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吟诵的基础上,让吟诵融入更多的音乐元素,用优美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美学韵味。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充满感情、灵气和富于感染力的声音,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吟诵方式可谓是一种有益尝试。
一、吟诵走进课堂,还原诗歌本真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润泽后世。吟诵不仅是古人的读书方式,还是汉诗文的创作方式,所以吟诵是学习古诗文基本的读书法,只有让吟诵走进课堂,才能让学生们与诗人及古典诗文产生同鸣共情,其文字内容和思想精髓才能得以升华,绽放它特有的文学魅力。传统文化中,吟诵是完全陶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的审美体验,而现代吟诵应该追溯母语“源头”,寻找时空同感。把吟诵贯穿于古诗词教学始终,既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又还原了诗歌本真。
二、融入音乐元素,激活诗歌生命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学样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宝贵的教育资源。2019年统编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篇目大幅增加。小学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132篇,占所有课文选篇的30%,不但数字变化惊人,而且体裁更加多样,囊括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大量诗文。统编教材的巨大变化,正说明了母语的传承和古诗词教学的重大意义。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的方式,在富有动感的悠扬旋律中,体味作品深邃的情思,体悟传统文化的美感。发挥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对启蒙和引领学生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殿堂,以及形成高尚的情操格外重要。
古诗词是音乐性的语言,需要通过吟诵才能充分领略到它的韵味美和艺术美。但古吟诵的节奏通常都比较缓慢,缺乏动感生命和趣味性。笔者针对古吟诵旋律单调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创新,融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或是套用现成曲谱,或是根据意境进行谱曲……实现古诗词新唱,使学生们听觉更新奇,吟唱更悠扬,激发学生们更强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积累,与作者产生共振,与文本产生共鸣,读懂诗文背后的故事。诗歌与音乐都是听觉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痴迷,让人陶醉。
三、诗歌与音符共舞,想象与画面同框
小学古诗词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思维的空间,在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和画面中陶醉、徜徉。配上适合的音乐,会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诗歌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写意画,或是一段凄美的故事。根据这些特点,笔者采取音、画同享,感受旋律和意境的同鸣共振。如在教学吟诵《江南春》《敕勒歌》等古诗时,会精心选择适合古诗意境的古典轻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声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在曼妙的音韵声中自由畅想、陶醉。练习古诗词吟诵还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们掌握吟诵的规则和技巧,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匹配音乐自由吟唱,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形成吟诵曲调的多元化。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思。在吟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由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腔调的高低起伏,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充分感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如杜牧的《清明》,是一首清明时节行路感伤的佳作,教学生们在吟诵前两句时,音调应缓慢低沉略显哀伤,吟诵后两句时,应逐渐高昂起来,表现作者想借酒消愁的美好愿景,并做出举头远眺的动作,使学生产生远处林梢酒旗招展的遐想,把学生带入古诗展现的意境中,一起陶醉。
学习诗歌需要读者与诗人产生心灵碰撞,感情共鸣,从诗文的具体描述中捕捉意象,解读诗歌的思想内涵。吟诵是捕捉意象的最佳途径,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人仿佛一位报春的使者,用题画诗的形式,再现了江南早春景色。吟诵教学中,第一句要吟得声断意连,“竹外桃花”一气呵成,将重音落在“花”字上,“三两枝”速度放慢,吟出画面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只有当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画面,把诗文融入到这幅勃勃生机的春江美景图中,才会感受到视觉之外春水方生的暖意,启迪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四、吟诵反复熏染,迸发创意灵感
广播领路,晨诵暮读。在学校每天的吟诵栏目中,除反复播放一首固定的诗歌吟诵之外,还会有小主播按节律配乐吟诵一首古诗。为营造氛围,培养学生们节律美读的能力,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吟诵活动,让吟诵无处不在,如经典诵读比赛,吟诵情景剧表演,在吟诵中舞动(别样课间操)展演,读诗张口能吟大比拼……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使传统经典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让学子在这里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彰显民族情怀,在吟诵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不仅要学习吟诵纳入教材的古诗词,还要吟诵更多的课外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能力。古诗词吟诵是艺术的再创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激发学生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要引导他们学会留意生活,触景生情,情由感发,学习创作诗歌,这也是学习诗歌的最终目标。
一、吟诵走进课堂,还原诗歌本真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润泽后世。吟诵不仅是古人的读书方式,还是汉诗文的创作方式,所以吟诵是学习古诗文基本的读书法,只有让吟诵走进课堂,才能让学生们与诗人及古典诗文产生同鸣共情,其文字内容和思想精髓才能得以升华,绽放它特有的文学魅力。传统文化中,吟诵是完全陶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的审美体验,而现代吟诵应该追溯母语“源头”,寻找时空同感。把吟诵贯穿于古诗词教学始终,既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又还原了诗歌本真。
二、融入音乐元素,激活诗歌生命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学样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宝贵的教育资源。2019年统编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篇目大幅增加。小学语文课本共选古诗词132篇,占所有课文选篇的30%,不但数字变化惊人,而且体裁更加多样,囊括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大量诗文。统编教材的巨大变化,正说明了母语的传承和古诗词教学的重大意义。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的方式,在富有动感的悠扬旋律中,体味作品深邃的情思,体悟传统文化的美感。发挥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对启蒙和引领学生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殿堂,以及形成高尚的情操格外重要。
古诗词是音乐性的语言,需要通过吟诵才能充分领略到它的韵味美和艺术美。但古吟诵的节奏通常都比较缓慢,缺乏动感生命和趣味性。笔者针对古吟诵旋律单调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创新,融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或是套用现成曲谱,或是根据意境进行谱曲……实现古诗词新唱,使学生们听觉更新奇,吟唱更悠扬,激发学生们更强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积累,与作者产生共振,与文本产生共鸣,读懂诗文背后的故事。诗歌与音乐都是听觉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痴迷,让人陶醉。
三、诗歌与音符共舞,想象与画面同框
小学古诗词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思维的空间,在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和画面中陶醉、徜徉。配上适合的音乐,会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诗歌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写意画,或是一段凄美的故事。根据这些特点,笔者采取音、画同享,感受旋律和意境的同鸣共振。如在教学吟诵《江南春》《敕勒歌》等古诗时,会精心选择适合古诗意境的古典轻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声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在曼妙的音韵声中自由畅想、陶醉。练习古诗词吟诵还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们掌握吟诵的规则和技巧,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匹配音乐自由吟唱,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形成吟诵曲调的多元化。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思。在吟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由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腔调的高低起伏,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充分感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如杜牧的《清明》,是一首清明时节行路感伤的佳作,教学生们在吟诵前两句时,音调应缓慢低沉略显哀伤,吟诵后两句时,应逐渐高昂起来,表现作者想借酒消愁的美好愿景,并做出举头远眺的动作,使学生产生远处林梢酒旗招展的遐想,把学生带入古诗展现的意境中,一起陶醉。
学习诗歌需要读者与诗人产生心灵碰撞,感情共鸣,从诗文的具体描述中捕捉意象,解读诗歌的思想内涵。吟诵是捕捉意象的最佳途径,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人仿佛一位报春的使者,用题画诗的形式,再现了江南早春景色。吟诵教学中,第一句要吟得声断意连,“竹外桃花”一气呵成,将重音落在“花”字上,“三两枝”速度放慢,吟出画面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只有当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画面,把诗文融入到这幅勃勃生机的春江美景图中,才会感受到视觉之外春水方生的暖意,启迪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四、吟诵反复熏染,迸发创意灵感
广播领路,晨诵暮读。在学校每天的吟诵栏目中,除反复播放一首固定的诗歌吟诵之外,还会有小主播按节律配乐吟诵一首古诗。为营造氛围,培养学生们节律美读的能力,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吟诵活动,让吟诵无处不在,如经典诵读比赛,吟诵情景剧表演,在吟诵中舞动(别样课间操)展演,读诗张口能吟大比拼……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使传统经典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让学子在这里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彰显民族情怀,在吟诵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不仅要学习吟诵纳入教材的古诗词,还要吟诵更多的课外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能力。古诗词吟诵是艺术的再创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激发学生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要引导他们学会留意生活,触景生情,情由感发,学习创作诗歌,这也是学习诗歌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