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办学理念是基于办学主体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定位、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具有理想性和可实践性的元话语,是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的凝炼。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指引着学院的发展战略,规定着学院的发展定位。
关键词:理念;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
1 “质量为本,社会为先”办学理念的形成基础
办学理念植根于自身办学实践的土壤上,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历史的沉淀、选择、发展形成的对办学行为的基本认识。我院自1972年开办,历经班、系、院的发展,于2004年整体搬迁进入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开辟了建设的新纪元。
目前,我院是华南地区培养现代中药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拥有两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和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院始终将“质量为本”作为学院生存的生命线,以“教学建设为基础,教学改革”为动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整体育人目标。
“社会为先”的办学理念从孕育之初就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广东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中成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有深厚的中医药底蕴。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中医药强省”这一战略部署,新的社会背景赋予“社会为先”理念蓬勃的生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应努力成为这一建设的排头兵。
在我院的成长征程中,实践是办学理念的源泉,广大师生是实践理念、发展理念的主体。“质量为本,社会为先”的办学理念是历代中药人长期薪火相传的办学经验的浓缩和升华,在开放中与时偕行,历久弥新。
2 “质量为本,社会为先”办学理念的内涵
2.1 “质量为本”
自从全面提高我国人民文化素质,发展教育事业成为战略性基本国策后,高校扩招似乎在所难免,为此高校教学质量开始走下坡路,同时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我院办学以“质量为本”,主要体现在“三加强,一中心”,即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和以人才素质培养为中心。
2.1.1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硬件。大学城新校区建设改善了我院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都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为教学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外,我院建立了门类齐全的18个教学基地和相对固定的180多个教学实习点。目前,我院正以建设“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两个名牌专业为契机,带动全院的基础条件建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拨款支持,另一方面争取校友和社会的资助。
2.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我院始终坚持“内培外引”的建设方针,注重教师知识、学历、年龄的结构,保持各个学科发展教师梯队的构成。引进年轻教师,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制定了《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将青年教师教学评估的水平,作为选拔青年教师骨干、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出国进修、评定职称和先进的重要条件。同时我院还努力扩大对外交流,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药学院、日本东京药科大学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基本建立了科学的“引入送出”机制。
2.1.3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第一,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和文档化。自2000年以来,我院根据新的情况、新的要求全面修订和新增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与指导书、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规划和教学管理等文件,并分类集结成册,印发给每位教职工遵章执行。建立院、室两级教学档案,逐步实施计算机资料库管理,使教学管理科学化、文档化。
第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院已初步建立教学例会管理,学院主管教学领导每月定期组织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召开1次教学例会;教研室主任每月组织1次专门研究教学工作的教学例会。为有效保障学院教学质量,我院已建立院长负责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1.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因此对学院来说主要是以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为中心。我院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选出讲师职称以上的高水平教师,为本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担任导师,学生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和各种基地,可以学习高新仪器的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学生的科研能力,我校设立了“振国杯”、“康富来杯”论文大赛;为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我院设立了“学生创新研究基金(20万元)”,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几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学生学术论文比赛、课外科研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获省级大學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
2.2“社会为先”
自20世纪初“威斯康兴思想”的提出,服务社会就成为现代大学一项重要职能。从本质上说,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为先”使得我院的办学理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更丰富。
2.2.1以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我校是省属地方院校,以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为其主要社会职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是困难的矛盾凸显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响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这一战略部署,坚持“以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是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
2.2.2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方式。大学拥有相对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毕竟不是职业技术养成所,大学应全力以赴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来服务于社会。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承,更注重学术的创新,具体落实“宽口径、大基础、后分化、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本科毕业生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比例超过90%。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符合广东省药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使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省的经济建设。
2.2.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学职能的演变,依次经历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相继凸显的过程,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化”并存局面。
我院在强调学术自由,按照学术自身的规律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将我院现有科研项目整合为四大学术研究方向:①南药种植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②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评价;③中药作用机制及药效评价研究;④中药新制剂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近年来,我院强调“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打破院校与企业间壁垒。近三年来,我院共承担科研课题195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862万元。
我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也说明,教学、科研、社会三者可以有机结合,相生相长,共同促进学院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3 “科学发展,特色兴院”的发展定位
教育学研究者认为,发展是指“数量或规模的扩大与质量或效益上的改善”。我院经过连续多年扩招,年招生已逾800人,基本符合市场需求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今后一段时期内,我院将保持此招生规模。在保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质量为本,社会为先”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挖掘潜力,实施“特色兴院”的发展规划。
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良好开局之际,我院要在众多院校中谋新突破,立足前沿,就必须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用特色来敦实我们的文化坝堤,迎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拍打。
总之,学院理念不依附于华丽的辞藻,滔滔的言述,而是植根于薪火相传的学术文化氛围,付诸于日常的办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景刚,叶运峰.大学理念的源流[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04):136-137.
[2]钱旭红,潘艺林.大学之道:求学问是,引领未来——反思大学的服务职能[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2):26~32.
[3]钱强.大学发展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评论,2007,(04):21-33.
关键词:理念;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
1 “质量为本,社会为先”办学理念的形成基础
办学理念植根于自身办学实践的土壤上,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历史的沉淀、选择、发展形成的对办学行为的基本认识。我院自1972年开办,历经班、系、院的发展,于2004年整体搬迁进入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开辟了建设的新纪元。
目前,我院是华南地区培养现代中药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拥有两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和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院始终将“质量为本”作为学院生存的生命线,以“教学建设为基础,教学改革”为动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整体育人目标。
“社会为先”的办学理念从孕育之初就与时代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广东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中成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有深厚的中医药底蕴。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中医药强省”这一战略部署,新的社会背景赋予“社会为先”理念蓬勃的生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应努力成为这一建设的排头兵。
在我院的成长征程中,实践是办学理念的源泉,广大师生是实践理念、发展理念的主体。“质量为本,社会为先”的办学理念是历代中药人长期薪火相传的办学经验的浓缩和升华,在开放中与时偕行,历久弥新。
2 “质量为本,社会为先”办学理念的内涵
2.1 “质量为本”
自从全面提高我国人民文化素质,发展教育事业成为战略性基本国策后,高校扩招似乎在所难免,为此高校教学质量开始走下坡路,同时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我院办学以“质量为本”,主要体现在“三加强,一中心”,即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和以人才素质培养为中心。
2.1.1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硬件。大学城新校区建设改善了我院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都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为教学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外,我院建立了门类齐全的18个教学基地和相对固定的180多个教学实习点。目前,我院正以建设“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两个名牌专业为契机,带动全院的基础条件建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拨款支持,另一方面争取校友和社会的资助。
2.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我院始终坚持“内培外引”的建设方针,注重教师知识、学历、年龄的结构,保持各个学科发展教师梯队的构成。引进年轻教师,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制定了《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将青年教师教学评估的水平,作为选拔青年教师骨干、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出国进修、评定职称和先进的重要条件。同时我院还努力扩大对外交流,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药学院、日本东京药科大学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基本建立了科学的“引入送出”机制。
2.1.3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第一,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和文档化。自2000年以来,我院根据新的情况、新的要求全面修订和新增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与指导书、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规划和教学管理等文件,并分类集结成册,印发给每位教职工遵章执行。建立院、室两级教学档案,逐步实施计算机资料库管理,使教学管理科学化、文档化。
第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院已初步建立教学例会管理,学院主管教学领导每月定期组织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召开1次教学例会;教研室主任每月组织1次专门研究教学工作的教学例会。为有效保障学院教学质量,我院已建立院长负责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1.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因此对学院来说主要是以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为中心。我院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选出讲师职称以上的高水平教师,为本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担任导师,学生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和各种基地,可以学习高新仪器的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学生的科研能力,我校设立了“振国杯”、“康富来杯”论文大赛;为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我院设立了“学生创新研究基金(20万元)”,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几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学生学术论文比赛、课外科研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获省级大學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
2.2“社会为先”
自20世纪初“威斯康兴思想”的提出,服务社会就成为现代大学一项重要职能。从本质上说,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为先”使得我院的办学理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更丰富。
2.2.1以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我校是省属地方院校,以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为其主要社会职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是困难的矛盾凸显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响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这一战略部署,坚持“以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是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
2.2.2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方式。大学拥有相对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毕竟不是职业技术养成所,大学应全力以赴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来服务于社会。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承,更注重学术的创新,具体落实“宽口径、大基础、后分化、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本科毕业生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比例超过90%。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符合广东省药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使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省的经济建设。
2.2.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学职能的演变,依次经历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相继凸显的过程,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化”并存局面。
我院在强调学术自由,按照学术自身的规律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将我院现有科研项目整合为四大学术研究方向:①南药种植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②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评价;③中药作用机制及药效评价研究;④中药新制剂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近年来,我院强调“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打破院校与企业间壁垒。近三年来,我院共承担科研课题195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862万元。
我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也说明,教学、科研、社会三者可以有机结合,相生相长,共同促进学院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3 “科学发展,特色兴院”的发展定位
教育学研究者认为,发展是指“数量或规模的扩大与质量或效益上的改善”。我院经过连续多年扩招,年招生已逾800人,基本符合市场需求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今后一段时期内,我院将保持此招生规模。在保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质量为本,社会为先”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挖掘潜力,实施“特色兴院”的发展规划。
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良好开局之际,我院要在众多院校中谋新突破,立足前沿,就必须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用特色来敦实我们的文化坝堤,迎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拍打。
总之,学院理念不依附于华丽的辞藻,滔滔的言述,而是植根于薪火相传的学术文化氛围,付诸于日常的办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景刚,叶运峰.大学理念的源流[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04):136-137.
[2]钱旭红,潘艺林.大学之道:求学问是,引领未来——反思大学的服务职能[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2):26~32.
[3]钱强.大学发展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评论,2007,(04):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