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大都只有教师问学生,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淡薄,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其实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从寻找萌发问题的种子,使学生又问可问;觅问题生长的土壤,让学生敢于提问;探有效问题的催化剂,助学生有深度地问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能力,从而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问题提出能力;创新;思维
一、寻萌发问题的种子,使学生有问可问
(一)开创“问题本”,助力“问题种子”萌发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如先退后一步:用心“呵护”儿童好问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开展“问题本”实验,让学生在问题本上随时记下问题,教师定期批阅,再分类处理。通过对学生的问题不设限,无论难易深浅,也不要求必须是“数学”问题,唯一的标准是“提出你真心想问的”。
然而,对已接受过数年教育的学生而言,即使教师再强调,他们还是会受一些无形的条条框框的约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各种例子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真心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是受欢迎的,也是有价值的,如此他们才能慢慢地解放自己,让“问题种子”尽情地萌发。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提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缺少明确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数学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信息提示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就有一副主题图,其实这就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要组织一个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我们二年级同学的参与情况如下”来引入,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寻找相关数学信息,并找出从表面看没有关系的一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加以提炼,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觅问题生长的土壤,让学生敢于提问
(一)创编“学习单”,引导学生无声表达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同学不是没有问题或者不想提问,而是因为胆怯、含羞和不自信等原因,有问题不敢提,致使他们在以口头表达为主要交流途径的课堂中沦为旁观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提问“学习单”,指引孩子无声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二)提倡平等对话,累计积分鼓励提问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许多宝贵的想法和问题,但是在教师、课本这样的“权威”面前,这些想法和问题往往会自动萎缩、消逝。因此,消解权威、促进平等对话才能提供滋养问题的土壤。以最平常的阅读课本来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不仅做解读,还要讨论和质疑。“我看懂了吗?”“别人说得对吗?”“教材这么编好不好?”让他们在学生、教师和编者这三种角色之间来回切换,和同伴、教师、教材平等对话。
三、探有效问题的催化剂,助学生有深度地问
(一)创建“数学角”,引领同伴互问互学
这里的“数学角”是指在班级中创建一个供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区域。教师在教学完一个新内容或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后,让学生提出想进一步解决、研究的问题,再由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在“数学角”中展示,供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直至问题解决。这样既可以在课堂学习之余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学生展示自己所发现的数学问题的平台。
例如在教學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时,可以根据教材提示学生:如果不是(a+b)×c=a×c+b×c,而是a×(b+ c)那会怎样?学生可能还会想到:如果不是(a+b)×c=a×c+b×c,而是(a-b)×c呢?如果不是(a+b)×c=a×c+b×c,而是(a+b)÷c又会怎样?……这些数学问题,教师一个个地在班级的“数学角”里进行展示,供学生在课余餐后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教师指导等方法解决问题。
相信这一个个问题在“数学角”的展示,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进一步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让学习成为思维训练、思维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试创“未学先问”,让思考伴随着学习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选择某个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未学先问”。师生共同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有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知识链”。教师再根据这些“知识链”来展开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当然,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则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但是,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并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启发。让我们在课堂中用学生的问题来指引教学研究的方向,让“有问题”的数学课堂,赋予学生智慧生长的力量,激发思维,引领真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施银燕.呵护儿童好问的天性[J].小学数学教师,2019(07).
[2]邱学华.学问,学问,又学又问——怎样鼓励学生提问[J].小学数学教师,2019(10).
[3]吴文娟,俞昭英.好问题,成就好课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一课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月刊,2020(03).
◆关键词:问题提出能力;创新;思维
一、寻萌发问题的种子,使学生有问可问
(一)开创“问题本”,助力“问题种子”萌发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如先退后一步:用心“呵护”儿童好问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开展“问题本”实验,让学生在问题本上随时记下问题,教师定期批阅,再分类处理。通过对学生的问题不设限,无论难易深浅,也不要求必须是“数学”问题,唯一的标准是“提出你真心想问的”。
然而,对已接受过数年教育的学生而言,即使教师再强调,他们还是会受一些无形的条条框框的约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各种例子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真心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是受欢迎的,也是有价值的,如此他们才能慢慢地解放自己,让“问题种子”尽情地萌发。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提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缺少明确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数学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信息提示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就有一副主题图,其实这就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要组织一个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我们二年级同学的参与情况如下”来引入,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寻找相关数学信息,并找出从表面看没有关系的一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加以提炼,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觅问题生长的土壤,让学生敢于提问
(一)创编“学习单”,引导学生无声表达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同学不是没有问题或者不想提问,而是因为胆怯、含羞和不自信等原因,有问题不敢提,致使他们在以口头表达为主要交流途径的课堂中沦为旁观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提问“学习单”,指引孩子无声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二)提倡平等对话,累计积分鼓励提问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许多宝贵的想法和问题,但是在教师、课本这样的“权威”面前,这些想法和问题往往会自动萎缩、消逝。因此,消解权威、促进平等对话才能提供滋养问题的土壤。以最平常的阅读课本来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不仅做解读,还要讨论和质疑。“我看懂了吗?”“别人说得对吗?”“教材这么编好不好?”让他们在学生、教师和编者这三种角色之间来回切换,和同伴、教师、教材平等对话。
三、探有效问题的催化剂,助学生有深度地问
(一)创建“数学角”,引领同伴互问互学
这里的“数学角”是指在班级中创建一个供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区域。教师在教学完一个新内容或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后,让学生提出想进一步解决、研究的问题,再由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在“数学角”中展示,供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直至问题解决。这样既可以在课堂学习之余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学生展示自己所发现的数学问题的平台。
例如在教學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时,可以根据教材提示学生:如果不是(a+b)×c=a×c+b×c,而是a×(b+ c)那会怎样?学生可能还会想到:如果不是(a+b)×c=a×c+b×c,而是(a-b)×c呢?如果不是(a+b)×c=a×c+b×c,而是(a+b)÷c又会怎样?……这些数学问题,教师一个个地在班级的“数学角”里进行展示,供学生在课余餐后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教师指导等方法解决问题。
相信这一个个问题在“数学角”的展示,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进一步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让学习成为思维训练、思维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试创“未学先问”,让思考伴随着学习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选择某个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未学先问”。师生共同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有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知识链”。教师再根据这些“知识链”来展开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当然,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则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但是,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并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启发。让我们在课堂中用学生的问题来指引教学研究的方向,让“有问题”的数学课堂,赋予学生智慧生长的力量,激发思维,引领真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施银燕.呵护儿童好问的天性[J].小学数学教师,2019(07).
[2]邱学华.学问,学问,又学又问——怎样鼓励学生提问[J].小学数学教师,2019(10).
[3]吴文娟,俞昭英.好问题,成就好课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一课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月刊,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