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的著作中,散文诗集《野草》是比较难于读懂、难于理解的。解读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分析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表现,似乎对学习写作更有裨益。
我们知道,鲁迅的文学创作有其一贯的内蕴: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战斗激情;得自农民和民间艺术熏陶的质朴的人格和艺术素养;自然科学研究所锻炼的认真不苟、明察深思的科学精神;洞察社会、博学广见所形成的无以伦比的智慧光彩等等。这些就使他的作品共同具有感情内涵丰富深厚,语言表达朴素无华,内在的逻辑关系极为严谨,艺术结构自然浑成,刻画人物简洁鲜明,发表议论犀利深刻等风格素质。而鲁迅的艺术风格在他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早期、前期、后期却又各有特色。早期的《斯巴达之魂》,是“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摩罗诗力说》亦激扬蹈历、气魄恢宏。正如郭沫若所言:“鲁迅早年的译著都浓厚地带有浪漫派的风味”(《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在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接连失败,浪漫理想破灭,感到未曾经验过的无聊、悲哀、寂寞之后,鲁迅满腔如火的激情,遇着说不出的冷,便结了冰,随即凝注在他的冰一样的冷静、明澈而又“灼”人的情调之中。待到“五四”退潮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感到极大的悲愤,一边进行着不屈不挠然而是孤独的战斗,一边感受也克服着自身的苦闷、抑郁、悲凉和寂寞。这些表现在创作上,就呈现为沉郁悲壮、冷峻深重,内心浓郁火热,抒写却冷静含蓄、简洁凝练、包蕴深广。这反映在小说集《彷徨》中,更集中突出地表现在《野草》里。鲁迅散文诗创作风格的深化和成功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着力于意境创造
《野草》中最优美的作品,都是着力创造意境并取得成功的。
《雪》在描写了回忆中的江南雪景和童年生活之后,作品创造了这样的意境与之相对照并结束全篇: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纱,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目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是一幅多么雄伟壮美的朔方飞雪图!其中渗透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壮烈的感情,是对当时北方严峻的社会现实的反抗,也带有深重的孤独感。这强烈的感情多熔铸于沉着冷静的描写之中。它是孤独而不屈,散漫而蓬勃的雪的苍凉颂歌。这种意境给人一种开阔、奋发、郁勃的强烈感受,从而使读者产生种种美好的联想。我们无需将“雪”看作是什么的象征,也完全可以从中领会到作者的精神情态和性格风采,并受到深深地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这里,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精神和人格的艺术的体现。
《好的故事》是作者以动人笔触叙写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那情境确实是色调明丽、闪烁生光的,但那只是作者的梦中所见,是作品风格的一种“变奏”。构成抒情主人公置身其间的完整意境的主体,则是对现实情景的描绘,是作者反复渲染的“昏沉的夜”。意境是深重沉郁的,它蕴含着作者的双重感情:既有热烈的追求和向往,又有清醒的现实感、现实的沉重感;有几分欢欣、也有几分凄楚。这种种情绪又都于舒缓冷静的描写中表现出来。在《秋夜》、《风筝》、《腊叶》、《一觉》等篇中,作者创造的意境,也都体现了这种共同的美学风格。
二、潜心于形象塑造
与创造意境相似的情况是,作者在散文诗中将主观感情与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性格精神融会贯通,塑造成一个为作者抒情服务的审美形象。这其实不过是将意境中的物象换成了人物形象,两者实质上是相通的。这个审美形象与抒情主人公时而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时而又各代表作者精神的一面,时而则成为作者以外的另一人,不过其中融注着作者的情感。这种审美形象常常更能体现作者的美学风格。
《颓败线的颤动》写一位受尽苦痛和凌辱的“垂老的女人”,在曾为他们做出牺牲的亲人给了她新的怨毒之后,在深夜中走到无边的荒野,其颓败的身躯发出全面的颤动。这个愤怒的人的形象,最深刻地体现了作者情绪的形象之一。她那压抑着的极度的悲慨,她那无言的愤怒,她那剧烈的反抗的颤动,无不寄寓了作者浓烈的爱憎感情,是作者处于黑暗压迫下迸发的战斗精神的强烈体现。但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形象的外在特征的描绘是含蓄的,给人的感受是沉郁和冷峻的。这样的形象蕴含丰富,给人以多侧面理解的可能。这其实也正是《野草》沉郁冷隽的美学风格的魅力之所在。
《淡淡的雪痕中》亦与此相同。在描绘和讥刺了“怯弱”的“造物主”和“造物主的良民”之后,作者以稳重而铿锵的语调写道: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作者期待叛逆的猛士出现,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奋然而前行。作者的愤慨和昂扬之情沉潜深蜇于冷峻的言词中。体味再三,理解才能深切。此外,《复仇》、《过客》、《这样的战士》的形象描写也有类似的情形。
三、取胜于抒情独特
《野草》风格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以及由此发生的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鲁迅的性格气质具有“外冷内热”、沉静深邃的特点,与此相一致,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不能是热烈地直白,爆发式地畅抒胸臆,滔滔汩汩、长江大河般地倾泻而出,而是冷静舒缓地低回反复,外观含蓄蕴籍,内中潜流汹涌。
试看作者这样两段“内心独白”: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哪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不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
透过含蓄、凝炼,充满沉郁冷峻诗意的语句,作者心中深刻的矛盾,沉重和怅惘的感情强烈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感染着读者的情绪。这种抒情风格包孕的思想内涵是极为深广的,正与作者深沉阔大的感情基调相吻合。读之使人荡气回肠,慨然奋然,决非那些顾影徘徊、呻吟不已之作所可比肩。
四、得力于语言传神
《野草》沉郁冷峻、蕴涵热烈的美学风格,在作品语言的表现上也极为鲜明。意境、形象、感情,这三种诗的要素的创造或抒发,都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的。《野草》的语言简洁凝练,无一冗词赘语,而又蕴涵深广,委婉深致。或渲染、或复沓、或精描,极富表现力;抒情达意、状物写景,无不运用自如。同时又具有节奏鲜明、声调和谐的音乐美。举一小例就能窥见一斑。作者常常以这样的词语用在诗中:“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复仇》其二);“大火聚”(《死火》);“醉心的大乐”、“遍身有大光辉”、“运大谋略,布大罗网”(《失掉的好地狱》)等等,这里用的“大”字,多是模仿古代汉译佛经的语气。这当然与有的诗作涉及到佛经的内容有关,但也可以说是作者喜欢这种构词方式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以增强词语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一个习闻常见的字,一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一定的词语相结合,就变得如此传神,实在也没有别的词能用在这些作品中来代替它们而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来。看似单调、平淡,好像漫不经心,却正反映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在《野草》中,类似这样的十分凝炼而传神的词语和十分严谨的句法结构是很多的,这对形成作品的风格起了很大作用。《野草》的语言,极完美地传达了作品深沉含蓄的风格。
五、凸现于多种手法
《野草》所采用的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的美学风格表现得更为鲜明。特别是象征、暗示、梦幻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的立意从形象的、深隐的、乃至非现实的艺术境界中表现出来,作者深沉浓烈的感情不是尽情宣泄,任意直白,而是沉淀、包裹在冷凝、曲折的形式中,示人以冷峻、深郁的外观,因此委婉而耐人寻味,含蓄而引人联想与深思。
在《秋夜》中,作者极为优美地描绘出一幅深秋凉夜图:繁霜夜降的园中,小粉红花瑟缩地作着梦,枣树以“一无所有的干子”“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夜游的恶鸟哇的一声飞过,小青虫飞进室中,追求光明……。谁也不会认为这只是一篇写景佳作,它所创造的主要形象和整个意境显然都是有所象征、暗示和寄托的。小粉红花梦见春的到来,也梦见秋的到来;但瘦的诗人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唱起春词,枣树则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但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它落尽了叶子,却感觉欠伸得很舒服,更直刺鬼睒眼的天空,一意要制它的死命。这些都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身处洒满严霜的凛秋,关怀着稚弱而可爱的青春生命;怀着希望,又深感希望之不能久长;孤身独处,心境平和安然而又寂寞苍凉,同时却不甘消沉,要以执拗和坚韧向黑暗现实挑战等种种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而这些又都是通过细腻而含蓄的描写,通过创造象征性的形象和蕴籍深广的意境暗示给读者的,是读者所体味到的。没有一句明言,却没有一句没有作者深深的感情灌注其中。色彩是冷色调的,但却是斑驳的、丰厚的、富于对比的;曲调是舒缓沉静的,但却有起伏,又时时透出温馨的气息。作者浓烈、热切的感情渗透了字里行间。正因为如此,像《秋夜》等作品,虽然有所象征和隐喻,却终不是寓言,而是纯正优美的散文诗。
总而言之,《野草》的风格是一种沉雄、壮伟、浑厚、崇高的美。它给人以这样的审美感受:沉郁而昂扬,冷峻而热烈,凝重而深厚,蕴籍而和谐,读之使人沉吟在三、体味无穷、难以释怀。而这些艺术风格是通过意境创造、形象塑造、独特抒情、传神语言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娴熟运用传达并感染读者的,解析其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多角度研究《野草》开中国现代散文诗先河之意义,也有利于我们完整理解《野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鲁迅的文学创作有其一贯的内蕴: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战斗激情;得自农民和民间艺术熏陶的质朴的人格和艺术素养;自然科学研究所锻炼的认真不苟、明察深思的科学精神;洞察社会、博学广见所形成的无以伦比的智慧光彩等等。这些就使他的作品共同具有感情内涵丰富深厚,语言表达朴素无华,内在的逻辑关系极为严谨,艺术结构自然浑成,刻画人物简洁鲜明,发表议论犀利深刻等风格素质。而鲁迅的艺术风格在他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早期、前期、后期却又各有特色。早期的《斯巴达之魂》,是“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摩罗诗力说》亦激扬蹈历、气魄恢宏。正如郭沫若所言:“鲁迅早年的译著都浓厚地带有浪漫派的风味”(《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在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接连失败,浪漫理想破灭,感到未曾经验过的无聊、悲哀、寂寞之后,鲁迅满腔如火的激情,遇着说不出的冷,便结了冰,随即凝注在他的冰一样的冷静、明澈而又“灼”人的情调之中。待到“五四”退潮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感到极大的悲愤,一边进行着不屈不挠然而是孤独的战斗,一边感受也克服着自身的苦闷、抑郁、悲凉和寂寞。这些表现在创作上,就呈现为沉郁悲壮、冷峻深重,内心浓郁火热,抒写却冷静含蓄、简洁凝练、包蕴深广。这反映在小说集《彷徨》中,更集中突出地表现在《野草》里。鲁迅散文诗创作风格的深化和成功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着力于意境创造
《野草》中最优美的作品,都是着力创造意境并取得成功的。
《雪》在描写了回忆中的江南雪景和童年生活之后,作品创造了这样的意境与之相对照并结束全篇: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纱,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目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是一幅多么雄伟壮美的朔方飞雪图!其中渗透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壮烈的感情,是对当时北方严峻的社会现实的反抗,也带有深重的孤独感。这强烈的感情多熔铸于沉着冷静的描写之中。它是孤独而不屈,散漫而蓬勃的雪的苍凉颂歌。这种意境给人一种开阔、奋发、郁勃的强烈感受,从而使读者产生种种美好的联想。我们无需将“雪”看作是什么的象征,也完全可以从中领会到作者的精神情态和性格风采,并受到深深地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这里,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精神和人格的艺术的体现。
《好的故事》是作者以动人笔触叙写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那情境确实是色调明丽、闪烁生光的,但那只是作者的梦中所见,是作品风格的一种“变奏”。构成抒情主人公置身其间的完整意境的主体,则是对现实情景的描绘,是作者反复渲染的“昏沉的夜”。意境是深重沉郁的,它蕴含着作者的双重感情:既有热烈的追求和向往,又有清醒的现实感、现实的沉重感;有几分欢欣、也有几分凄楚。这种种情绪又都于舒缓冷静的描写中表现出来。在《秋夜》、《风筝》、《腊叶》、《一觉》等篇中,作者创造的意境,也都体现了这种共同的美学风格。
二、潜心于形象塑造
与创造意境相似的情况是,作者在散文诗中将主观感情与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性格精神融会贯通,塑造成一个为作者抒情服务的审美形象。这其实不过是将意境中的物象换成了人物形象,两者实质上是相通的。这个审美形象与抒情主人公时而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时而又各代表作者精神的一面,时而则成为作者以外的另一人,不过其中融注着作者的情感。这种审美形象常常更能体现作者的美学风格。
《颓败线的颤动》写一位受尽苦痛和凌辱的“垂老的女人”,在曾为他们做出牺牲的亲人给了她新的怨毒之后,在深夜中走到无边的荒野,其颓败的身躯发出全面的颤动。这个愤怒的人的形象,最深刻地体现了作者情绪的形象之一。她那压抑着的极度的悲慨,她那无言的愤怒,她那剧烈的反抗的颤动,无不寄寓了作者浓烈的爱憎感情,是作者处于黑暗压迫下迸发的战斗精神的强烈体现。但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形象的外在特征的描绘是含蓄的,给人的感受是沉郁和冷峻的。这样的形象蕴含丰富,给人以多侧面理解的可能。这其实也正是《野草》沉郁冷隽的美学风格的魅力之所在。
《淡淡的雪痕中》亦与此相同。在描绘和讥刺了“怯弱”的“造物主”和“造物主的良民”之后,作者以稳重而铿锵的语调写道: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作者期待叛逆的猛士出现,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奋然而前行。作者的愤慨和昂扬之情沉潜深蜇于冷峻的言词中。体味再三,理解才能深切。此外,《复仇》、《过客》、《这样的战士》的形象描写也有类似的情形。
三、取胜于抒情独特
《野草》风格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以及由此发生的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鲁迅的性格气质具有“外冷内热”、沉静深邃的特点,与此相一致,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就不能是热烈地直白,爆发式地畅抒胸臆,滔滔汩汩、长江大河般地倾泻而出,而是冷静舒缓地低回反复,外观含蓄蕴籍,内中潜流汹涌。
试看作者这样两段“内心独白”:
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哪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不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
透过含蓄、凝炼,充满沉郁冷峻诗意的语句,作者心中深刻的矛盾,沉重和怅惘的感情强烈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感染着读者的情绪。这种抒情风格包孕的思想内涵是极为深广的,正与作者深沉阔大的感情基调相吻合。读之使人荡气回肠,慨然奋然,决非那些顾影徘徊、呻吟不已之作所可比肩。
四、得力于语言传神
《野草》沉郁冷峻、蕴涵热烈的美学风格,在作品语言的表现上也极为鲜明。意境、形象、感情,这三种诗的要素的创造或抒发,都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的。《野草》的语言简洁凝练,无一冗词赘语,而又蕴涵深广,委婉深致。或渲染、或复沓、或精描,极富表现力;抒情达意、状物写景,无不运用自如。同时又具有节奏鲜明、声调和谐的音乐美。举一小例就能窥见一斑。作者常常以这样的词语用在诗中:“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复仇》其二);“大火聚”(《死火》);“醉心的大乐”、“遍身有大光辉”、“运大谋略,布大罗网”(《失掉的好地狱》)等等,这里用的“大”字,多是模仿古代汉译佛经的语气。这当然与有的诗作涉及到佛经的内容有关,但也可以说是作者喜欢这种构词方式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以增强词语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一个习闻常见的字,一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一定的词语相结合,就变得如此传神,实在也没有别的词能用在这些作品中来代替它们而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来。看似单调、平淡,好像漫不经心,却正反映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在《野草》中,类似这样的十分凝炼而传神的词语和十分严谨的句法结构是很多的,这对形成作品的风格起了很大作用。《野草》的语言,极完美地传达了作品深沉含蓄的风格。
五、凸现于多种手法
《野草》所采用的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的美学风格表现得更为鲜明。特别是象征、暗示、梦幻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的立意从形象的、深隐的、乃至非现实的艺术境界中表现出来,作者深沉浓烈的感情不是尽情宣泄,任意直白,而是沉淀、包裹在冷凝、曲折的形式中,示人以冷峻、深郁的外观,因此委婉而耐人寻味,含蓄而引人联想与深思。
在《秋夜》中,作者极为优美地描绘出一幅深秋凉夜图:繁霜夜降的园中,小粉红花瑟缩地作着梦,枣树以“一无所有的干子”“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夜游的恶鸟哇的一声飞过,小青虫飞进室中,追求光明……。谁也不会认为这只是一篇写景佳作,它所创造的主要形象和整个意境显然都是有所象征、暗示和寄托的。小粉红花梦见春的到来,也梦见秋的到来;但瘦的诗人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唱起春词,枣树则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但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它落尽了叶子,却感觉欠伸得很舒服,更直刺鬼睒眼的天空,一意要制它的死命。这些都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身处洒满严霜的凛秋,关怀着稚弱而可爱的青春生命;怀着希望,又深感希望之不能久长;孤身独处,心境平和安然而又寂寞苍凉,同时却不甘消沉,要以执拗和坚韧向黑暗现实挑战等种种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而这些又都是通过细腻而含蓄的描写,通过创造象征性的形象和蕴籍深广的意境暗示给读者的,是读者所体味到的。没有一句明言,却没有一句没有作者深深的感情灌注其中。色彩是冷色调的,但却是斑驳的、丰厚的、富于对比的;曲调是舒缓沉静的,但却有起伏,又时时透出温馨的气息。作者浓烈、热切的感情渗透了字里行间。正因为如此,像《秋夜》等作品,虽然有所象征和隐喻,却终不是寓言,而是纯正优美的散文诗。
总而言之,《野草》的风格是一种沉雄、壮伟、浑厚、崇高的美。它给人以这样的审美感受:沉郁而昂扬,冷峻而热烈,凝重而深厚,蕴籍而和谐,读之使人沉吟在三、体味无穷、难以释怀。而这些艺术风格是通过意境创造、形象塑造、独特抒情、传神语言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娴熟运用传达并感染读者的,解析其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多角度研究《野草》开中国现代散文诗先河之意义,也有利于我们完整理解《野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