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酒”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基本的温饱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寻求饮食上的更高享受。于是,酒诞生了。
  我国酿酒的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就有“酒”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由“水”和“酉”组成,“水”表示酒是液体,“酉”表示盛酒的容器,同时也表示“酒”的读音与之接近;另一种甲骨文字形中间也是“酉”,两侧的线条表示溢出的酒液。金文的“酒”干脆就用“酉”的字形,也就是说,曾经有一段时期,“酉”和“酒”是通用的。后来,“酉”主要被借去表示干支,“酒”复归为“水”加“酉”的写法,并一直沿用下来。
  “酒”从一开始就表示喝的“酒”,确切地说,是用粮食或水果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比如白酒、葡萄酒等。自从酒出现后,它就成为诗文中的“常客”。比如,《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又如《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说文解字》记载:“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既阐述了酒对人的影响,也谈及酒的发明。大禹品尝了仪狄造的美酒,却因此而疏远他。大禹是明智的,这从此后的历史中得到了证明。然而,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是,酒本身并无善恶可言,善与恶取决于饮酒之人。因此,古往今来,一谈到酒,既有溢美之词,也不乏告诫之语。《礼记·射义》“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汉书·食货志》“酒,百药之长”,又“酒者,天之美禄”,讲的都是酒的好处。而《论语·子罕》“不为酒困”,以及《尚书·酒诰》“罔敢湎于酒”等,则劝勉世人不要耽于饮酒。
  然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古代文人多爱饮酒。世间对于文人之嗜酒,也似乎特别宽容,甚至给那些以饮酒为乐的人冠以“酒仙”的美称,唐代以李白为首的“饮中八仙(又称酒中八仙、醉八仙)”就是最好的例证,李白“斗酒诗百篇”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当我们感慨于诗人的“海量”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古人之所以能动辄豪饮,是因为古代的酒一般是将黍、秫等煮烂后加入酒曲酿成的,成酒时间较短,且不经蒸馏,酒精度数较低,跟现在人们常喝的烈性酒不可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古代的酒仍可按浓淡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酤(gū)、醴、醪、酎(zhàu)、醇等。“酤”是一夜釀成的酒,花费的时间短,口味自然清淡。《诗经·小雅·伐木》:“有酒渭(xǔ,经过过滤的酒)我,无酒酤我。”大意是说,王如果有酒,就给我喝清酒,如果没有酒,那么给我喝刚刚酿了一宿的酒也可以啊。“醴”与“酤”相似,也是一夜酿成的,是一种甜酒。《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不耆(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穆生不善饮酒,却可以喝醴,可见醴的酒味之淡。“醪”是汁液和渣滓混合的酒,相对而言较为醇厚。《汉书·李广传》:“大将军使长史持精(bèi,干粮)醪遗(wèi,给)广。”“酎”是经多次酿制加工而成的酒。《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天子在祭祀的重要场合喝多次加工酿成的酒,是一种正尊卑的礼仪。“醇”是不掺水的酒,味道醇正浓厚,酒精度数更高。宋代方岳《别蒙侄》:“老夫本无似,嗜书如嗜醇。”
  当“酒”表示动作行为时,即为“饮酒”之义。《孟子·离娄上》:“今恶(wù)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所谓“恶醉强酒”,意思是怕喝醉,却又勉强饮酒,比喻明知故犯。《韩非子·说林上》则日:“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古人留下的饮酒之道和劝诫之语,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其他文献
司马迁予以突出记载的“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成为丝绸之路史富有纪念意义的符号标志。其实,在前张骞时代,中原文化与中亚、西亚地方文化之间,已经通过草原、绿洲、沙漠、戈壁实现了长久的联系。但是,汉武帝时代由张骞出使西域开创的汉王朝与西北方向诸多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之间正式与密集的外交往来、经济沟通和文化融汇,使世界交往史的意义得以明朗显现。  《史记》对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通行的过程和意义有
期刊
《贞观政要》影响后世,远播海外  记者:任何历史研究都要建立在对史料的掌握与研读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谈贞观之治时,离不开《贞观政要》这本书,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韩昇: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对这一时期的政治遗产,进行系统总结的就是《贞观政要》这部史书,它的作者是吴兢。  吴兢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代,特别是从武则天时代起,他进入朝廷的史馆担任史官,接触到大量的官方档案,目睹了唐朝政
期刊
自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为“循吏”立传的先河,“二十四史”中有十九史为清正干练的古代官员立传,这些人被称为“循吏”或“良吏”。《清史稿》中也有《循吏传》。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的开头便写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他认为,官吏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按法律和规矩施政就能把自己管辖的区域治理好,没有必要实行严刑峻法和苛
期刊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名臣,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在进奏皇帝的诸多“书”“策”“札子”中,常怀忧国忧民之情:“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节财用,薄赋敛,以结斯民之心”,“民富而后邦可宁”……杨万里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屣,在做京官时,他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随时准备弃官还乡:“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权相韩侂胄执政后,极力网罗四
期刊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政治上相对安定,文化交流频繁。至开元年间,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达到了空前高度,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恢宏、奔放的气象。知识分子们心中普遍蕴含着事业上的自信、为国建功的荣誉、拓边开疆的渴望、生活的热情浪漫、强悍豪迈的风度,这就是产生“盛唐气象”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从高门子弟到寒士新贵,从上层文人到市井书生,他们豪饮放歌,追求仕进……似乎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纵横的天地,这个时代就是他们
期刊
盛唐文化的恢宏气象映射在书法领域内,不光造就了深沉庄重的楷书风格,同时也激发了淋漓飞动、富于浪漫精神的草书艺术。草书是中国书法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书法从表达语言的工具走向艺术高峰的标志。  草书的特征是意多于法,体势尚险,尤重笔力筋节,从中可以概括出文化审美的新思想。因此,中国书法家没有篆圣、隶圣、楷圣之称,而有草圣之称,其原因就在于草书千姿百态、笔走龙蛇、气势横贯,显现出人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期刊
一、四绝碑  元初,葛逻禄人廼贤进入中原,后随兄来到浙江,定居鄞县,曾任东湖书院山长、翰林国史院编修等职。至正五年(1345),延贤从浙江渡淮河,在黄河流域及北方各地访古,注重对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等遗迹的考察。他搜寻古碑名刻,撰成《河朔访古记》十六卷,突破宋代金石学单纯考订文字的传统,还被认为是明代旅游专著兴起的一个源头。  虽然《河朔访古记》早已佚失,今天仍能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一百三十
期刊
在寒冷的日子里,泡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可以冲淡这冷冷的寒气。对一些人来说,冬天的好处还在于,它能让人远离纷纷扰扰的生活,一个人躲在冬天的深处,写一些闲散的文字。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寒夜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冬日的小雪有一种落寞的安静,一种清洁的低调,人生需要这样一种低调。  戒石即戒石铭。宋朝梅尧臣诗曰:“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考诸典籍,可证实
期刊
一、立冬,冬天的敲门声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立冬一到,天地间变了颜色,草枯叶落,水瘦山寒,一派肃杀之景。  立冬了,放眼望去,原野铺上一层霜,像下了_一场小雪,踏着经霜的枯草,脚下便发出了“咯吱咯吱——”的轻微声响,一棵棵狗尾巴草在寒风中摇摆,天地间是一派空旷寂寥。一只瘦瘦的鸟儿在落了叶的枝条上鸣叫几声,转而飞向了远处。  “昨夜清霜冷絮稠,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
期刊
中国古代王朝末期,往往政治腐败,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导致民不聊生,起义不断爆发。也在此时,一些有思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看到国家走向衰亡,他们著书立说,指出朝廷的弊病,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受到重用,为挽救时局贡献力量。东汉后期崔寔的《政论》就是这样一本针砭时弊的书。令人敬仰的崔寔  崔定,字子真,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后期著名政论家、农学家。他出身于世家大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