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064-01
当前,效率不高的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尤为突出,它导致高中体育教学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事高中的体育教学资源获得低效的回报,为此,本文在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体育教学有效性内涵,重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有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体育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白的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对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程度高低的判断。体育教学“有效”意味着体育教师和学生在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过程中的一切付出(包括课时、场地、器材、精力、人力等)要符合“经济原则”或“节约原则”。诚然,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合规律性。效果、效率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的育人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必须在尊重和服从一般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挖掘其潜在的“效益”。总之,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并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在明确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以后,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体育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也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使高中体育教学遵循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特长,成为一个有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的人,有自我锻炼能力的人,懂得维护自己健康的人。
二、注重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就要激发学生的动机,动机是指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动机才会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持久,有毅力,使学生的学习有计划和效率。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体育教师首先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的学习之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即学生在经历到新颖、不一致、令人惊奇、变化的学习情境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激发血腥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在激发学生动机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度”。过分的刺激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对体育课的学习失去兴趣。(2)传授策略。传授即指体育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运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应注意传递内容的效率,注意时间和讲解内容的分配。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的运用动作技术示范方法会极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可运用集体指导,单独指导,巡回指导等不同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错误纠正。指导时应注意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太复杂会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注意时机的选择,要在学生进行积极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时恰当地指导,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体育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即与原来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展不同形式的讨论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真正全面的发展。
三、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
体育评价是为体育教学目的服务的,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学生年龄、心理活动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充分分析学生各种差异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评价,体现评价的主体意识,努力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和进取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地位的评价方式,教师应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并使学生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使学生由被动的地位上升到主体的评价者地位,可以表达自我的评价,对教师的看法和意见以及对其他评价。教师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师的反思,灵活实施教学。学生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增进师生的互相沟通了解,促使友好、和平、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体现评价的民主性。只有这种多维的、人性的评价体系才适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晓文.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当前,效率不高的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尤为突出,它导致高中体育教学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事高中的体育教学资源获得低效的回报,为此,本文在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体育教学有效性内涵,重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有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体育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白的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对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程度高低的判断。体育教学“有效”意味着体育教师和学生在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过程中的一切付出(包括课时、场地、器材、精力、人力等)要符合“经济原则”或“节约原则”。诚然,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合规律性。效果、效率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的育人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必须在尊重和服从一般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挖掘其潜在的“效益”。总之,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并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在明确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以后,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体育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也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使高中体育教学遵循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特长,成为一个有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的人,有自我锻炼能力的人,懂得维护自己健康的人。
二、注重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就要激发学生的动机,动机是指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动机才会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持久,有毅力,使学生的学习有计划和效率。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体育教师首先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的学习之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即学生在经历到新颖、不一致、令人惊奇、变化的学习情境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激发血腥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在激发学生动机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度”。过分的刺激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对体育课的学习失去兴趣。(2)传授策略。传授即指体育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运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应注意传递内容的效率,注意时间和讲解内容的分配。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的运用动作技术示范方法会极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可运用集体指导,单独指导,巡回指导等不同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错误纠正。指导时应注意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太复杂会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注意时机的选择,要在学生进行积极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时恰当地指导,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体育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即与原来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展不同形式的讨论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真正全面的发展。
三、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
体育评价是为体育教学目的服务的,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学生年龄、心理活动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充分分析学生各种差异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评价,体现评价的主体意识,努力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和进取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地位的评价方式,教师应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并使学生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使学生由被动的地位上升到主体的评价者地位,可以表达自我的评价,对教师的看法和意见以及对其他评价。教师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师的反思,灵活实施教学。学生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增进师生的互相沟通了解,促使友好、和平、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体现评价的民主性。只有这种多维的、人性的评价体系才适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晓文.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