学生背诵《采莲曲》和《池上》;学习“牵牛、织女”便背诵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学习《母亲的恩情》引入孟郊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春风得意高中后仍不忘母亲,教室内顿时一片郗献,感慨孟郊母子的情深;学习《木兰从军》,在学生们对木兰满怀敬佩时,我便相机出示了《木兰诗》……
  
  3 见缝插针,及时巩固。
  古诗的背诵要做到采用多种方式复习巩固。例如,教室的黑板报留有“稚子诗园”专刊,上面的古诗每天一换;春节将近,学生们在欢天薯地的一片互相祝福声中背诵《元日》;元宵节,我便带着学生们一同布置灯会,写上《风》、《画》等这些谜语诗让他们猜灯谜,或是看到诗名背诵古诗,或是吟诵诗文说出诗名;学生的生日到了,请孩子们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上一首友情诗;妈妈的节目,就鼓励学生为妈妈深情地吟诵《游子吟》……
  “润物细无声”,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诵读古诗文活动中启发很大,受益匪浅,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和语感,使他们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与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其他文献
目前《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围绕一个个有用的功能话题设计英语对话,有助于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小学生学习英语,周围缺少适当的语言环境,所以课堂仍是说英语、用英语交流的主渠道。加强“说”的意识,让学生经常运用英语,是学英语的主要目的。    一、充分利用Free Talk。让学生“说”入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的运用是记忆之母。”教师根据小学生特点,精心组织口
体育游戏是人们比较喜欢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也是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特别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深入地运用游戏教材,使得效果更好,更合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下面我谈谈对此问题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體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世间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儿童实际生活,确定教学主题    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的兴趣、
关于生活数学和学校数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郑毓信教授曾指出:“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区分所说的生活数学与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而,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实现对生活数学的超越?”如24时记时法的教学,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以及和普通钟表记时法的互相变换上,那么对学生来说感觉毫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没有帮助。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片段。若能有意识地优化每个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学时机、就会在不经意之间悄悄溜走,教学效果就差。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所上的一堂“三角形的特性”课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
黑白画,顾名思义,即只有黑白两色的画,黑的很暗,白的很亮,使整个画面充满着装饰感与节奏感。如今大多数的孩子,拥有很多的彩色蜡笔、彩色铅笔甚至各种颜料,对多彩的世界已是司空见惯,希望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基于此我就将黑白画推荐给他们,孩子们喜爱上了黑白画,也创作出了许多极富创新的作品。    一、引入黑白画的意义    有的人认为,没有色彩的画怎么会漂亮?其实,黑白也是色彩,它们是最单纯的色彩。单纯也
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育人的重任,诚然,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育,而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各种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之一,教
实行和推进新课标,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行为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对话互动……但我认为现在我们对新课标的理念的理解尚需深层化、合理化、科学化,勿要片面化、简单化、形式化,不要脱离数学去片面追求生活化、情景化,把数学课上成综合课,还谓之为学科融合。有的老师为了导入新课,播放长时间的动画影片,谓之为创设情境,或让学生长时间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很多小学生仅仅局限于看那些作文之类的读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
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注意引导、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由“厌学”转变为“愿学”、“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为此,本文试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作初探,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