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孩子买书、读书为载体,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团队精神和爱心。
关键词:孩子;买书;读书;思想教育
开学不久,儿子就嚷嚷着要钱买书。儿子说:“老师让买的,课本上也要求的,每人要买一套。”后来,笔者知道老师要求买的书是初中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丛书。笔者自己就是语文老师,这些书家里几乎都有,再买就是浪费。但儿子说不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必须得买。
儿子买书的事使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在引领孩子买书的过程中,“一本一页总关情”。教师可以以买书为载体融进许多教育,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在买书、读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对于不少家庭而言,孩子买的书是属于“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在老师一声令下每个学生都得买,并且强调考试要考。尽管家长跟孩子再三解释:家里的書与老师推荐的只是出版日期、封面等方面不一样,内容都一样。可孩子对老师多半有敬畏心理,老师的要求就要执行。
老师应该把工作做得细一点,对学生讲清楚:有的书如果家里有就不用购买,缺什么书就买什么书,向亲戚朋友借阅也可以,总之只要有书读就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目的是要拥有书中的知识,而不是拥有一本实物的读本。所以,教师要从每个孩子的家庭实际出发,让孩子和家长商量购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中国学生的课本每学期都是新的。只要开学,从幼儿园到大学,清一色的都是新课本。我们早就知道,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中小学课本是重复使用的。可是为何在我们国家难以重复使用?笔者觉得主要是我们的国人节约意识欠缺。如果能从国民教育读本使用上培养节约意识,资源的节约效果肯定是显著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从孩子开始教育,开启了一代人的节约意识,就能逐渐培养一个民族的节约意识。
二、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买书的时候,其实不必让每个孩子都买一套书,可以让几个孩子买一套书。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更有利于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孩子的团结协作精神绝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说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教师精心的教育和情感感染。教师要充分认识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合作教育的意识,随时对孩子进行合作精神教育。笔者认为,丰富的读书生活为我们对孩子的合作精神教育提供了极好的载体。新课程标准本来就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在相互传阅的过程中自然就多了交流的机会,有意无意就会融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老师也可借机引导孩子们进行“合作、探究”。
三、培养孩子自由健康的个性
在学校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孩子们必须遵从。老师说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一定要高度统一,孩子绝不敢乱做主张买不同的版本。一般让孩子买书之前,老师都会拿一本“范本”给孩子看,强调封面是什么图案、什么颜色,哪个出版社的……怕孩子买错了。其他方面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久而久之,任何事情孩子都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心理。其实,教师如能注重因材施教,就会发现有的要求是不适合某些学生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得如此明确,教师们也奉若金经。但实际做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精神,束缚了孩子们个性的健康自由发展。
四、构建和谐氛围,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引导孩子买书的过程中,还应具体对待每个家境不同的孩子。对于家境好的孩子,买一套书很容易。但是对于贫困家庭,一套书的价格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孩子回家要钱买书,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买,经济条件不允许;不买,感到愧对孩子。对于懂事的孩子也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体谅到父母的难处,回家不好意思开口要钱,到校又怕老师要钱。如果老师在要求买书时能考虑到这些特殊的家庭,关注到这些个别同学,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就会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倡议班级的孩子把家里多余的书捐献出来,在班级成立“爱心图书角”,供那些无力买书的孩子阅读。孩子在捐献出图书的同时也捐出了一份爱心。这样构建了和谐的班级氛围,也构建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高尚生动的集体生活是纯真心灵的摇篮,要使学校里人与人的接触成为对个人道德内化的最有利条件。
教育教学中每件事都可以作为育人的载体,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可惜有时教师的功利思想太浓厚了,或有时候怕麻烦,忽视了这些教育中极好的载体,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化用郑板桥的诗句是:“些小吾辈为人师,一本一页总关情。”
关键词:孩子;买书;读书;思想教育
开学不久,儿子就嚷嚷着要钱买书。儿子说:“老师让买的,课本上也要求的,每人要买一套。”后来,笔者知道老师要求买的书是初中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丛书。笔者自己就是语文老师,这些书家里几乎都有,再买就是浪费。但儿子说不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必须得买。
儿子买书的事使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在引领孩子买书的过程中,“一本一页总关情”。教师可以以买书为载体融进许多教育,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在买书、读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对于不少家庭而言,孩子买的书是属于“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在老师一声令下每个学生都得买,并且强调考试要考。尽管家长跟孩子再三解释:家里的書与老师推荐的只是出版日期、封面等方面不一样,内容都一样。可孩子对老师多半有敬畏心理,老师的要求就要执行。
老师应该把工作做得细一点,对学生讲清楚:有的书如果家里有就不用购买,缺什么书就买什么书,向亲戚朋友借阅也可以,总之只要有书读就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目的是要拥有书中的知识,而不是拥有一本实物的读本。所以,教师要从每个孩子的家庭实际出发,让孩子和家长商量购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中国学生的课本每学期都是新的。只要开学,从幼儿园到大学,清一色的都是新课本。我们早就知道,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中小学课本是重复使用的。可是为何在我们国家难以重复使用?笔者觉得主要是我们的国人节约意识欠缺。如果能从国民教育读本使用上培养节约意识,资源的节约效果肯定是显著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从孩子开始教育,开启了一代人的节约意识,就能逐渐培养一个民族的节约意识。
二、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买书的时候,其实不必让每个孩子都买一套书,可以让几个孩子买一套书。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更有利于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孩子的团结协作精神绝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说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教师精心的教育和情感感染。教师要充分认识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合作教育的意识,随时对孩子进行合作精神教育。笔者认为,丰富的读书生活为我们对孩子的合作精神教育提供了极好的载体。新课程标准本来就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在相互传阅的过程中自然就多了交流的机会,有意无意就会融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老师也可借机引导孩子们进行“合作、探究”。
三、培养孩子自由健康的个性
在学校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孩子们必须遵从。老师说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一定要高度统一,孩子绝不敢乱做主张买不同的版本。一般让孩子买书之前,老师都会拿一本“范本”给孩子看,强调封面是什么图案、什么颜色,哪个出版社的……怕孩子买错了。其他方面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久而久之,任何事情孩子都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心理。其实,教师如能注重因材施教,就会发现有的要求是不适合某些学生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得如此明确,教师们也奉若金经。但实际做法却恰恰违背了这一精神,束缚了孩子们个性的健康自由发展。
四、构建和谐氛围,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引导孩子买书的过程中,还应具体对待每个家境不同的孩子。对于家境好的孩子,买一套书很容易。但是对于贫困家庭,一套书的价格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孩子回家要钱买书,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买,经济条件不允许;不买,感到愧对孩子。对于懂事的孩子也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体谅到父母的难处,回家不好意思开口要钱,到校又怕老师要钱。如果老师在要求买书时能考虑到这些特殊的家庭,关注到这些个别同学,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就会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倡议班级的孩子把家里多余的书捐献出来,在班级成立“爱心图书角”,供那些无力买书的孩子阅读。孩子在捐献出图书的同时也捐出了一份爱心。这样构建了和谐的班级氛围,也构建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高尚生动的集体生活是纯真心灵的摇篮,要使学校里人与人的接触成为对个人道德内化的最有利条件。
教育教学中每件事都可以作为育人的载体,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可惜有时教师的功利思想太浓厚了,或有时候怕麻烦,忽视了这些教育中极好的载体,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化用郑板桥的诗句是:“些小吾辈为人师,一本一页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