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标点,甚至是一幅插图,一道习题,只要留心,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它能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怎样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呢?
一、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唤醒学生的情感资源
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寄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的情倾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流入学生心田。学生的情感资源一旦被唤醒,那么,他们通过作品去体会作者的心路与思路,就会像沿波探源,再深藏的情理也能领会。
在教学《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烟台海域,受这股寒流影响,烟台冬天的海到底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第二节。
生1:我觉得烟台冬天的海面很凝重。
生2:我觉得烟台冬天的海浪很大,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师:(追问)“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课件)
生1:我看到波浪不断涌来,向岸边的礁石猛烈撞击。刹那间,就卷起高高的浪花,像一座座涌动的山峰,淹没了礁石,击打着牢固的堤岸。
生2:我觉得烟台冬天的海就像刚睡醒的雄狮,憋足了全部力量,卷起城墙一样高的巨浪狂涌过来。它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似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撞击礁石、堤岸,一定要把它们冲垮。
师:(激情)是啊,浪牵着浪,浪推着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景象就是“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只有在冬天,只有在烟台的海边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
《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手法和丰富的词汇,使烟台冬天大海的壮观景象如现眼前,伸手可触。可是这仅仅是“教师的语文”,如何让这段文字“复活”,成为学生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脑中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呢?课堂上,教师优美而有激情的语言营造出生动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情感被催化,语言被催生,师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的“情场”。同时,必要的媒体使用,把学生带到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中,为学生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入一种无拘无束、自在、自由、自觉的精神状态。多层次的对话、朗读,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活了起来。
二、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开发课堂的生成资源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的本意,是指顺应形势发展做事,就会轻而易举;不掌握时机而急于行动,就很难收得成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握时机,有所作为。在阅读教学中,我把它理解为教师面对课堂中不断生成的话题内容,应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及时组织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对话。
请看《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片断:
上课开始,就有一位调皮的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也很喜欢玩昆虫,逗蛐蛐呀,捉蚂蚁呀,这样就能成为昆虫学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有许多男生响应。此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疑问的价值,“是呀,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这种经历,为什么没有都成为昆虫学家呢?你们捉虫和法布尔捉虫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再仔细地把课文读一读,然后来讨论。”潜心会文后,学生有收获了。
生1:我从“三天前”、“现在”、“终于”体会到法布尔研究昆虫不是心血来潮,很少有人会像法布尔那样为了一只小小的虫子花这么多时间。他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放弃。
生2:我从“高兴极了”、“小宝贝”、“再好好欣赏”这些词语中体会到法布尔很喜爱昆虫,他把小虫子当作宝贝一样小心照管,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境界。
师:看得出同学们都深深喜欢上了热爱昆虫的小法布尔,他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一个科学家的成长,与他对某项事业的兴趣和着迷,有着紧密的联系。
法布尔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提出“老师,我们也很喜欢玩昆虫,这样就能成为昆虫学家吗”的问题时,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及时将学生的疑问生成话题,从而寻找到文本与学生生活经历的契合点,并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对话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正确的道路。课堂上洋溢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辉,学生也在获得对话感悟的同时,获得了思想启迪。他们懂得只有执著的追求,锲而不舍地钻研,才能在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三、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挖掘文本的图片资源
以《秦兵马俑》为例,在教学第四至九自然段时,教师充分运用了课文中的一张照片和网上下载的若干张照片,先请同学们抓住文中对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的描写反复品读,想象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猜想照片中兵俑的类型。文学、美术、音乐都是相通的,“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图片作为特殊的教学资源,不应该被师生遗忘。只不过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目的还是让学生去看、去读、去说、去思考、去想象,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实践有机结合,审美情趣、审美创造才得以较好地体现。
四、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链接课外信息资源
不少教师对课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明确目的,误以为拿来就可以用,用得越多越好。殊不知,教师如果对课外信息资源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不仅使信息资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能还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就对信息资源做了较好的处理。
师: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又在这里上演着怎样威武雄壮的话剧?同学们能否引用搜集到的信息谈一谈呢?
生1:我从资料中了解到烟台是全国著名的渔业基地、水果之乡,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还是中国十大商贸港口之一。我想烟台人民一定非常勤劳,非常聪明。他们用汗水、血水和泪水建设自己的家园,所以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生2:……
生3:……
师:是啊,烟台人用智慧和血汗迎来无数个春天,又送走无数个冬季。直到今天,他们还在夜以继日地在严寒酷暑里,谱写着更加辉煌的故事。
生4:我搜集到的资料是,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为了防备倭寇入侵,烟台人民在烟台市北端的烟台山上设烽火台。敌寇来犯,他们就举狼烟报警,烟台市亦由此得名。我觉得烟台人民不仅勤劳善良,还很勇敢。敌人来犯之时,他们举起手中的武器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师:(饱含深情地)正如同学们所言,烟台的历史是辉煌的,烟台的明天是美好的。我们赞美烟台的海,我们更赞美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烟台人。
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带来了困难,而大量的信息资源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烟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有了理解的拐杖,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由于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了深切的体验和感受,自然读得投入、动情,并能在读中深化对课文内涵的领悟。这一教学效果的取得,当然应归功于对课外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对课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处理也应像读书一样,既要扩大见闻,又要体会其要领,善于选择、梳理和归纳。
一、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唤醒学生的情感资源
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寄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的情倾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流入学生心田。学生的情感资源一旦被唤醒,那么,他们通过作品去体会作者的心路与思路,就会像沿波探源,再深藏的情理也能领会。
在教学《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烟台海域,受这股寒流影响,烟台冬天的海到底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第二节。
生1:我觉得烟台冬天的海面很凝重。
生2:我觉得烟台冬天的海浪很大,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师:(追问)“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课件)
生1:我看到波浪不断涌来,向岸边的礁石猛烈撞击。刹那间,就卷起高高的浪花,像一座座涌动的山峰,淹没了礁石,击打着牢固的堤岸。
生2:我觉得烟台冬天的海就像刚睡醒的雄狮,憋足了全部力量,卷起城墙一样高的巨浪狂涌过来。它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似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撞击礁石、堤岸,一定要把它们冲垮。
师:(激情)是啊,浪牵着浪,浪推着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景象就是“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只有在冬天,只有在烟台的海边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
《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手法和丰富的词汇,使烟台冬天大海的壮观景象如现眼前,伸手可触。可是这仅仅是“教师的语文”,如何让这段文字“复活”,成为学生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脑中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呢?课堂上,教师优美而有激情的语言营造出生动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情感被催化,语言被催生,师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的“情场”。同时,必要的媒体使用,把学生带到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中,为学生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入一种无拘无束、自在、自由、自觉的精神状态。多层次的对话、朗读,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活了起来。
二、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开发课堂的生成资源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的本意,是指顺应形势发展做事,就会轻而易举;不掌握时机而急于行动,就很难收得成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握时机,有所作为。在阅读教学中,我把它理解为教师面对课堂中不断生成的话题内容,应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及时组织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对话。
请看《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片断:
上课开始,就有一位调皮的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也很喜欢玩昆虫,逗蛐蛐呀,捉蚂蚁呀,这样就能成为昆虫学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有许多男生响应。此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疑问的价值,“是呀,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这种经历,为什么没有都成为昆虫学家呢?你们捉虫和法布尔捉虫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再仔细地把课文读一读,然后来讨论。”潜心会文后,学生有收获了。
生1:我从“三天前”、“现在”、“终于”体会到法布尔研究昆虫不是心血来潮,很少有人会像法布尔那样为了一只小小的虫子花这么多时间。他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放弃。
生2:我从“高兴极了”、“小宝贝”、“再好好欣赏”这些词语中体会到法布尔很喜爱昆虫,他把小虫子当作宝贝一样小心照管,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境界。
师:看得出同学们都深深喜欢上了热爱昆虫的小法布尔,他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一个科学家的成长,与他对某项事业的兴趣和着迷,有着紧密的联系。
法布尔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提出“老师,我们也很喜欢玩昆虫,这样就能成为昆虫学家吗”的问题时,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及时将学生的疑问生成话题,从而寻找到文本与学生生活经历的契合点,并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对话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正确的道路。课堂上洋溢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辉,学生也在获得对话感悟的同时,获得了思想启迪。他们懂得只有执著的追求,锲而不舍地钻研,才能在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三、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挖掘文本的图片资源
以《秦兵马俑》为例,在教学第四至九自然段时,教师充分运用了课文中的一张照片和网上下载的若干张照片,先请同学们抓住文中对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的描写反复品读,想象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猜想照片中兵俑的类型。文学、美术、音乐都是相通的,“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图片作为特殊的教学资源,不应该被师生遗忘。只不过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目的还是让学生去看、去读、去说、去思考、去想象,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实践有机结合,审美情趣、审美创造才得以较好地体现。
四、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链接课外信息资源
不少教师对课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明确目的,误以为拿来就可以用,用得越多越好。殊不知,教师如果对课外信息资源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不仅使信息资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能还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就对信息资源做了较好的处理。
师: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又在这里上演着怎样威武雄壮的话剧?同学们能否引用搜集到的信息谈一谈呢?
生1:我从资料中了解到烟台是全国著名的渔业基地、水果之乡,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还是中国十大商贸港口之一。我想烟台人民一定非常勤劳,非常聪明。他们用汗水、血水和泪水建设自己的家园,所以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生2:……
生3:……
师:是啊,烟台人用智慧和血汗迎来无数个春天,又送走无数个冬季。直到今天,他们还在夜以继日地在严寒酷暑里,谱写着更加辉煌的故事。
生4:我搜集到的资料是,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为了防备倭寇入侵,烟台人民在烟台市北端的烟台山上设烽火台。敌寇来犯,他们就举狼烟报警,烟台市亦由此得名。我觉得烟台人民不仅勤劳善良,还很勇敢。敌人来犯之时,他们举起手中的武器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师:(饱含深情地)正如同学们所言,烟台的历史是辉煌的,烟台的明天是美好的。我们赞美烟台的海,我们更赞美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烟台人。
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带来了困难,而大量的信息资源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烟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有了理解的拐杖,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由于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了深切的体验和感受,自然读得投入、动情,并能在读中深化对课文内涵的领悟。这一教学效果的取得,当然应归功于对课外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对课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处理也应像读书一样,既要扩大见闻,又要体会其要领,善于选择、梳理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