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人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体味并不深刻。兴趣不是刻意培养的,而应该使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本文从这个角度探讨日常语文课堂中兴趣的培养生成问题。
关键词:兴趣 情境 活动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48-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某一门功课发生兴趣,定会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钻研它,弄懂它。如果说语文是座“宝藏”,那么兴趣就是夺目的“宝石”。它的光芒吸引着莘莘学子走进语文天地,探索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课堂趣味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教态表情,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等,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备课时,教师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授课时,更应注意情思、情感等感情投入。同时要善于抓住教学导入环节,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实现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对话。
1.以导语创设情境激趣。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定准第一个音,就为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重视每堂课的导入,他们常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宕学生的心灵。课伊始,趣一生。如在《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可设计以下导语:有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人生自古伤离别”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这节课我们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用诗歌导入,为这堂课渲染离别的伤感,易于引起学生对离别之情的深入理解。
2.拿音乐创设情境激趣。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对音乐十分热爱。所以,将音乐引进课堂符合中学生心理。如《琵琶行》(并序)一课,可在上课伊始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沉醉在音乐里,在他们置身在音乐渲染的氛围中时,教师适时发问“音乐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容易说出自己的感受。课堂进行中也可用音乐穿插。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根据他们个性化的解读来配乐,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每节课前组织学生唱一支歌,有时由学生独唱,有时则由老师独唱,课堂气氛立刻轻松起来,可谓“寓教于乐”。
3.靠媒介创设情境激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所显示的声、光、色、形模拟了事物的情景,再现了生动的画面,从不同程度不断地形成不同的兴奋点,因为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教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很适合用多媒体教学。如执教课文《长城》时,教师可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精美的FLASH动画。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动画演示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整首词背诵下来,再接合教师上课前发的相关资料,边看边听边唱。这种审美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让丰富的课堂活动带动课堂情趣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情趣盎然,使学生听时如坐春风,想时享受智慧,这就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师生问答,借助生活中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1.组织表演活动激趣。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能力和特长,给每位学生同样的机会,鼓励大家一起参与,经常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并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充满兴趣。如讲戏剧时,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这种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如笔者在教《雷雨》时,让学生表演,学生借助同学的演出,从神色与对话中揣摩人物性格与心理。实践证明这次表演很受学生欢迎。
2.组织辩论活动激趣 语文课中组织好辩论,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多向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语文阅读由封闭转向开放。辩论使学生对课文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如《祥林嫂》可开展这样一道辩题“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主题。
3.利用积累习惯激趣 我们可以撷取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伟大人物的奋斗历程,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优美诗文、格言警句,有机地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把摘抄的语言精华展示在课堂中品读鉴赏。把它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在手机短信满天飞的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对短信这一新型表达方式不能忽视。特别是主题突出的节日短信,将其整理成作文素材。利用每节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进行小演讲,内容是“我的格言”,“成语故事”,“诗歌鉴赏”。课前三分钟由一人讲、一人评,师生共同评定等级。这项活动普遍受到学生欢迎。日积月累,既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涵养。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我们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把课堂演变成动态课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在兴趣中显现,语文能力也能在兴趣中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二卷).[M]漓江出版社1995-1
[2]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二上、下册). [M] 南方出版社2003.7
关键词:兴趣 情境 活动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48-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某一门功课发生兴趣,定会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钻研它,弄懂它。如果说语文是座“宝藏”,那么兴趣就是夺目的“宝石”。它的光芒吸引着莘莘学子走进语文天地,探索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课堂趣味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教态表情,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等,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备课时,教师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授课时,更应注意情思、情感等感情投入。同时要善于抓住教学导入环节,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实现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对话。
1.以导语创设情境激趣。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定准第一个音,就为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重视每堂课的导入,他们常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宕学生的心灵。课伊始,趣一生。如在《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可设计以下导语:有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人生自古伤离别”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这节课我们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用诗歌导入,为这堂课渲染离别的伤感,易于引起学生对离别之情的深入理解。
2.拿音乐创设情境激趣。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对音乐十分热爱。所以,将音乐引进课堂符合中学生心理。如《琵琶行》(并序)一课,可在上课伊始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沉醉在音乐里,在他们置身在音乐渲染的氛围中时,教师适时发问“音乐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容易说出自己的感受。课堂进行中也可用音乐穿插。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根据他们个性化的解读来配乐,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每节课前组织学生唱一支歌,有时由学生独唱,有时则由老师独唱,课堂气氛立刻轻松起来,可谓“寓教于乐”。
3.靠媒介创设情境激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所显示的声、光、色、形模拟了事物的情景,再现了生动的画面,从不同程度不断地形成不同的兴奋点,因为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教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很适合用多媒体教学。如执教课文《长城》时,教师可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精美的FLASH动画。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动画演示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整首词背诵下来,再接合教师上课前发的相关资料,边看边听边唱。这种审美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让丰富的课堂活动带动课堂情趣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情趣盎然,使学生听时如坐春风,想时享受智慧,这就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师生问答,借助生活中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1.组织表演活动激趣。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能力和特长,给每位学生同样的机会,鼓励大家一起参与,经常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并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充满兴趣。如讲戏剧时,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这种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如笔者在教《雷雨》时,让学生表演,学生借助同学的演出,从神色与对话中揣摩人物性格与心理。实践证明这次表演很受学生欢迎。
2.组织辩论活动激趣 语文课中组织好辩论,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多向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语文阅读由封闭转向开放。辩论使学生对课文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如《祥林嫂》可开展这样一道辩题“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主题。
3.利用积累习惯激趣 我们可以撷取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伟大人物的奋斗历程,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优美诗文、格言警句,有机地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把摘抄的语言精华展示在课堂中品读鉴赏。把它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在手机短信满天飞的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对短信这一新型表达方式不能忽视。特别是主题突出的节日短信,将其整理成作文素材。利用每节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进行小演讲,内容是“我的格言”,“成语故事”,“诗歌鉴赏”。课前三分钟由一人讲、一人评,师生共同评定等级。这项活动普遍受到学生欢迎。日积月累,既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涵养。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我们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把课堂演变成动态课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在兴趣中显现,语文能力也能在兴趣中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二卷).[M]漓江出版社1995-1
[2]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二上、下册). [M] 南方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