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v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写作充满畏难情绪,习作质量较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促进写作教学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注重知识积累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有“神”之笔来源于“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要想有创意的表达,没有深厚和积累也是很难达到的。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积累。
  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人们常用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但是学生们的生活还是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七彩阳光”;父子(母子)之情,同学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与同学、老师、朋友等到的交往;理想与前途的思考,忧伤与喜悦、苦闷与焦虑的体验;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的接触与思考等。在积累这些生活素材的过程中都渗透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因此,这些渗透了个人情感体验的生活素材就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二是精美语言和写作技巧的积累。要想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用经典美文、格言警句等来陶冶学生,引导学生背诵、赏析,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由粗俗趋向高雅,由干涩趋向有文采,由言多意少趋向言简意赅。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写作技巧的积累。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研读鉴赏、模仿运用、借鉴创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写作。当阅读和写作互为双翼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这时再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就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三是思想观点的积累。作文绝不是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不顾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一般规律一味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张扬,而是在承认事物本质属性和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的有创意地表达。前者是无知的飞扬跋扈,而后者则是建立在由感性认识发展到更改认识基础上的思想闪光。思想的积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书本。在日常语文阅读学习中要善于分析、吸收所读材料的思想精髓。二是来自生活。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云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生活,在观察与体验中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生活中的假恶丑,以此来激励爱憎之心,打造独立感悟生活的视角。在体察生活中及时记下偶尔闪亮的思想火花。这些思想火花也是我们写作的基础。
  二、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个体思维能力的体现,而思维能力要靠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形成与提高。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能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思维的灵敏性和深刻性就增强了。思维训练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因为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而且直接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中学生必备思维素质。在写作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以及矛盾分析法、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等思维方法。经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变成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来自通过思维产生的表达,才是科学而准确的表达。二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挖掘潜力。因为这种能力也是写作所必须的。在书本和生活用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培养归纳、挖掘潜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透过纷繁的表象提示其中的内涵与实质,再把这种理性的思维提炼为简洁、精辟的语言。这势必要求学生既要勤于思考,从平凡、常见的事物中发现全新的内涵,又要明辨是非,善于比较、分析类似却又不同物质的事物,养成明辨实质,求同辩异的能力;还要善于挖掘对事物的认识,不应满足于一知半解。使学生在不断深入的领悟中获得创新的愉悦。只有经过训练,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思辨能力,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性,激发创造的自信和灵感。
  三、注重创设展示个性的氛围
  当老师给予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感受的机会时,学生会欢欣鼓舞,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造成一种争先恐后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会竭力寻找理由,调动头脑中积累的生活素材,运用思辨能力,使他们的表达在和谐而激烈的思维对撞中爆发出火花。教师在引导创设和谐的展示个性的氛围时,既要善于运用技巧,诱导竞争,引导求异;又要有民主的态度。由于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想素养等多方面的限制,分析、归纳能力可能进入某种误区,或因课业负担的沉重、人际关系的挫折而情绪消沉,这些都会造成领悟生活、看待事物的片面性、偏激性;或因认识能力的局限、推理能力的幼稚而造成的表达肤浅或者错误。老师应予以理解、启发、诱导。当学生的思维价值得到老师的尊重时,他们会产生积极表达、一吐为快的欲望。这时创作将在课堂中诞生。只有学生走出“我不敢说”的自我封闭的怪圈,发展到“我想说”的境界时,心灵才在这时开户,创造的欲望才在这时点燃,创作不只是一个目标、一种设想,而是注入了学生创新热情的作文形式。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是一个复杂、积极、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迅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
期刊
现在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而人之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即要学会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
期刊
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关键,那么究竟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灵活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做的: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班级有少数学生语文知识薄弱,语文知识薄弱。他们认为作文是件很难甚至可怕的事情。对于这些学生我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创造一些实践活动
期刊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手段,它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十分重视如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引导和重塑,致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产生价值观偏离。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意义重大。  一、感悟混淆——语文阅读的误区  阅读教学内容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期刊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
期刊
美育能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无数事实证明,长期进行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具有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品质。只有加强美的教育,才能实现人的飞跃!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美,体现美、创造美,缺少美的世界是不完整的,是暗淡无光的,是没有希望的,人们在追求现实美的同时,也在强烈地追求“艺术”美,因此我们必须培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具有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是由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一般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只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可知道。然而,自学能力属
期刊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成员素质的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低、中、高年段学生学习任务不同,学法指导的任务和方法也相应有所不同,要从适应各阶段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加以考虑。低年段侧重识字,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内容的方
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斌同志曾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
期刊
一、出现“高原现象”的背景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传承,当代著名教师如陈树民等同志一直在呼吁,要引导学生学好汉字。身为一线教师——我也开始积极相信响应,两年下来,学生的字体比没有开展此项活动的孩子美观许多,但困惑也随即而来。从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以来,家长们的声音便开始多了起来,“为什么孩子们一直在学习硬笔书法,但字体却没什么变化?”“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写字进步最明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