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本人主持的2014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藏族文学与英美文学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研究——以<格萨尔王>和<力士参孙>为例》(项目编号:14BW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在自身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口头文学,是现存的世界上最长的口头活形态的英雄史诗。如何保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民族文学是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对比两个文本的文化资源类型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异同入手,分析为何《格萨尔王》在具有众多优势的前提下,还存在传播不畅,面临失传的危机。进而提出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方式为主,辅以其他有效方式并行来增加传承、保护和发展《格萨尔王》的力度。
关键词:典型人物形象;格萨尔王;传承;保护;发展
作者简介:周姝(1984.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2011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3
在分类探讨了《格萨尔王》和《力士参孙》中典型人物形象之后,对参孙这一人物形象为何在西方甚至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中受到重视,并被大众熟知进行了分析讨论。《格萨尔王》历史源远流长,因为产生区域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其文化资源类型也较为丰富。与《力士参孙》相比较,优势明显。一部作品想要保持其生命力的持久,究竟以何种文化资源类型为传播的主要的途径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从比较两部作品的文化资源入手、接着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提出为何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并提出利用典型人物形象为主,进行《格萨尔王》故事的改编成为独立的故事、电影、电视作品。同时和其他方式一起推行,能有效增进《格萨尔王》在世界范围的接受度。对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文化资源类型的差异及对作品传播的影响对比研究
很多学者认为《格萨尔王》现存文化资源类型繁多,必然能星火相传,不会淹没于世界文学浪潮之中。可《格萨尔王》的传播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暂且不论国际影响,仅在今天的藏区《格萨尔王》的流传现状也令人堪忧。在调研过程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年轻一代藏族人,不知道,不熟悉《格萨尔王》。那么如何从为数众多的文化资源类型中找到适合《格萨尔王》传播的方式,是首要问题。
1、《格萨尔王》文化资源类型
《格萨尔王》是雪域高原儿女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堪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按现有资料的保守计算,他的总数大约是40万行、1600万字之多。在2009年,史诗《格萨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如何保护它的传承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格萨尔王》的文化资源形式非常丰富。首先是说唱艺人。由于《格萨尔王》是民间创作的史诗,所以说唱艺人是主要传承者。大多数说唱艺人是神授艺人。他们大多目不识丁、不会说汉语,但在一夜之间一场奇梦中或者一场大病之后,突然就掌握了说唱的技能。由于藏族地区大多数人过着放牧生活,为了打发了漫长的无聊时日,说唱艺人的出现成为必然。所以《格萨尔王》的口头传唱史在藏区源远流长。其次是《格萨尔王》记载形式。有唱本、写本、木刻本和手抄本。现在也出现了不同文字版本的书卷本。现一般流传较广的是《格萨尔王》的“分章本”和“分部本”。然后还有现存的传说中格萨尔王原型所在的遗迹和神话传说。现在大多数遗址都在青海境内。最后还有一些源自《格萨尔王》故事中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的留存。在史诗中曾出现过少年觉如在赛马大赛中战胜各路英雄成为岭国君主情节,而现在赛马大赛已经成为藏族群众每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可见这项运动一直对藏族人民影响至今。而藏戏表演中的《格萨尔王》也深受欢迎,一些寺庙会每天定期进行《格萨尔王》藏戏表演。
2、《力士参孙》文化资源类型
《力士参孙》故事来自《旧约·士师记》。它的文化资源类型相比《格萨尔王》要少得多,首先绝大多数是文本,比较有名的有:弥尔顿的《斗士参孙》、小说《复仇的参孙》,茅盾的《参孙的复仇》;第二是法国的歌剧《参孙与大利拉》;韩国的芭蕾舞剧《参孙和大利拉》。其中弥尔顿的《斗士参孙》最富盛名。众所周知,弥尔顿在这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经历,因此更多的评论者认为这是弥尔顿对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深刻描写。因此出自圣经的参孙名声大噪。
3、资源类型的差异和对传播影响的对比分析
在资源类型方面,通过资料分析,《格萨尔王》显然远远多于《力士參孙》,但为何在传播广泛程度上《格萨尔王》却远不如《力士参孙》?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格萨尔王》虽然文化资源类型众多,但传播模式却较为单一,因此受众限制较大。首先是语言障碍。《格萨尔王》最主要的传播形式都是采用藏语在民族本地区传唱和表演。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说唱艺人数量急剧減少,流传范围越来越小。其二,体裁影响的限制。《格萨尔王》因其史诗体裁而独树一帜。故很少有著名作者敢于像弥尔顿那般大胆地改编其内容和形式,以助推其传播。现在仅有阿来根据原著改编了《格萨尔王》,但反响并不热烈。最后,《力士参孙》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典型人物形象尤其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格萨尔王》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史诗的整体性,且人物形象众多,难分伯仲,要短时间内完整地被大众接受,有一定的难度。
从文化资源类型对比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力士参孙》虽然形式较少,但它艺术表现形式却较多,诗剧、舞台剧、电视、电影均有。而《格萨尔王》现在仅在藏区且采用藏语进行藏戏演出和说唱。吸引的仅是大多数年龄较大的老藏民。所以尽管文化资源类型众多,却无法真正走上世界舞台。因此,从文化资源类型来看,《格萨尔王》传播方式应以效仿《力士参孙》为主,不单以类型数量为主,而应选择文化资源类型的种类中的有效方式进行传播。 二、《格萨尔王》跟《力士参孙》中典型人物形象对文本传播的影响
1、《格萨尔王》和《力士参孙》中典型人物形象类型的异同比较
《格萨尔王》中人物形象大约有3000个左右,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形象有三,一是格萨尔王,二是叔叔晁通,三是其大王妃森姜珠姆。课题就三种典型人物形象有过具体的对比分析研究,就不再赘述。为何《格萨尔王》和《力士参孙》中都有相似的三类典型人物形象,而《力士参孙》在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更高呢?首先,从英雄类人物来探讨。《力士参孙》中有特色人物并不多,参孙、大利拉而已。但是就因为这两个特色人物的存在,力士参孙的故事才经久不衰。格萨尔和参孙均不是十全十美的神,而是有神性,又带着各自弱点的半人半神式非典型性英雄人物。格萨尔为了拯救雪域高原人民投胎转世而来,是神子,但他在人间,又因美色而误事,给岭国带来战争,二王妃被魔王抓走;参孙是上帝派往人间解救以色列人的拿细尔人,他力大无穷,例士师之位。但因为贪图美色,屡次三番被大利拉蒙蔽而道出自己“不能说的秘密”,最终造成自己被非利士人捉住。可见他们都是神与人的结合,即有超凡的神力为需要的平凡人民降妖除魔,又有人性的温度,都属半人半神的英雄。
單就英雄形象来看,《力士参孙》和弥尔顿的《斗士参孙》都是典型人物形象促进了整个故事的被传播、接受。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带活了原文本。《格萨尔王》完全可以仿照《力士参孙》模式,截取格萨尔王的一部分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创作,以典型人物形象为主题,构成一部单独的文本作品、影视作品或者电影,以增大影响力,之后再进行整部作品的推广,显然比单推广1600万字的史诗来说更为行之有效。
再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利拉和森姜珠姆。一个辅佐格萨尔最终完成除妖降魔大计,一个为了金钱出卖参孙。森姜珠姆也并非完美的女主人形象,她为了爱,多次排挤二王妃,让其陷入险境,被魔王掳走。而大利拉则是口蜜腹剑,三番五次从参孙那里想套的他力大无穷的秘密。妻子或者情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却又都给自己带来不少的麻烦,这样的情节,使得故事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正因为不可知或者意料之外,作品才能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
而这两部作品中的典型敌人形象——《格萨尔王》中的叔叔晁通,《力士参孙》中的情人。从常理来说,都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物,却偏偏是两位英雄一直以来最大的敌人。这样的人物设置,不能不说作者的用心良苦。正因为此,人物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行为正是角色塑造的与众不同之处。
而典型女性和敌人形象都还未有单独的文本和影视作品出现。按照参孙的模式,将此两种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是推廣《格萨尔王》的又一新创。
2、保留典型人物形象特色在传播中的重要性
“典型人物”的名词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因此可见典型性人物形象是有其特色所在。能表现突出其民族特色的。因此《格萨尔王》的格萨尔、森姜珠姆、晁通都是这样的形象。如果仅仅为了迎合现代文化审美而完全摒弃这些人物形象的特色,那就失去其在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地位了。也正因为他们个人的人生际遇同时也反映了藏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迁,所以他们本身的故事就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保留它们的民族特色才能保证史诗的本色。
在利用典型人物形象故事拓宽史诗的传播广泛程度的同时,必须要保留其民族特色,才不会失去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研究价值。如果格萨尔王为了迎合大众流行审美趋势,改编成为汉族影视剧中的某个亲王、阿哥,虽然可能流传程度编广,却又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就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事意义。所以“典型”之处既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因此,格萨尔王必须是藏族的王,生于斯长于斯的格萨尔,而参孙只能是士师英雄人物。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必须保留其藏族文化、历史的特征。
三、《格萨尔王》传承方式的策略及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如何有效地传承、保护《格萨尔王》是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在文学世界化的冲击浪潮下,如何保护有特色的民族作品即能保持自身特点,又能在本民族以外的地区更广泛地被接受是值得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格萨尔王》是伟大的藏民族发展史写照,反映了藏族人民生活的进程和轨迹。因为地域特殊性,其口头传唱也丰富了牧民的生活。可以说《格萨尔王》对于藏区人民来说不仅记录的历史,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藏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课题组在进行走访调研时却发现,现在大多数藏区的年青一代熟悉各类偶像剧,却不知道《格萨尔王》是什么;知道现在的歌星,影星,甚至韩国的、欧美的,却说不出《格萨尔王》有名的说唱艺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游牧的藏民逐渐减少,说唱艺人和听众也慢慢减少。《格萨尔王》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保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生态所应作的贡献,也是我们对民族、对国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此如何保护《格萨尔王》的民族特色在一代又一代的藏族人民中传承下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课题研究典型人物形象之初,笔者就有对《格萨尔王》现在面临的困境有过一定的思考。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甚至在藏区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对于《格萨尔王》的几近陌生的趋势,让人不无担忧。因此笔者从课题研究中自认为发现了一些可能行之有效的方式去改变现状,至少能为《格萨尔王》将来的传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方法以供借鉴: 1、以典型人物形象为主创作新的作品:
《格萨尔王》本身剧情复杂,让完全不了解的人马上喜欢并接受确实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对藏区文化的不了解,很难一时半会儿地完全接受这部史诗,或者说体会到它独特的魅力。因此,可以參考、借鉴课题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特点,对《格萨尔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以符合现代文化的节奏和审美,让大家首先知道它,进而才可能研读它、喜欢它,使它被更多人熟知。可以参照弥尔顿《斗士参孙》,即保留《圣经》中《旧约·士师记》的典型人物形象——参孙,大利拉,再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改编。弥尔顿的作品享誉世界,不可谓不成功。并且原出处和故事内容也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大家在阅读、谈论《斗士参孙》时,都会提及《旧约·士师记》。可见,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对于作品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转变仅从史诗的角度去重点考虑《格萨尔王》的传播渠道。如果重点打造格萨尔王、森姜珠姆、晁通的典型人物形象故事,可能被接受程度和广度会大幅度提高。
为何认为此种方式可以参考借鉴且可行呢。进行问卷调查时,统计得出绝大多数人对作品中的人物更为感兴趣,而且知道的更多。都是因为对其中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特别有兴趣,才开始阅读原著。提及孙悟空没人不知道《西游记》;说到宋江而谈《水浒》,感叹林黛玉,讨论《红楼梦》,可真正对四大名著全篇内容了如指掌的人又有几多?但是问任何人都能对作品中这些典型人物形象品评几句。所以《格萨尔王》,完全可以从3000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找到一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故事改变,再以电影、电视或者歌剧的形式传播,影响力应该会大大提高。在藏区的实景剧《文成公主》,即是比较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的故事改编演出。它即是以文成公主为主线在叙述一个故事。突出的是文成公主的典型人物形象。《格萨尔王》在传播受阻的今天,以这种典型人物形象的短篇故事、电视剧、电影、实景剧等形式进行多种途径的演绎,定能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更大关注。
2、保护说唱艺人
说唱艺人尤其是神授艺人,在藏区已经不多,现在西藏大学读研究生的斯塔多杰是年轻人中的唯一一个。对于他的培养也意见纷呈,有些学者认为,应该让他在民间继续生活,这样才能保持他得到神授的《格萨尔王》不变味,有些学者认为应当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再由他保持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格萨尔王》。笔者认为,应该更全面的考虑这个问题,如何培养这样的艺人。曾经也有不少艺人受到政府的重视,到更好的地方生活,甚至安排学习、工作发给工资。但是,他们离开原生环境之后,反而没有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技能甚至慢慢退化。所以,在保护、培养这样的稀有人才时,如何更好地制定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粗陋的认为,让他们接受更系统化的教育,再回归本位,即去传唱《格萨尔王》或者是现在最好的方式。成立专门的组织或者单位,让这些艺人可以互相学习,沟通,并且定期传唱、演出,是值得借鉴的方式。
3、保护原生态环境
环境对人、文化的影响是尤其重要的。环境的巨变势必会引起人文、风俗文化的改变。所以首先应对格萨尔王的流传重点区域进行保护,这样更利于格萨尔王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
以上等等的方式都可以拓宽《格萨尔王》的传播渠道。尤其是针对故事情节复杂冗长的史诗,采取先选出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并保留其特色结合现代性进行故事改编,再以多种形式传播,是提高民族史诗长盛不衰的一种能在短期内让作品受到更多人关注的有效方式。
本课题仅主要从研究典型人物形象角度出发,为传承《格萨尔王》的文化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格萨尔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种人才,发挥各自的作用,即使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使藏族文学以自己的独特性能长久地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2005年6月11日。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06.。
[3]杨恩洪.《青海社会科学》[J].2012年第1期。
[4]桑杰端智 旦正加,《青海社会科学》[J].2009年第6期。
摘 要:《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在自身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口头文学,是现存的世界上最长的口头活形态的英雄史诗。如何保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民族文学是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对比两个文本的文化资源类型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异同入手,分析为何《格萨尔王》在具有众多优势的前提下,还存在传播不畅,面临失传的危机。进而提出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方式为主,辅以其他有效方式并行来增加传承、保护和发展《格萨尔王》的力度。
关键词:典型人物形象;格萨尔王;传承;保护;发展
作者简介:周姝(1984.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2011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大学,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3
在分类探讨了《格萨尔王》和《力士参孙》中典型人物形象之后,对参孙这一人物形象为何在西方甚至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中受到重视,并被大众熟知进行了分析讨论。《格萨尔王》历史源远流长,因为产生区域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其文化资源类型也较为丰富。与《力士参孙》相比较,优势明显。一部作品想要保持其生命力的持久,究竟以何种文化资源类型为传播的主要的途径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从比较两部作品的文化资源入手、接着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提出为何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并提出利用典型人物形象为主,进行《格萨尔王》故事的改编成为独立的故事、电影、电视作品。同时和其他方式一起推行,能有效增进《格萨尔王》在世界范围的接受度。对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文化资源类型的差异及对作品传播的影响对比研究
很多学者认为《格萨尔王》现存文化资源类型繁多,必然能星火相传,不会淹没于世界文学浪潮之中。可《格萨尔王》的传播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暂且不论国际影响,仅在今天的藏区《格萨尔王》的流传现状也令人堪忧。在调研过程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年轻一代藏族人,不知道,不熟悉《格萨尔王》。那么如何从为数众多的文化资源类型中找到适合《格萨尔王》传播的方式,是首要问题。
1、《格萨尔王》文化资源类型
《格萨尔王》是雪域高原儿女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堪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按现有资料的保守计算,他的总数大约是40万行、1600万字之多。在2009年,史诗《格萨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如何保护它的传承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格萨尔王》的文化资源形式非常丰富。首先是说唱艺人。由于《格萨尔王》是民间创作的史诗,所以说唱艺人是主要传承者。大多数说唱艺人是神授艺人。他们大多目不识丁、不会说汉语,但在一夜之间一场奇梦中或者一场大病之后,突然就掌握了说唱的技能。由于藏族地区大多数人过着放牧生活,为了打发了漫长的无聊时日,说唱艺人的出现成为必然。所以《格萨尔王》的口头传唱史在藏区源远流长。其次是《格萨尔王》记载形式。有唱本、写本、木刻本和手抄本。现在也出现了不同文字版本的书卷本。现一般流传较广的是《格萨尔王》的“分章本”和“分部本”。然后还有现存的传说中格萨尔王原型所在的遗迹和神话传说。现在大多数遗址都在青海境内。最后还有一些源自《格萨尔王》故事中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的留存。在史诗中曾出现过少年觉如在赛马大赛中战胜各路英雄成为岭国君主情节,而现在赛马大赛已经成为藏族群众每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可见这项运动一直对藏族人民影响至今。而藏戏表演中的《格萨尔王》也深受欢迎,一些寺庙会每天定期进行《格萨尔王》藏戏表演。
2、《力士参孙》文化资源类型
《力士参孙》故事来自《旧约·士师记》。它的文化资源类型相比《格萨尔王》要少得多,首先绝大多数是文本,比较有名的有:弥尔顿的《斗士参孙》、小说《复仇的参孙》,茅盾的《参孙的复仇》;第二是法国的歌剧《参孙与大利拉》;韩国的芭蕾舞剧《参孙和大利拉》。其中弥尔顿的《斗士参孙》最富盛名。众所周知,弥尔顿在这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经历,因此更多的评论者认为这是弥尔顿对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深刻描写。因此出自圣经的参孙名声大噪。
3、资源类型的差异和对传播影响的对比分析
在资源类型方面,通过资料分析,《格萨尔王》显然远远多于《力士參孙》,但为何在传播广泛程度上《格萨尔王》却远不如《力士参孙》?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格萨尔王》虽然文化资源类型众多,但传播模式却较为单一,因此受众限制较大。首先是语言障碍。《格萨尔王》最主要的传播形式都是采用藏语在民族本地区传唱和表演。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说唱艺人数量急剧減少,流传范围越来越小。其二,体裁影响的限制。《格萨尔王》因其史诗体裁而独树一帜。故很少有著名作者敢于像弥尔顿那般大胆地改编其内容和形式,以助推其传播。现在仅有阿来根据原著改编了《格萨尔王》,但反响并不热烈。最后,《力士参孙》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典型人物形象尤其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格萨尔王》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史诗的整体性,且人物形象众多,难分伯仲,要短时间内完整地被大众接受,有一定的难度。
从文化资源类型对比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力士参孙》虽然形式较少,但它艺术表现形式却较多,诗剧、舞台剧、电视、电影均有。而《格萨尔王》现在仅在藏区且采用藏语进行藏戏演出和说唱。吸引的仅是大多数年龄较大的老藏民。所以尽管文化资源类型众多,却无法真正走上世界舞台。因此,从文化资源类型来看,《格萨尔王》传播方式应以效仿《力士参孙》为主,不单以类型数量为主,而应选择文化资源类型的种类中的有效方式进行传播。 二、《格萨尔王》跟《力士参孙》中典型人物形象对文本传播的影响
1、《格萨尔王》和《力士参孙》中典型人物形象类型的异同比较
《格萨尔王》中人物形象大约有3000个左右,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形象有三,一是格萨尔王,二是叔叔晁通,三是其大王妃森姜珠姆。课题就三种典型人物形象有过具体的对比分析研究,就不再赘述。为何《格萨尔王》和《力士参孙》中都有相似的三类典型人物形象,而《力士参孙》在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更高呢?首先,从英雄类人物来探讨。《力士参孙》中有特色人物并不多,参孙、大利拉而已。但是就因为这两个特色人物的存在,力士参孙的故事才经久不衰。格萨尔和参孙均不是十全十美的神,而是有神性,又带着各自弱点的半人半神式非典型性英雄人物。格萨尔为了拯救雪域高原人民投胎转世而来,是神子,但他在人间,又因美色而误事,给岭国带来战争,二王妃被魔王抓走;参孙是上帝派往人间解救以色列人的拿细尔人,他力大无穷,例士师之位。但因为贪图美色,屡次三番被大利拉蒙蔽而道出自己“不能说的秘密”,最终造成自己被非利士人捉住。可见他们都是神与人的结合,即有超凡的神力为需要的平凡人民降妖除魔,又有人性的温度,都属半人半神的英雄。
單就英雄形象来看,《力士参孙》和弥尔顿的《斗士参孙》都是典型人物形象促进了整个故事的被传播、接受。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带活了原文本。《格萨尔王》完全可以仿照《力士参孙》模式,截取格萨尔王的一部分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创作,以典型人物形象为主题,构成一部单独的文本作品、影视作品或者电影,以增大影响力,之后再进行整部作品的推广,显然比单推广1600万字的史诗来说更为行之有效。
再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利拉和森姜珠姆。一个辅佐格萨尔最终完成除妖降魔大计,一个为了金钱出卖参孙。森姜珠姆也并非完美的女主人形象,她为了爱,多次排挤二王妃,让其陷入险境,被魔王掳走。而大利拉则是口蜜腹剑,三番五次从参孙那里想套的他力大无穷的秘密。妻子或者情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却又都给自己带来不少的麻烦,这样的情节,使得故事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正因为不可知或者意料之外,作品才能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
而这两部作品中的典型敌人形象——《格萨尔王》中的叔叔晁通,《力士参孙》中的情人。从常理来说,都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物,却偏偏是两位英雄一直以来最大的敌人。这样的人物设置,不能不说作者的用心良苦。正因为此,人物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行为正是角色塑造的与众不同之处。
而典型女性和敌人形象都还未有单独的文本和影视作品出现。按照参孙的模式,将此两种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是推廣《格萨尔王》的又一新创。
2、保留典型人物形象特色在传播中的重要性
“典型人物”的名词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因此可见典型性人物形象是有其特色所在。能表现突出其民族特色的。因此《格萨尔王》的格萨尔、森姜珠姆、晁通都是这样的形象。如果仅仅为了迎合现代文化审美而完全摒弃这些人物形象的特色,那就失去其在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地位了。也正因为他们个人的人生际遇同时也反映了藏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迁,所以他们本身的故事就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保留它们的民族特色才能保证史诗的本色。
在利用典型人物形象故事拓宽史诗的传播广泛程度的同时,必须要保留其民族特色,才不会失去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研究价值。如果格萨尔王为了迎合大众流行审美趋势,改编成为汉族影视剧中的某个亲王、阿哥,虽然可能流传程度编广,却又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就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事意义。所以“典型”之处既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因此,格萨尔王必须是藏族的王,生于斯长于斯的格萨尔,而参孙只能是士师英雄人物。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必须保留其藏族文化、历史的特征。
三、《格萨尔王》传承方式的策略及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如何有效地传承、保护《格萨尔王》是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在文学世界化的冲击浪潮下,如何保护有特色的民族作品即能保持自身特点,又能在本民族以外的地区更广泛地被接受是值得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格萨尔王》是伟大的藏民族发展史写照,反映了藏族人民生活的进程和轨迹。因为地域特殊性,其口头传唱也丰富了牧民的生活。可以说《格萨尔王》对于藏区人民来说不仅记录的历史,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藏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课题组在进行走访调研时却发现,现在大多数藏区的年青一代熟悉各类偶像剧,却不知道《格萨尔王》是什么;知道现在的歌星,影星,甚至韩国的、欧美的,却说不出《格萨尔王》有名的说唱艺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游牧的藏民逐渐减少,说唱艺人和听众也慢慢减少。《格萨尔王》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保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生态所应作的贡献,也是我们对民族、对国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此如何保护《格萨尔王》的民族特色在一代又一代的藏族人民中传承下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课题研究典型人物形象之初,笔者就有对《格萨尔王》现在面临的困境有过一定的思考。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甚至在藏区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对于《格萨尔王》的几近陌生的趋势,让人不无担忧。因此笔者从课题研究中自认为发现了一些可能行之有效的方式去改变现状,至少能为《格萨尔王》将来的传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方法以供借鉴: 1、以典型人物形象为主创作新的作品:
《格萨尔王》本身剧情复杂,让完全不了解的人马上喜欢并接受确实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对藏区文化的不了解,很难一时半会儿地完全接受这部史诗,或者说体会到它独特的魅力。因此,可以參考、借鉴课题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特点,对《格萨尔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以符合现代文化的节奏和审美,让大家首先知道它,进而才可能研读它、喜欢它,使它被更多人熟知。可以参照弥尔顿《斗士参孙》,即保留《圣经》中《旧约·士师记》的典型人物形象——参孙,大利拉,再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改编。弥尔顿的作品享誉世界,不可谓不成功。并且原出处和故事内容也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大家在阅读、谈论《斗士参孙》时,都会提及《旧约·士师记》。可见,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对于作品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转变仅从史诗的角度去重点考虑《格萨尔王》的传播渠道。如果重点打造格萨尔王、森姜珠姆、晁通的典型人物形象故事,可能被接受程度和广度会大幅度提高。
为何认为此种方式可以参考借鉴且可行呢。进行问卷调查时,统计得出绝大多数人对作品中的人物更为感兴趣,而且知道的更多。都是因为对其中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特别有兴趣,才开始阅读原著。提及孙悟空没人不知道《西游记》;说到宋江而谈《水浒》,感叹林黛玉,讨论《红楼梦》,可真正对四大名著全篇内容了如指掌的人又有几多?但是问任何人都能对作品中这些典型人物形象品评几句。所以《格萨尔王》,完全可以从3000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找到一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故事改变,再以电影、电视或者歌剧的形式传播,影响力应该会大大提高。在藏区的实景剧《文成公主》,即是比较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的故事改编演出。它即是以文成公主为主线在叙述一个故事。突出的是文成公主的典型人物形象。《格萨尔王》在传播受阻的今天,以这种典型人物形象的短篇故事、电视剧、电影、实景剧等形式进行多种途径的演绎,定能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更大关注。
2、保护说唱艺人
说唱艺人尤其是神授艺人,在藏区已经不多,现在西藏大学读研究生的斯塔多杰是年轻人中的唯一一个。对于他的培养也意见纷呈,有些学者认为,应该让他在民间继续生活,这样才能保持他得到神授的《格萨尔王》不变味,有些学者认为应当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再由他保持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格萨尔王》。笔者认为,应该更全面的考虑这个问题,如何培养这样的艺人。曾经也有不少艺人受到政府的重视,到更好的地方生活,甚至安排学习、工作发给工资。但是,他们离开原生环境之后,反而没有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技能甚至慢慢退化。所以,在保护、培养这样的稀有人才时,如何更好地制定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粗陋的认为,让他们接受更系统化的教育,再回归本位,即去传唱《格萨尔王》或者是现在最好的方式。成立专门的组织或者单位,让这些艺人可以互相学习,沟通,并且定期传唱、演出,是值得借鉴的方式。
3、保护原生态环境
环境对人、文化的影响是尤其重要的。环境的巨变势必会引起人文、风俗文化的改变。所以首先应对格萨尔王的流传重点区域进行保护,这样更利于格萨尔王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
以上等等的方式都可以拓宽《格萨尔王》的传播渠道。尤其是针对故事情节复杂冗长的史诗,采取先选出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并保留其特色结合现代性进行故事改编,再以多种形式传播,是提高民族史诗长盛不衰的一种能在短期内让作品受到更多人关注的有效方式。
本课题仅主要从研究典型人物形象角度出发,为传承《格萨尔王》的文化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格萨尔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种人才,发挥各自的作用,即使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使藏族文学以自己的独特性能长久地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2005年6月11日。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06.。
[3]杨恩洪.《青海社会科学》[J].2012年第1期。
[4]桑杰端智 旦正加,《青海社会科学》[J].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