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众多的NGO组织,但他们缺乏资金、人才,组织能力欠缺,凭着一腔热血求索有效的公益之路。在新的中国公益产业链格局下,袁丽希望通过创新专业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模式,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是EMBA,让我学会了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让我能跳出简单的直觉判断,学会建立一个框架式的思考方案。如今,我能通过学到的知识,得出更多逻辑的、有数理依据的决策。是EMBA的历练,让我明白了自己在工作中想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开展。”在对外经贸大学(下称外经贸)第十九期EMBA的开学典礼上,作为老学员的代表、第十七期EMBA班的副班长袁丽这样描述着自己的感悟。
如今,正在NGO(非政府组织)公益领域创业的袁丽,回想起当初选择走入外经贸的EMBA,她表示自己最为看重的就是这一知识园地的魅力。“最初的希望,就是能通过EMBA的学习,让自己从‘术’的运维走向‘道’的豁达。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外经贸,这为我的创业之路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事实上,袁丽选择在NGO领域创业的举动,曾让她身边的很多朋友大惑不解。“据我所知,袁丽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曾经做到了某集团副总的高度。选择投身NGO,为了什么?这里不能挣钱,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袁丽的一位朋友说。
在袁丽看来,全情投入NGO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绝不会少于哪些置身商业大潮的创业者。而以中国NGO的现状,她需要付出的努力很可能要远大于其他行业,但袁丽重视的是NGO更能实现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在EMBA学习中,导师也曾不止一次的和我们讲过企业及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价值,在我看来不应以对财富的追逐结果而定,我的人生价值就在NGO。”袁丽说。
求解中国公益瓶颈之路
在外经贸的EMBA学习时,曾有一位导师告诉袁丽,“远见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这是我在EMBA中,学到的重要一课。这句话让我想到自己一定要看得更高、更远,能洞察到未来趋势,预见‘商机’。”袁丽说,中国NGO的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未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创新全新的公益模式,就必须拥有“超越”的视角。“能有这样的感悟,和我多年来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7年,当袁丽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她选择在西安当地的一家IT科技公司工作。“那时,由于公司正处于初创期,我几乎什么都做,从销售、市场、行政、人力到财务,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全盘的角度看待企业、看待市场、看待每一个人。但我感觉能力虽然得到了锻炼,自己的兴趣却并不在这里。”作为工科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袁丽,自认更喜欢的是社会学理论,更希望在社会公益中实现自我。
2007年,袁丽负责成立企业的公益事业部,探索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公益就是我应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经过几次的公益活动运作,袁丽看到了一个中国做公益存在的通病。“企业做公益,虽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带来了‘安抚’,但每当做完一个活动,领导、员工拂袖而去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个人的满足、企业品牌内涵的提升,可留下的这些受助者,未来又该何去何从。中国太多的企业在做公益的时候,多缺乏一种延续性的心态,这样的公益效果不一定好,资源也会有较大的浪费。”
虽然找到了问题,但袁丽一时无法得到清晰的解决方案。2年之后,她感觉西安的公益环境缺乏发展潜力,她也无法从这里得到解决中国公益瓶颈的思路,遂来到北京寻找更大的公益空间。
“2009年,我来到北京之后,选择从公益行业的一线做起,担任香港一家企业公益基金会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项目的主管,这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NGO行业各类角色打交道。同期,我选择了外经贸EMBA作为丰富自己知识的园地。”袁丽希望通过更加系统的学习,让自己在新的工作实践中,找到解决中国公益瓶颈的思路。
“一年多一线工作中,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在拥有做社会公益的主动心态时,其能量是巨大的。”经过了规范化、企业化运作的公益运作,袁丽感觉自己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但这只是一家企业,如何能让更多的社会公益力量良性的运作起来,我还在寻找着答案。”
2011年,一个特殊的事件,让袁丽的公益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由于袁丽一直是一家NGO组织——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在一次项目的研讨会中,她了解到惠泽人从美国学到了一个成熟公益产业化的模式:发挥专业志愿者的能量,有效帮助更多的NGO提升组织能力,从而使NGO更有效创造社会价值和提供公共服务。
“这一模式,可以领导企业内的有专业管理能力或专业技术的志愿者,给NGO提供咨询和管理服务,让NGO拥有企业化运作思路,从而带动整个公益市场的发展。其服务内容涉及NGO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运营、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培训。”
袁丽说,中国企业内的志愿者众多,但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喜欢去做一些打扫卫生、刷墙缝补这样简单的服务,志愿者是愿意发挥自己所长去做公益服务的,公益方式、公益活动众多,但帮助专业志愿者给予NGO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服务是没有的,专业志愿服务这种模式将有机会改变现状,把更多NGO的创造社会价值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提升。
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始呈现,袁丽决定在公益领域自主“创业”,借鉴商业领域股权投资的方法,对北京惠泽人进行非利润分配方式的投资。
“北京惠泽人已在公益领域服务8年,服务过上千家NGO和几十万名志愿者,投资成为它的理事,要重新做好战略定位和组织变革,把从美国学回的专业志愿服务公益模式成功完成中国本土化开发,让它在中国取得成功,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贡献一点力量。”袁丽说。
现在的袁丽比以前更忙,但正是她的坚持,让她找到了目标。“按一位EMBA导师的话说,那就是‘诸事持之以恒方可为’。”
有钱没人 中国公益市场的尴尬
在外经贸EMBA的课堂中,导师曾给大家细致分享过“市场”的含义,这让袁丽对自己的工作领域有了新的认识。
“公益领域,我也称之为‘公益市场’。当然,很多人会狭义的认为市场就应该是趋利的,但公益领域的市场不一样。这里虽然也是可以交换劳动成果的地方,但它是志愿的,利他的,它的出发点是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贡献,这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市场。”袁丽说,她的工作就是向国内众多NGO提供能力建设服务。
“能力建设通过培训课程、咨询工作、沙龙、讲座等方式实现。”袁丽希望全面引入美国同行的成功经验,让中国NGO的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愿景虽好,但操作中她却遇到了不小的难度。
“中国公益市场其实缺的不是钱,而是人,尤其是NGO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愿意提供专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
事实上,惠泽人已有了8年运作公益的经历,其仅在线上的注册志愿者就超过百万。而惠泽人既要向这些群体宣传专业志愿服务的模式,同时还要向社会更广的范围,尤其是企业内的志愿者宣传专业志愿服务。
袁丽认为,找一两个人不难,难在如何成体系运作,实现可持续性。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参与公益被看做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工作。专职公益人员,其薪酬体系通常会比企业略低一点,但不会像中国这样有着将近3倍的差距,按劳取酬是‘公益人’应得的社会认可。”袁丽说,依据中国的文化氛围,做公益应是无私的奉献。因此,她如想让公益体系能够得到全面社会化的提升,就必须面对传统的意识挑战。
中国目前在册的NGO有49.2万家之多,如果加上草根(未注册)NGO,总量则超过百万。这么巨大的群体却没有合理的薪酬支持,必然是事倍功半。
“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草根NGO,他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公益效果又从何谈起。”在惠泽人,为了探索组织化规范化运作的模式,袁丽做为理事兼执行主任,其薪酬也未能超过月薪5000元,项目助理的薪酬只有2000元。“我们强调吸引人才,但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薪酬制度,试想什么样的人才会长期扎根这一领域。这是中国公益无法进一步大众化的核心瓶颈之一。”
然而,面对中国的现状,袁丽清楚改变不是朝夕可至的。但公益事业不能停滞,这时她把目光聚焦到了企业。
“目前,我已经和英特尔、微软、IBM等企业有过更多深入的沟通,这些外资企业本身就非常重视社会公益,他们当中不仅有支持资金的,也有支持专业志愿者资源的,即从中高级管理者中抽调人员参与我的项目。”
通过袁丽的不断努力,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CSR)虽能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袁丽,但其高级人才的时间安排,却不是CSR部门可以左右的。“他们帮我们联系了很多企业内部的专家,但由于我们的项目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专家的工作时间却无法完全实现对应。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相互协调,以保证公益咨询项目的顺利完成。”
这里,袁丽特别提到了IBM给予他们的支持。IBM为了支持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甚至给予员工5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以配合袁丽的项目。但有这样意识的企业在国内毕竟有限。
“鉴于这样的社会状况,我的工作重点不得不增加了一项,那就是帮助更多的企业建立完善的公益组织构架。”袁丽知道这将是个更加艰难的历程,要层层说服企业高层,帮助企业改变运作流程,以达到协调企业资源参与公益项目开发的目的。
“由于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和一些国内领导企业沟通能够达到支持,但这样的工作效率会很低,我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主动思考自己的公益思路,让支持公益的行动更有效率。”
众人拾柴火焰高
社会文化的不同、企业对公益产业化意识的薄弱,无疑制约了袁丽推广新公益模式的步伐。
对此,袁丽在外经贸的同学亦曾不断提醒她,“众人拾柴火焰高,你如果无法尽快的将你的模式让更多的公益组织理解、参与,那么你想在两年之内实现质的飞跃,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同学的提醒也是袁丽一直深思的关键,美国同行将惠泽人作为他们中国区唯一的合作伙伴,目的就是能让这一模式通过袁丽等人的努力推广给更多的NGO组织、更多的志愿者,而目前由于项目刚刚起步,NGO虽表现出对这种模式的高度认可,但实质能参与项目的专业志愿者还为数不多。
面对这样的压力,袁丽想到向外经贸的老师和同学们求援。“从我进入EMBA学习之日起,我就在和同学们、老师们不断的讨论着公益产业化模式的运作思路,大家不仅给我了很多好的建议,甚至主动表示愿意成为我的志愿者资源。”
由于外经贸EMBA体系网络了中国众多的高级管理人才,袁丽感觉来到这个“家”是自己最为明智的选择。“在我毕业前夕,我们班的班长曾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袁丽我们大家都非常支持你的事业,有什么需要,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甚至我们自己,大家都表示会绝对支持你。”
在外经贸,一位导师亦曾对袁丽说,“商业模式首先是客户价值定义,公益模式就是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定义,你作为一个NGO和志愿者中间的支持性组织,为NGO提供能力建设服务,这个方面你与NGO是共赢的,但你用的是志愿者资源,你如何定义好志愿者的价值需求,与他们共赢,这才是你这个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
“是EMBA,让我学会了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让我能跳出简单的直觉判断,学会建立一个框架式的思考方案。如今,我能通过学到的知识,得出更多逻辑的、有数理依据的决策。是EMBA的历练,让我明白了自己在工作中想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开展。”在对外经贸大学(下称外经贸)第十九期EMBA的开学典礼上,作为老学员的代表、第十七期EMBA班的副班长袁丽这样描述着自己的感悟。
如今,正在NGO(非政府组织)公益领域创业的袁丽,回想起当初选择走入外经贸的EMBA,她表示自己最为看重的就是这一知识园地的魅力。“最初的希望,就是能通过EMBA的学习,让自己从‘术’的运维走向‘道’的豁达。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外经贸,这为我的创业之路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事实上,袁丽选择在NGO领域创业的举动,曾让她身边的很多朋友大惑不解。“据我所知,袁丽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曾经做到了某集团副总的高度。选择投身NGO,为了什么?这里不能挣钱,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袁丽的一位朋友说。
在袁丽看来,全情投入NGO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绝不会少于哪些置身商业大潮的创业者。而以中国NGO的现状,她需要付出的努力很可能要远大于其他行业,但袁丽重视的是NGO更能实现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在EMBA学习中,导师也曾不止一次的和我们讲过企业及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价值,在我看来不应以对财富的追逐结果而定,我的人生价值就在NGO。”袁丽说。
求解中国公益瓶颈之路
在外经贸的EMBA学习时,曾有一位导师告诉袁丽,“远见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这是我在EMBA中,学到的重要一课。这句话让我想到自己一定要看得更高、更远,能洞察到未来趋势,预见‘商机’。”袁丽说,中国NGO的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未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创新全新的公益模式,就必须拥有“超越”的视角。“能有这样的感悟,和我多年来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7年,当袁丽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她选择在西安当地的一家IT科技公司工作。“那时,由于公司正处于初创期,我几乎什么都做,从销售、市场、行政、人力到财务,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全盘的角度看待企业、看待市场、看待每一个人。但我感觉能力虽然得到了锻炼,自己的兴趣却并不在这里。”作为工科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袁丽,自认更喜欢的是社会学理论,更希望在社会公益中实现自我。
2007年,袁丽负责成立企业的公益事业部,探索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公益就是我应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经过几次的公益活动运作,袁丽看到了一个中国做公益存在的通病。“企业做公益,虽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带来了‘安抚’,但每当做完一个活动,领导、员工拂袖而去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个人的满足、企业品牌内涵的提升,可留下的这些受助者,未来又该何去何从。中国太多的企业在做公益的时候,多缺乏一种延续性的心态,这样的公益效果不一定好,资源也会有较大的浪费。”
虽然找到了问题,但袁丽一时无法得到清晰的解决方案。2年之后,她感觉西安的公益环境缺乏发展潜力,她也无法从这里得到解决中国公益瓶颈的思路,遂来到北京寻找更大的公益空间。
“2009年,我来到北京之后,选择从公益行业的一线做起,担任香港一家企业公益基金会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项目的主管,这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NGO行业各类角色打交道。同期,我选择了外经贸EMBA作为丰富自己知识的园地。”袁丽希望通过更加系统的学习,让自己在新的工作实践中,找到解决中国公益瓶颈的思路。
“一年多一线工作中,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在拥有做社会公益的主动心态时,其能量是巨大的。”经过了规范化、企业化运作的公益运作,袁丽感觉自己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但这只是一家企业,如何能让更多的社会公益力量良性的运作起来,我还在寻找着答案。”
2011年,一个特殊的事件,让袁丽的公益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由于袁丽一直是一家NGO组织——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在一次项目的研讨会中,她了解到惠泽人从美国学到了一个成熟公益产业化的模式:发挥专业志愿者的能量,有效帮助更多的NGO提升组织能力,从而使NGO更有效创造社会价值和提供公共服务。
“这一模式,可以领导企业内的有专业管理能力或专业技术的志愿者,给NGO提供咨询和管理服务,让NGO拥有企业化运作思路,从而带动整个公益市场的发展。其服务内容涉及NGO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运营、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培训。”
袁丽说,中国企业内的志愿者众多,但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喜欢去做一些打扫卫生、刷墙缝补这样简单的服务,志愿者是愿意发挥自己所长去做公益服务的,公益方式、公益活动众多,但帮助专业志愿者给予NGO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服务是没有的,专业志愿服务这种模式将有机会改变现状,把更多NGO的创造社会价值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提升。
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始呈现,袁丽决定在公益领域自主“创业”,借鉴商业领域股权投资的方法,对北京惠泽人进行非利润分配方式的投资。
“北京惠泽人已在公益领域服务8年,服务过上千家NGO和几十万名志愿者,投资成为它的理事,要重新做好战略定位和组织变革,把从美国学回的专业志愿服务公益模式成功完成中国本土化开发,让它在中国取得成功,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贡献一点力量。”袁丽说。
现在的袁丽比以前更忙,但正是她的坚持,让她找到了目标。“按一位EMBA导师的话说,那就是‘诸事持之以恒方可为’。”
有钱没人 中国公益市场的尴尬
在外经贸EMBA的课堂中,导师曾给大家细致分享过“市场”的含义,这让袁丽对自己的工作领域有了新的认识。
“公益领域,我也称之为‘公益市场’。当然,很多人会狭义的认为市场就应该是趋利的,但公益领域的市场不一样。这里虽然也是可以交换劳动成果的地方,但它是志愿的,利他的,它的出发点是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贡献,这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市场。”袁丽说,她的工作就是向国内众多NGO提供能力建设服务。
“能力建设通过培训课程、咨询工作、沙龙、讲座等方式实现。”袁丽希望全面引入美国同行的成功经验,让中国NGO的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愿景虽好,但操作中她却遇到了不小的难度。
“中国公益市场其实缺的不是钱,而是人,尤其是NGO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愿意提供专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
事实上,惠泽人已有了8年运作公益的经历,其仅在线上的注册志愿者就超过百万。而惠泽人既要向这些群体宣传专业志愿服务的模式,同时还要向社会更广的范围,尤其是企业内的志愿者宣传专业志愿服务。
袁丽认为,找一两个人不难,难在如何成体系运作,实现可持续性。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参与公益被看做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工作。专职公益人员,其薪酬体系通常会比企业略低一点,但不会像中国这样有着将近3倍的差距,按劳取酬是‘公益人’应得的社会认可。”袁丽说,依据中国的文化氛围,做公益应是无私的奉献。因此,她如想让公益体系能够得到全面社会化的提升,就必须面对传统的意识挑战。
中国目前在册的NGO有49.2万家之多,如果加上草根(未注册)NGO,总量则超过百万。这么巨大的群体却没有合理的薪酬支持,必然是事倍功半。
“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草根NGO,他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公益效果又从何谈起。”在惠泽人,为了探索组织化规范化运作的模式,袁丽做为理事兼执行主任,其薪酬也未能超过月薪5000元,项目助理的薪酬只有2000元。“我们强调吸引人才,但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薪酬制度,试想什么样的人才会长期扎根这一领域。这是中国公益无法进一步大众化的核心瓶颈之一。”
然而,面对中国的现状,袁丽清楚改变不是朝夕可至的。但公益事业不能停滞,这时她把目光聚焦到了企业。
“目前,我已经和英特尔、微软、IBM等企业有过更多深入的沟通,这些外资企业本身就非常重视社会公益,他们当中不仅有支持资金的,也有支持专业志愿者资源的,即从中高级管理者中抽调人员参与我的项目。”
通过袁丽的不断努力,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CSR)虽能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袁丽,但其高级人才的时间安排,却不是CSR部门可以左右的。“他们帮我们联系了很多企业内部的专家,但由于我们的项目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专家的工作时间却无法完全实现对应。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相互协调,以保证公益咨询项目的顺利完成。”
这里,袁丽特别提到了IBM给予他们的支持。IBM为了支持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甚至给予员工5个工作日的带薪休假,以配合袁丽的项目。但有这样意识的企业在国内毕竟有限。
“鉴于这样的社会状况,我的工作重点不得不增加了一项,那就是帮助更多的企业建立完善的公益组织构架。”袁丽知道这将是个更加艰难的历程,要层层说服企业高层,帮助企业改变运作流程,以达到协调企业资源参与公益项目开发的目的。
“由于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和一些国内领导企业沟通能够达到支持,但这样的工作效率会很低,我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主动思考自己的公益思路,让支持公益的行动更有效率。”
众人拾柴火焰高
社会文化的不同、企业对公益产业化意识的薄弱,无疑制约了袁丽推广新公益模式的步伐。
对此,袁丽在外经贸的同学亦曾不断提醒她,“众人拾柴火焰高,你如果无法尽快的将你的模式让更多的公益组织理解、参与,那么你想在两年之内实现质的飞跃,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同学的提醒也是袁丽一直深思的关键,美国同行将惠泽人作为他们中国区唯一的合作伙伴,目的就是能让这一模式通过袁丽等人的努力推广给更多的NGO组织、更多的志愿者,而目前由于项目刚刚起步,NGO虽表现出对这种模式的高度认可,但实质能参与项目的专业志愿者还为数不多。
面对这样的压力,袁丽想到向外经贸的老师和同学们求援。“从我进入EMBA学习之日起,我就在和同学们、老师们不断的讨论着公益产业化模式的运作思路,大家不仅给我了很多好的建议,甚至主动表示愿意成为我的志愿者资源。”
由于外经贸EMBA体系网络了中国众多的高级管理人才,袁丽感觉来到这个“家”是自己最为明智的选择。“在我毕业前夕,我们班的班长曾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袁丽我们大家都非常支持你的事业,有什么需要,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甚至我们自己,大家都表示会绝对支持你。”
在外经贸,一位导师亦曾对袁丽说,“商业模式首先是客户价值定义,公益模式就是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定义,你作为一个NGO和志愿者中间的支持性组织,为NGO提供能力建设服务,这个方面你与NGO是共赢的,但你用的是志愿者资源,你如何定义好志愿者的价值需求,与他们共赢,这才是你这个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