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本文以“肩部动作”的教学为例,谈谈中专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蒙族舞蹈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舞;教学
蒙古族民间舞蹈来说,能歌善舞著称的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滴积淀而成的,反映在舞蹈中,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根据中专院校的民间舞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依照“元素教学法”中提倡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而在蒙古舞蹈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腕”。这也是在蒙古族民间舞课堂中极具训练性的几大难点部位;因此,借以“肩部动作”的教学与训练为例,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之所得,谈谈中专民间舞课堂中蒙古族舞蹈教学与训练上的问题。
一、蒙族舞蹈肩部动作分析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舞姿,表现出对肩部动态美的追求。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由于这个马背民族的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肩部位于人体上肢,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蒙族舞中的肩部动作有“硬肩”“柔肩”“耸肩”“绕肩”“弹肩”“甩肩”“抖肩”等。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在蒙古族基本体态的基础上,强调腰部直立、上身挺拔、双肩放松;不能抠胸、腆肚子之外,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如: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动的过程快而脆,有停顿感的审美意识。
二、蒙族舞蹈肩部动作课堂教学与训练
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风格”,正因为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备它独一无二、别具一格、迥然相异的审美风格,它们彼此之间才互为参照、无可取代。在最初“开范儿”阶段的学习,“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连续的、连绵不止的,正是它的连续性才产生了舞蹈的感觉和意境,而这种感觉和意境不能简单的只用文字来表述,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形态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首先,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在教学中,应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步,通过上肢与腰部的配合,可双手拇指冲叉腰,使肩部关节、肘部关节、手腕关节形成三角形支架,让学生在做肩部左右、前后交替的同时,三个关节起到固定的作用,使训练肩部的发力更纯粹,运动轨迹更清晰,不容易被上肢其他部位所影响。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动作的“夸张化”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除了动作之间相互结合的训练之外,还需要配合肢体训练,如:“拉肩”、“压肩”、“拉背”等辅助性的肩部及上肢柔韧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课堂教学中,对每一种肩部动作都要进行单一、重复的训练,以达到肌肉记忆动作的要领;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跳蒙族舞蹈的基本素质,并通过训练在使肩部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態特征。
其二,通过“示范”与“纠错”把握动作;一方面通过“示范法”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该动作的形态、动态,形成初步的形象记忆,由于中专学生年纪较小,还无法达到大脑认知与肢体应用的同步进行;因此,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纠错法”让学生从自身或者是同学身上再一次审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对该动作要求的判断认知。如:“绕肩”当中的单肩是以自身为轴心,向后环动。而当双肩合起来,交替着向后环动,便是以胸为轴心的双肩交替着向后绕圆的动作。通过调整教学节奏将听、看、做、思、练带入课堂,让“教”与“学”之间配合融洽,在课堂上还原一片茫茫草原。
其三,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具体来说,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训练肩部动作时,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从“肩”这个小部位开始向外延伸至“臂”、“腕”甚至更长远;注意跟学生说明需要通过动作节奏上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肢体局部的支配能力,区分并体现肩部动作变化的不同发力和动感,增强舞姿动作的表现力。在中专民间舞课堂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单一元素动作的把握,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往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更多的关注细节,不断探索,“以小见大”,从单纯的模仿和复制所学动作,到“肩”动“情”动,质的飞越,把握好各层面上对学生的教学引导。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教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舞;教学
蒙古族民间舞蹈来说,能歌善舞著称的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滴积淀而成的,反映在舞蹈中,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根据中专院校的民间舞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依照“元素教学法”中提倡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而在蒙古舞蹈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腕”。这也是在蒙古族民间舞课堂中极具训练性的几大难点部位;因此,借以“肩部动作”的教学与训练为例,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之所得,谈谈中专民间舞课堂中蒙古族舞蹈教学与训练上的问题。
一、蒙族舞蹈肩部动作分析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舞姿,表现出对肩部动态美的追求。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由于这个马背民族的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肩部位于人体上肢,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蒙族舞中的肩部动作有“硬肩”“柔肩”“耸肩”“绕肩”“弹肩”“甩肩”“抖肩”等。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在蒙古族基本体态的基础上,强调腰部直立、上身挺拔、双肩放松;不能抠胸、腆肚子之外,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如: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动的过程快而脆,有停顿感的审美意识。
二、蒙族舞蹈肩部动作课堂教学与训练
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风格”,正因为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备它独一无二、别具一格、迥然相异的审美风格,它们彼此之间才互为参照、无可取代。在最初“开范儿”阶段的学习,“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连续的、连绵不止的,正是它的连续性才产生了舞蹈的感觉和意境,而这种感觉和意境不能简单的只用文字来表述,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形态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首先,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在教学中,应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步,通过上肢与腰部的配合,可双手拇指冲叉腰,使肩部关节、肘部关节、手腕关节形成三角形支架,让学生在做肩部左右、前后交替的同时,三个关节起到固定的作用,使训练肩部的发力更纯粹,运动轨迹更清晰,不容易被上肢其他部位所影响。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动作的“夸张化”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除了动作之间相互结合的训练之外,还需要配合肢体训练,如:“拉肩”、“压肩”、“拉背”等辅助性的肩部及上肢柔韧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课堂教学中,对每一种肩部动作都要进行单一、重复的训练,以达到肌肉记忆动作的要领;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跳蒙族舞蹈的基本素质,并通过训练在使肩部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態特征。
其二,通过“示范”与“纠错”把握动作;一方面通过“示范法”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该动作的形态、动态,形成初步的形象记忆,由于中专学生年纪较小,还无法达到大脑认知与肢体应用的同步进行;因此,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纠错法”让学生从自身或者是同学身上再一次审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对该动作要求的判断认知。如:“绕肩”当中的单肩是以自身为轴心,向后环动。而当双肩合起来,交替着向后环动,便是以胸为轴心的双肩交替着向后绕圆的动作。通过调整教学节奏将听、看、做、思、练带入课堂,让“教”与“学”之间配合融洽,在课堂上还原一片茫茫草原。
其三,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具体来说,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训练肩部动作时,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从“肩”这个小部位开始向外延伸至“臂”、“腕”甚至更长远;注意跟学生说明需要通过动作节奏上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肢体局部的支配能力,区分并体现肩部动作变化的不同发力和动感,增强舞姿动作的表现力。在中专民间舞课堂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单一元素动作的把握,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往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更多的关注细节,不断探索,“以小见大”,从单纯的模仿和复制所学动作,到“肩”动“情”动,质的飞越,把握好各层面上对学生的教学引导。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教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