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县各初级中学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如长期围绕教师的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不能较好的运用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也就是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等。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将对我县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不可小视的影响。下面笔者就上述两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思考。
1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1.1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及难以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产生的原因分析:
1.1.1 现实环境下,初中生重视语、数、外等科目,而对思想品德课他们的心理上是完全放松的,完全不重视,这导致了消极的上课态度,不能产生兴趣。
1.1.2 思想品德课相对枯燥,说教成分多,自然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1.1.3 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根源,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在教和学的关系上,是倒置的。什么意思呢?从哲学的观点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外因只是促使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催化剂,也就是说,学生要获得知识,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学应该是主要的,教是次要的,而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教成了主要的,或者叫做是主导性的,而学的一面被忽视了。
1.2 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1.2.1 联系生活经验引发兴趣。让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课堂回归生活世界,打破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如在教学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由学生自己举出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对待挫折,勇于战胜挫折,使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1.2.2 运用案例激发兴趣。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结合案例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讨论,并花费一定时间来甄别案例中的问题所在,然后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一个最佳方案。让学生的兴趣在案例的讨论、分析吸引,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互动,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学情,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好习惯,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而思想品德教师,还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生活阅历,把思品课堂孕育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的知识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成为社会大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为人的最难忘场所,从而最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2 关于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答问题的问题
2.1 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中的概念、理论、观点的抽象性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之间存在差距。一切概念、理论、观点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表象现象通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方法而形成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内容也不例外。但我们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的大脑还处于发育阶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是很有限的,加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个能力更是参差不齐。
2.1.2 我们作业、考试中提出的需要学生分析、回答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与我们现在的学生了解这些实际问题的局限性之间存在差距。往往我们提出要学生分析、回答的问题都是现实中十分具体的问题。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是非曲直众说纷纭,争论激烈,有些还是社会热点问题。而我们现在的学生们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教室里忙于听课,作业或背记其它课程的知识要点。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社会问题,更谈不上去思考这些问题了。运用概念、理论、观点来分析、回答实际问题都有一个了解、思考的过程,有时这一过程还很长。而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时是缺少这一过程的,或者说他们的时间和条件不允许他们有这一过程。缺失了这一过程,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就不奇怪了。
2.2 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答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县各初级中学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是涉及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大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也是自古以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必须面对的职责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作为“师者”,才能算得上不辱使命。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毅力和勇气。
2.2.1 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培养逻辑思维方法,或叫抽象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仅要涉及到跨学科、跨知识领域,而且还要有对学生循序善诱的耐心。因为思维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逐渐和漫长的。但又不能强迫、代替,必须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思维慢慢的培养。教师要做的就只有不断的及时引导。
2.2.2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报,多关注社会新闻。这是我们学生了解社会,增加知识面的主渠道,必须用好。当然鼓励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读书会,演讲会、座谈会、辨论会等等。
2.2.3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维,不要人云亦云。可以将一个问题让学生先思维,作出答案或进行相互辨论,气氛热闹点好,使他们思维活跃起来、敏捷起来。只要他们能独立思维,哪怕千差万别,千奇百怪,都是好事情,教师再进行分析引导。
1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1.1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及难以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产生的原因分析:
1.1.1 现实环境下,初中生重视语、数、外等科目,而对思想品德课他们的心理上是完全放松的,完全不重视,这导致了消极的上课态度,不能产生兴趣。
1.1.2 思想品德课相对枯燥,说教成分多,自然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1.1.3 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根源,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在教和学的关系上,是倒置的。什么意思呢?从哲学的观点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外因只是促使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催化剂,也就是说,学生要获得知识,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学应该是主要的,教是次要的,而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教成了主要的,或者叫做是主导性的,而学的一面被忽视了。
1.2 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1.2.1 联系生活经验引发兴趣。让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课堂回归生活世界,打破书本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如在教学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由学生自己举出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对待挫折,勇于战胜挫折,使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1.2.2 运用案例激发兴趣。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结合案例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讨论,并花费一定时间来甄别案例中的问题所在,然后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一个最佳方案。让学生的兴趣在案例的讨论、分析吸引,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互动,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学情,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好习惯,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而思想品德教师,还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生活阅历,把思品课堂孕育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的知识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成为社会大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为人的最难忘场所,从而最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2 关于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答问题的问题
2.1 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中的概念、理论、观点的抽象性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之间存在差距。一切概念、理论、观点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表象现象通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方法而形成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内容也不例外。但我们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的大脑还处于发育阶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是很有限的,加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个能力更是参差不齐。
2.1.2 我们作业、考试中提出的需要学生分析、回答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与我们现在的学生了解这些实际问题的局限性之间存在差距。往往我们提出要学生分析、回答的问题都是现实中十分具体的问题。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是非曲直众说纷纭,争论激烈,有些还是社会热点问题。而我们现在的学生们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教室里忙于听课,作业或背记其它课程的知识要点。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社会问题,更谈不上去思考这些问题了。运用概念、理论、观点来分析、回答实际问题都有一个了解、思考的过程,有时这一过程还很长。而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时是缺少这一过程的,或者说他们的时间和条件不允许他们有这一过程。缺失了这一过程,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就不奇怪了。
2.2 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去分析、解答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县各初级中学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是涉及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大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也是自古以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必须面对的职责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作为“师者”,才能算得上不辱使命。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毅力和勇气。
2.2.1 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培养逻辑思维方法,或叫抽象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仅要涉及到跨学科、跨知识领域,而且还要有对学生循序善诱的耐心。因为思维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逐渐和漫长的。但又不能强迫、代替,必须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思维慢慢的培养。教师要做的就只有不断的及时引导。
2.2.2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报,多关注社会新闻。这是我们学生了解社会,增加知识面的主渠道,必须用好。当然鼓励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读书会,演讲会、座谈会、辨论会等等。
2.2.3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维,不要人云亦云。可以将一个问题让学生先思维,作出答案或进行相互辨论,气氛热闹点好,使他们思维活跃起来、敏捷起来。只要他们能独立思维,哪怕千差万别,千奇百怪,都是好事情,教师再进行分析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