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张醉素:唐代草书的杰出代表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pr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唐文化的恢宏气象映射在书法领域内,不光造就了深沉庄重的楷书风格,同时也激发了淋漓飞动、富于浪漫精神的草书艺术。草书是中国书法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书法从表达语言的工具走向艺术高峰的标志。
  草书的特征是意多于法,体势尚险,尤重笔力筋节,从中可以概括出文化审美的新思想。因此,中国书法家没有篆圣、隶圣、楷圣之称,而有草圣之称,其原因就在于草书千姿百态、笔走龙蛇、气势横贯,显现出人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流注出人的抒情性和思想性。
  同楷书的发展一样,盛唐草书也是从魏晋草书的风流儒雅和飘逸敦厚中脱胎出来,转而追求强烈的力量和更加自由的抒发。以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人的作品为标志的盛唐草书成就,不论是从其本身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来看,还是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都丝毫不逊色于唐代楷书的造诣。特别是张旭、怀素的草书,力量充沛,感情奔放,纵横飞舞,迅疾而下。在这里,用笔的法则、点画的规范都退到次要的地位,突出强调的是纯粹线条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所造成的音乐般的效果。这种创作已经基本放弃了书写的实用功能,而近乎纯抽象的造型活动了,作者努力将自己从自然和生活中得到的感受,通过线条的运动变化倾泻出来。由笔墨的扭曲变异写出人的命运,因而这些作品成为书家人格和精神的表露和外化。这种充满动荡跳跃,同时又是十分自信和浪漫的律动,与李白式的自由潇洒的盛唐诗歌一起,构成了唐代社会的主要审美特征和总体气象。
  如果说经过汉魏章草而发展的晋宋今草还似春风杨柳,婀娜多姿,勾锁连环,那么盛唐出现的狂草则像沙场征战,万马奔腾,风起云涌,波涛翻滚。同样,如果说狂草的奠基者是张旭,那么狂草的成熟者则是怀素。在盛唐与中唐的交替接续时期,张旭与怀素一前一后活跃在当时的书坛。
  张旭,吴郡人,官至金吾长史。怀素,长沙人,出家为僧。本来职业、身份毫不相干的两人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新唐书·文艺传》)。
  释怀素,性疏放,不拘细行。嗜酒,凡一日九醉,时人因目其书为“醉僧书”。每酒酣興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尝自叙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书林记事》)
  从这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两位书法家都是具有“海量”的酒徒。张旭嗜酒必至一醉方休,而怀素则是一日九醉。他们每每在酩酊大醉后进行书法创作,也常常出现戏剧性的效果,如张旭要“呼叫狂走”“以头濡墨”;怀素则是“酒酣兴发”,到处书写,与一般书家沉思默想的创作场面迥然相异。而且两位书家都认为醉后所书是自己平生得意之作,不仅张旭酒醒以后自视以为神异,怀素也是“醒后却书书不得”。或许在腾云驾雾般的醉昏之际,书家的创作冲动和情绪的抒泄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许是借酒能使自己找到自然仙境,轻视富贵功名;或许释、道两家的思想混合濡染,使他们不愿俯仰权贵而更愿目空一切,痛饮狂歌!这正是盛唐充满着热情、想象和自由的社会氛围,也是佛道思想渗透在书法艺术中的传神之笔。
  痛饮狂歌固然足以证明张旭、怀素的豪迈风度,都攻草书也显示出两位书家的才华横溢。但据此还不能表现出他们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书法创造具有自然之美的升华、审美之情的结晶。
  张旭自言“始见公主檐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新唐书·文艺传》)。
  怀素“尝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书断》)。这一记述说明经过书法家凝神专注的观察,创造性的能动联想可以转化为笔飞墨舞的艺术,客观物象的形势可以转化为结体章法的风貌。张旭和怀素都不只是汲汲于学习古人之法,而是更注意从人物形象和客观自然中探求领悟的契机。这种书法艺术上的灵感和启示,绝不是停留在自然万物的表面观察上,而是努力挖掘其内在的精髓。
  一般人看到公主担夫争道,看到夏云波诡变幻,可能也就是浮光掠影,过目即忘,而他们却能体察出自然现象中表现的“意”,并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追求。公孙大娘的西河剑舞使人立即触想这姿态像豪荡的点画,快速的旋转也可以使人激发笔锋的驰骋飞扬,剑器舞姿的音容可以对草书的结构有启发;担夫争道的动态可以悟出笔画节奏的相拒相让……因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自然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除了创作方法上无拘无束外,张旭和怀素又都具有勤学苦练的深厚根基,唐张固《幽闲鼓吹》称:张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任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责曰:“敢以闲事屡扰公门。”老父曰:“某实非论事,但睹少公笔迹奇妙,贵为箧笥之珍耳。”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答曰:“先父爱书,兼有著述。”长史取视之曰“信天下工书者也”。自是备得笔法之妙,冠于一时。张旭笔迹神妙,博观之广,居然还会如此留心老叟所藏的作品,从中获得笔法要妙,可见其用心之勤。怪不得朱长文《续书断》称赞:“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像张旭的《郎官石柱记》完全是极工的正楷,简远平实,法度严密,颜真卿称其“楷法精详,特为真正”,后世书家也认为其“隐约深严,筋脉结密”,“进退履绳,旋曲中规”,甚至说连欧阳询、虞世南等楷法大师也当退避三舍,可见其造诣之深。后人评论唐代书法,对诸家皆有异论,唯张旭没有被贬责,唐文宗还称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并号为“三绝”。
  怀素比张旭用功更甚。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三记他“用功甚勤,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壕。……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书法根底,使得他的作品笔势奇状,连绵回绕,当他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去京城长安请人指教时,许多文人学士都大为称许,归来即写了著名的草书杰作《自叙帖》,其中记载的那些诗句,如“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草书飞动的气势和遒劲的笔力。李白在《草书歌行》中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对他非常推崇。   如果没有对自己从事事业的热爱,没有那种刻苦奋发的精神,张旭和怀素就不会成就其一代英名。如果仅仅看到他们的颠和狂,艳羡于他们那种浪漫风度,却不去注意他们的探索和劳动,是难以了解其真正价值的。如果只陶醉于狂草的“兴到之作”“神来之笔”,故意把许多字变得面目全非,潦草勾连,而忽视楷书、行书的深厚功底,不仅结体难工,用笔也难臻善。
  在古代书法实践观中,这种对基本技巧的熟练掌握与自由运用称为“功力”,它既包含着点画的书写、结构的安排、布局的经营,又包含着接受、融合传统书法的厚度、广度和深度,这两个层次体现了人的某种模仿和再创造的力量,所以功力深浅具有评价人的努力和认识书法本质的意义。
  功夫实际上已不单单是技法的问题,它本身就渗透着书法实践者的学识修养,表达着实践者对人、对自身、对自然的某种情感和理性认识。这样,功力便具备了体现人的审美本质的更高层意义。特别是随着积累的日益丰厚,强大的功力意识便走向异化,导致人的精神情感从功力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相互辉映和交叉影响的两条线索,即自我精神的“天然”与功力的“忘我”交融,其实质便是通过“忘我”而抛弃束缚。这一观念的根源在于老庄“顺其自然”的思想。老庄哲学中的最高范畴“道”,就是万物排除一切“外役”因素而体现其自身之“自然”,对人而言,这自然就是我之本性。书法之“道”就是表现“物我一体”的自然之“道”。因而,古代书法实践观要求人与自然的叠合同构,心手两忘、和谐化境便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宗旨。
  奔放不羁的热情,灵活的创作方法,执着偏爱于草书,以及嗜酒的痛快淋漓,共同构成了张旭、怀素两位书家浪漫欹侧的内容——書法形象和历史形象。人们常常喜欢把他们称为“颠张醉素”,和他们同时代的颜真卿也认为:“昔张长史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仆实谓之狂僧。和以狂继颠,孰为不可耶?”(《续书断·妙品》)所谓“颠”“狂”自然是指张旭、怀素在书法中所表现出的艺术个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狂草与传统的章草、今草大不相同,这种变革更为豪放流畅。
  在唐代的书法革新中,张旭实得风气之先,继而颜真卿便在楷书行书的创作中把革新推向高潮,成为革新派的主帅。怀素则在草书领域继承发展了张旭新开辟的领域。以颜真卿为中心,前张后素,通过笔法传授和揄扬奖掖,三者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先后在书法革新中起着骨干的作用。其情况正如诗之有李杜,文之有韩柳,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体现了时代的风貌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要求。如果说张旭的草书一出,使书法艺术摆脱单纯书契的作用,一跃而为纯表现情性的艺术品类,与绘画并列于艺术之林,那么,怀素在张旭的基础上更增加了浪漫主义,把草书艺术推向热情奔放、狂逸宏博的境界,成为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书法艺术的典型。
  张旭与怀素作为草书革新的领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首先,他们从书体方面打破了唐代楷法君临一切的一统局面。从草书角度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不仅为丰富唐代书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体现了盛唐社会的时代风貌,从而在文化思想上有着独特的、积极的意义。两人对草书的偏爱与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既可能是宗教的精神产品,也可能是艺术的精神产品,他们的审美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次,他们创新的狂草,在结字和章法上都耳目一新,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那种跌宕欹斜、变化莫测的结构形态,转折翻侧、方圆兼备的用笔,粗细干湿互为交替的线条效果,乃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气势和神韵,其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丰富程度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而且他们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均以扎实严谨的技法为基础,从而使遒劲凝练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法度具备、一气呵成。
  再次,狂草的创举影响了后世大批书家,其书学宗旨还对后代书风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充分说明了颜真卿能成为彪炳日月、万代推扬的大师,是与他们的指点分不开的。他们在狂草中所追求的意趣和感情,他们落拓不羁的个性与书法风貌,对于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可以说是黄庭坚、祝允明等汲取艺术营养的先导。
  至于古人对张旭、怀素的评价也很多。苏轼称赞张旭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书唐氏六家书后》)。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称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米芾也说“怀素书字法清远,字字飞动”。
其他文献
一邑之医举十人,一人实能,而九人名不能。能者常任医,不能者常任人。任医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必砭①;某病也,是必药。”曰:“砭楚而药苦②,奈何?”曰:“病必砭药而已,如为置楚苦,则死未可讳也。”任人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宜砭;某病也,是宜药。”曰:“砭甚楚,如可药,易之。”曰:“是亦药可也,恶在其必砭③”曰:“药甚苦,且奈何?”曰:“是亦有甘者尔,恶在其必苦?”以故而不能者常为用,能者常不用。
期刊
路温舒之言缓刑,不如郑昌之言定律也。宣帝下宽大之诏,而言刑者益淆,上有以召之也。律令繁,而狱吏得所缘饰以文其滥,虽天子日清问之,而民固受罔以死。律之设也多门,于彼于此而皆可坐,意为重轻,贿为出入,坚执其一说而固不可夺。于是吏与有司争法,有司与廷尉争法,廷尉与天子争法,辨莫能折,威莫能制也。巧而强者持之,天子虽明,廷尉虽慎,卒无以胜一狱吏之奸,而脱无辜于阱。即令遣使岁省而钦恤之,抑惟大凶巨猾因缘请属
期刊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唐]鲍君徽《东亭茶宴》  前一段时间,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先生家去串门,闲谈中聊起了旧时的文人雅集。珩翁大作《故人故事》中,收录有《文人雅集的最后一瞥》—文,我很早就认真拜读过。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听老先生再聊上一番,我对于旧时的文人
期刊
《史记》中多次出现有关“蜂”的文字。形容秦始皇相貌,有“蜂准”之说。说商臣,则言“蠭目”,“蠭”就是“蜂”。对规模宏大、形势混乱的群体性社会运动现象的形容,如现今语言中所谓“蜂聚”“蜂拥”等,《史记》中使用了“蠭起”“蠭出”“蠭午”的说法。可知当时人对于“蜂”的形貌和习性有细致的观察。而具备与“蜂”有关的知识,应当不会不关心“蜜”的取得,不会不尝试“蜜”的滋味,不会不体验“蜜”的食用。  秦汉社会
期刊
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①,为其人燕纾往来之地②,所以合众纪时③,消烦娱忧,岂天固设之哉?  永嘉多大山④,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⑤,高不孤耸,下亦凝止⑥,阴阳附从,向背以情⑦。水至城西南阔千尺,自峙岩私盐港,绿野新桥,陂荡纵横,舟艇各出茭莲中,棹歌相应和,已而皆会于思远楼下。土人以山水所到,斯吉祥也,益深其崦,百金一藏,赇匠施僧,阡垄交植⑧。岁将寒食⑨,丈夫洁巾袜,女子新簪珥,扫
期刊
司马迁予以突出记载的“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成为丝绸之路史富有纪念意义的符号标志。其实,在前张骞时代,中原文化与中亚、西亚地方文化之间,已经通过草原、绿洲、沙漠、戈壁实现了长久的联系。但是,汉武帝时代由张骞出使西域开创的汉王朝与西北方向诸多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之间正式与密集的外交往来、经济沟通和文化融汇,使世界交往史的意义得以明朗显现。  《史记》对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通行的过程和意义有
期刊
《贞观政要》影响后世,远播海外  记者:任何历史研究都要建立在对史料的掌握与研读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谈贞观之治时,离不开《贞观政要》这本书,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韩昇: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对这一时期的政治遗产,进行系统总结的就是《贞观政要》这部史书,它的作者是吴兢。  吴兢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代,特别是从武则天时代起,他进入朝廷的史馆担任史官,接触到大量的官方档案,目睹了唐朝政
期刊
自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为“循吏”立传的先河,“二十四史”中有十九史为清正干练的古代官员立传,这些人被称为“循吏”或“良吏”。《清史稿》中也有《循吏传》。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的开头便写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他认为,官吏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按法律和规矩施政就能把自己管辖的区域治理好,没有必要实行严刑峻法和苛
期刊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名臣,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在进奏皇帝的诸多“书”“策”“札子”中,常怀忧国忧民之情:“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节财用,薄赋敛,以结斯民之心”,“民富而后邦可宁”……杨万里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屣,在做京官时,他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随时准备弃官还乡:“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权相韩侂胄执政后,极力网罗四
期刊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政治上相对安定,文化交流频繁。至开元年间,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达到了空前高度,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恢宏、奔放的气象。知识分子们心中普遍蕴含着事业上的自信、为国建功的荣誉、拓边开疆的渴望、生活的热情浪漫、强悍豪迈的风度,这就是产生“盛唐气象”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从高门子弟到寒士新贵,从上层文人到市井书生,他们豪饮放歌,追求仕进……似乎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纵横的天地,这个时代就是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