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高危患者PTCA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行PTCA术后高危患者8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进行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性干预。结果:干预组迷走反射发生率为4.76%(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9例)。结论:对于高危患者行PTCA术后,需要更进一步的干预,以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关键词PTCA术;血管迷走反射;高危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是经皮穿刺,通过血管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与冠脉搭桥术相比,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创伤小、疗程短、安全系数大、死亡率低,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但随着介入治疗例数的增多,术后迷走反射的发生机率也随之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PTCA术开展早期,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管迷走反射认识率较低,患者因迷走反射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PTCA的普及,医护人员的重视,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及致死率逐渐下降;但在高危患者中,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仍较高。本研究通过对高危患者术前术后的干预,以期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定义
PTCA高危患者定义为75岁以上,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术中出血量大于50ml。PTCA术后48h内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胸闷、心悸等,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排除其它诱困,可诊断为术后并发迷走反射[1]。
1.2一般资料
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心内科行PTCA术的高危患者84例,男57例,女27例,年龄75~86岁,其中心肌梗死16例,心绞痛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平均年龄79.41±6.64岁)和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78.63±6.95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3方法
对照组为PTCA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下列措施。
1.3.1心理干预
术后的心理干预主要为安慰患者手术已成功,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加强高危患者的巡视,增加患者安全感。
1.3.2预防低血容量发生
高危患者由于高龄,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易发生低血容量;故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做好血压监测,与术前的基础心率、血压对照。向医生提供患者术前出入量,根据心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既要防止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迷走反射,又要防止短时间内静脉大量补充液体诱发心力衰竭。
1.3.3预防术后拔管综合征
拔除动脉鞘管时,因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患者过于紧张、疼痛、血容量不足等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出现胸闷、出汗、恶心、呕吐、心率下降、血压下降等,称为拔管综合征[2]。为防止出现拔管综合征,高危患者拔管应注意:拔鞘管时用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行局部麻醉,拔除鞘管后按压伤口力度不宜过重;按压止血面积不宜过大,避免造成对空腔脏器的刺激。在拔管整个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等,如有变化,立即配合医生,对症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干预组迷走反射发生率为4.76%(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9例)。经卡方检验,P<0.01。
3讨论
高龄患者长时间手术,出血较多,加上饮食摄入不足,精神紧张,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易引起迷走反射。
人体循环系统除毛细血管外,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大动脉还有丰富的来自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均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生理调节。在受到刺激如压迫、牵拉时可能发生迷走反射,表现为心率减慢、全身动脉系统扩张、血压迅速下降[3]。拔鞘管时产生的疼痛刺激作用于内皮中枢及下丘脑,使胆碱内神经张力突然增高,导致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引发血压急骤下降、心率减慢,心血管迷走反射最短可在30S内发生,拔鞘管时的剧烈疼痛甚至可导致神经源休克[4]。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心理干预,低血容量的观察及预防,拔管综合症的干预,大大降低了PTCA术后血管迷走发射的发生率,对临床工作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喻卓、周兰清.PTCA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引起迷走反射8例.云南医药.2000.21(3):220.
[2] 许业珍、江朝光.重症加强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226-232.
[3]BrignoleM,AlboniP,BendittDG,eta1.GuidelinesonManagementDiagnosisandTreatmentofSyncope-update2004[J].Europace,2004.6(6):467-537.
[4] 周玉杰、史东梅、刘字杨 等.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3):227-228.
关键词PTCA术;血管迷走反射;高危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是经皮穿刺,通过血管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与冠脉搭桥术相比,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创伤小、疗程短、安全系数大、死亡率低,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但随着介入治疗例数的增多,术后迷走反射的发生机率也随之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PTCA术开展早期,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管迷走反射认识率较低,患者因迷走反射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PTCA的普及,医护人员的重视,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及致死率逐渐下降;但在高危患者中,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仍较高。本研究通过对高危患者术前术后的干预,以期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定义
PTCA高危患者定义为75岁以上,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术中出血量大于50ml。PTCA术后48h内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胸闷、心悸等,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排除其它诱困,可诊断为术后并发迷走反射[1]。
1.2一般资料
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心内科行PTCA术的高危患者84例,男57例,女27例,年龄75~86岁,其中心肌梗死16例,心绞痛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平均年龄79.41±6.64岁)和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78.63±6.95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3方法
对照组为PTCA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下列措施。
1.3.1心理干预
术后的心理干预主要为安慰患者手术已成功,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加强高危患者的巡视,增加患者安全感。
1.3.2预防低血容量发生
高危患者由于高龄,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易发生低血容量;故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做好血压监测,与术前的基础心率、血压对照。向医生提供患者术前出入量,根据心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既要防止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迷走反射,又要防止短时间内静脉大量补充液体诱发心力衰竭。
1.3.3预防术后拔管综合征
拔除动脉鞘管时,因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患者过于紧张、疼痛、血容量不足等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出现胸闷、出汗、恶心、呕吐、心率下降、血压下降等,称为拔管综合征[2]。为防止出现拔管综合征,高危患者拔管应注意:拔鞘管时用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行局部麻醉,拔除鞘管后按压伤口力度不宜过重;按压止血面积不宜过大,避免造成对空腔脏器的刺激。在拔管整个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等,如有变化,立即配合医生,对症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干预组迷走反射发生率为4.76%(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9例)。经卡方检验,P<0.01。
3讨论
高龄患者长时间手术,出血较多,加上饮食摄入不足,精神紧张,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易引起迷走反射。
人体循环系统除毛细血管外,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大动脉还有丰富的来自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均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生理调节。在受到刺激如压迫、牵拉时可能发生迷走反射,表现为心率减慢、全身动脉系统扩张、血压迅速下降[3]。拔鞘管时产生的疼痛刺激作用于内皮中枢及下丘脑,使胆碱内神经张力突然增高,导致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引发血压急骤下降、心率减慢,心血管迷走反射最短可在30S内发生,拔鞘管时的剧烈疼痛甚至可导致神经源休克[4]。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心理干预,低血容量的观察及预防,拔管综合症的干预,大大降低了PTCA术后血管迷走发射的发生率,对临床工作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喻卓、周兰清.PTCA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引起迷走反射8例.云南医药.2000.21(3):220.
[2] 许业珍、江朝光.重症加强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226-232.
[3]BrignoleM,AlboniP,BendittDG,eta1.GuidelinesonManagementDiagnosisandTreatmentofSyncope-update2004[J].Europace,2004.6(6):467-537.
[4] 周玉杰、史东梅、刘字杨 等.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