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赋诗教子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angt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名臣,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在进奏皇帝的诸多“书”“策”“札子”中,常怀忧国忧民之情:“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节财用,薄赋敛,以结斯民之心”,“民富而后邦可宁”……杨万里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屣,在做京官时,他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随时准备弃官还乡:“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权相韩侂胄执政后,极力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作为自己的羽翼。在筑建南园时,他企图拉拢杨万里为其写一篇《南园记》,并许以高官厚禄,杨万里断然拒绝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时,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期满账面结余俸钱甚多,他全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后来杨万里告老还乡南溪之上,仅有自家老屋一间,聊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矶赞叹道:“名高身又贵,自住小村深。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不仅为政清廉,体国恤民,政声人品为后世之楷模,其诗词文章也成就斐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三人,因创作了一大批思想、艺术各具特色的作品而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中杨万里一生写诗两万余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许多诗词都抒发家国情怀,反映民间疾苦,提倡兴利除弊,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其佳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正人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千古流传。明代大儒解缙曾称赞他:“文章足以盖一时,清节足以励万世。”
  杨万里为官做人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励,不仅自己一身清廉,两袖清风,而且把端正家风作为“齐家”的重要一环。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他常常以诗歌的形式,或崇德尚朴,或陈利述害,或借事寓意,或以物比人,向子孙传播修身治家、清廉为政的道理,培育了一种优良的诗教家风,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后人起到了示范作用。
  光宗绍熙元年(1190),杨万里的大儿子杨长孺赴永州零陵任县簿,杨万里寫了_一首杂言诗告诫他要做好官、做好人,切不可贪劣巧宦:“好官易得忙不得,好人难做须著力。汝要作好官,令公书考不可钻。借令巧钻得,遗臭千载心为寒。汝要作好人,东家也是横目民。选官无选处,却与天地长青春……”
  杨万里的二儿子杨次公赴江西安仁(今江西余干)做税务官时,杨万里特意写了一首《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诗:“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垄断欲何为。”他在诗中谆谆教导儿子:为官要廉洁奉公,不要四处钻营,争名夺利;要像慈母对待子女那样,好好对待老百姓,不要对百姓巧取豪夺,敲诈勒索。后来杨次公被提升为知县,杨万里又写诗勉励他:“弟兄努力思报国,放我沧浪作钓翁。”
  杨万里的四儿子杨幼舆任澧浦慈利税务官时,杨万里也写诗教导儿子要谨慎从事,戒骄戒躁:“莫羡榜头年十八,旧春过了有新春。”
  杨万里赋诗教子,“厉之以志,劝之以正,示之以俭,贻之以言”,这种良好的诗教家风,犹如生命里的春风,把阳光和温暖带进儿孙们的精神世界,日积月累,凝聚精华,渐渐地孕育出人生的美丽和精彩。据《鹤林玉露》记载,杨长孺任湖州太守兼庾州节度使时,廉洁奉公,抨击权贵,打击豪绅,敢于为百姓撑腰,被宋宁宗赞为“不要钱是好官”。杨长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一职时,每天粗茶淡饭,却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七百万俸金“代百姓交税”,深受百姓爱戴。杨长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皇亲强宗拒租抗税,欺压百姓,杨长孺亲率衙差上门捉拿。强宗倚仗皇亲身份,态度骄横,杨长孺则刚正不阿,写下判词:“尔为天子亲,我为天子臣;尔犯天子法,我行天子刑。”最终强宗屈服认罪。宋宁宗曾问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真秀德:“当今廉吏是谁?”真秀德认真思考后,答道:“杨长孺,当今廉吏也。”
  杨次公、杨幼舆也都遵照父亲的教诲,在各自的监税职位上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好事。
  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这笔精神财富之中,家风是极为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家风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态度。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杨万里赋诗教子,德为教本,清廉传家,门风不坠,为家风文化增添了颇为精彩的一笔。“修身岂止一身休,要为儿孙后代留。”现实生活中,一个幸福的家庭,必然有良好的家风作为支撑。而良好的家风,只有经过长期的家庭道德教育实践,才能逐步树立起来。品读杨万里的诗教家风,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学以致用,成为良好家风的创建者和引领者。
其他文献
“小友”,是指年长者对所敬佩的年轻者的称呼。语出《新唐书·李泌传》:“(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这里就包含着张九龄对李泌敢于直言的一种敬佩之情。  “小友”,也有长者对年轻人的垂爱之情。《陶庵梦记》载:张岱6岁时,随祖父拜访
期刊
[唐]柳宗元  市之鬻鞭者②,人问之,其贾直五十③,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④,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⑤。视其首⑥,则拳蹙而不遂⑦;视其握⑧,则蹇仄而不植⑨。其行水者⑩,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⑾,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翱然⑿,若挥虚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⒀”余乃召僮爚汤以
期刊
一邑之医举十人,一人实能,而九人名不能。能者常任医,不能者常任人。任医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必砭①;某病也,是必药。”曰:“砭楚而药苦②,奈何?”曰:“病必砭药而已,如为置楚苦,则死未可讳也。”任人者如何?曰:“某病也,是宜砭;某病也,是宜药。”曰:“砭甚楚,如可药,易之。”曰:“是亦药可也,恶在其必砭③”曰:“药甚苦,且奈何?”曰:“是亦有甘者尔,恶在其必苦?”以故而不能者常为用,能者常不用。
期刊
路温舒之言缓刑,不如郑昌之言定律也。宣帝下宽大之诏,而言刑者益淆,上有以召之也。律令繁,而狱吏得所缘饰以文其滥,虽天子日清问之,而民固受罔以死。律之设也多门,于彼于此而皆可坐,意为重轻,贿为出入,坚执其一说而固不可夺。于是吏与有司争法,有司与廷尉争法,廷尉与天子争法,辨莫能折,威莫能制也。巧而强者持之,天子虽明,廷尉虽慎,卒无以胜一狱吏之奸,而脱无辜于阱。即令遣使岁省而钦恤之,抑惟大凶巨猾因缘请属
期刊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唐]鲍君徽《东亭茶宴》  前一段时间,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先生家去串门,闲谈中聊起了旧时的文人雅集。珩翁大作《故人故事》中,收录有《文人雅集的最后一瞥》—文,我很早就认真拜读过。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听老先生再聊上一番,我对于旧时的文人
期刊
《史记》中多次出现有关“蜂”的文字。形容秦始皇相貌,有“蜂准”之说。说商臣,则言“蠭目”,“蠭”就是“蜂”。对规模宏大、形势混乱的群体性社会运动现象的形容,如现今语言中所谓“蜂聚”“蜂拥”等,《史记》中使用了“蠭起”“蠭出”“蠭午”的说法。可知当时人对于“蜂”的形貌和习性有细致的观察。而具备与“蜂”有关的知识,应当不会不关心“蜜”的取得,不会不尝试“蜜”的滋味,不会不体验“蜜”的食用。  秦汉社会
期刊
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①,为其人燕纾往来之地②,所以合众纪时③,消烦娱忧,岂天固设之哉?  永嘉多大山④,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⑤,高不孤耸,下亦凝止⑥,阴阳附从,向背以情⑦。水至城西南阔千尺,自峙岩私盐港,绿野新桥,陂荡纵横,舟艇各出茭莲中,棹歌相应和,已而皆会于思远楼下。土人以山水所到,斯吉祥也,益深其崦,百金一藏,赇匠施僧,阡垄交植⑧。岁将寒食⑨,丈夫洁巾袜,女子新簪珥,扫
期刊
司马迁予以突出记载的“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成为丝绸之路史富有纪念意义的符号标志。其实,在前张骞时代,中原文化与中亚、西亚地方文化之间,已经通过草原、绿洲、沙漠、戈壁实现了长久的联系。但是,汉武帝时代由张骞出使西域开创的汉王朝与西北方向诸多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之间正式与密集的外交往来、经济沟通和文化融汇,使世界交往史的意义得以明朗显现。  《史记》对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通行的过程和意义有
期刊
《贞观政要》影响后世,远播海外  记者:任何历史研究都要建立在对史料的掌握与研读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谈贞观之治时,离不开《贞观政要》这本书,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韩昇: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对这一时期的政治遗产,进行系统总结的就是《贞观政要》这部史书,它的作者是吴兢。  吴兢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代,特别是从武则天时代起,他进入朝廷的史馆担任史官,接触到大量的官方档案,目睹了唐朝政
期刊
自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为“循吏”立传的先河,“二十四史”中有十九史为清正干练的古代官员立传,这些人被称为“循吏”或“良吏”。《清史稿》中也有《循吏传》。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的开头便写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他认为,官吏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按法律和规矩施政就能把自己管辖的区域治理好,没有必要实行严刑峻法和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