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提前设置好情境和要探究的问题,没有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就违背了探究教学的实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兼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想探究的问题,综合师生共同的探究欲望,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拥有一桶“活”水,增强课堂组织和引导能力。
关键词:教学目标 探究式 取舍整合 大语文 活水 组织引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语文学科方面应该能够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因为语文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的外延十分宽泛,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对于同一篇文字材料,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产生的思维认识和探究目标会有很大的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它禁锢在同一个框架下,而要大胆的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产生独到见解。这是语文老师都明白的道理,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努力地贯彻实施。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所向和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卢梭说:“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意思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个探究过程中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的探究过程与教师设想的会有差异,毕竟学生与作为成人的教师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提取信息各方面都会不同,他们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由于学生中的每一个人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一样,因而每个人的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也就各不相同。如果语文教师忽视这些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一篇课文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同样的时间内探究相同的内容,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以同样的探究速度找到基本标准和统一的答案,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那么语文探究教学还是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教学。(引自《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有改动)
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视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而任由学生胡思乱想,把钻牛角尖和望文生义也当成探究目标。否则将会打乱课堂节奏,影响课堂效果,更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兼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想探究的问题,综合师生共同的探究欲望,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从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尊重学生的问题,灵活有效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老师要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解放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它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因此,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观念,要养成“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言行举止都在运用语文”的思想习惯,随时、随地都在教和学,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效率。
2、确保自己有一桶“活”水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新课改要求教师“拥有活泉水”,学生“才有无穷水”。这里的“活”,一是指语文教师要坚持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观念,要博古论今,贯通中西,不仅仅要从古典文学中汲取素养,还要对新时代、新思潮的语言文字(诸如网络文学等)产生兴趣,大胆研究并运用。二是指教法灵活,不拘泥于经验和常态,要根据学情和教材的变化,创造性的采取灵活有效的教法,此之谓“活教书”。如此,才能满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探究欲望,选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3、提高组织、引导能力
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引导者,更应该是课堂艺术的践行者、合作探究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能力,面对学生涌现的思维火花和创新苗头,要做到从容应对,使得整个课堂丰富而不紊乱,有效而不虚华,充實而不肤浅。
总之,语文课堂是最具活力的学习阵地,学生们的探究目标常常使我们兴奋而激动。我们应该呵护孩子们美好的心灵和求知欲望,灵活选定课堂教学目标,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扎实有效。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关键词:教学目标 探究式 取舍整合 大语文 活水 组织引导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语文学科方面应该能够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因为语文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的外延十分宽泛,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对于同一篇文字材料,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产生的思维认识和探究目标会有很大的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它禁锢在同一个框架下,而要大胆的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产生独到见解。这是语文老师都明白的道理,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努力地贯彻实施。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所向和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卢梭说:“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意思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个探究过程中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的探究过程与教师设想的会有差异,毕竟学生与作为成人的教师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提取信息各方面都会不同,他们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由于学生中的每一个人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一样,因而每个人的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也就各不相同。如果语文教师忽视这些差异,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一篇课文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同样的时间内探究相同的内容,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以同样的探究速度找到基本标准和统一的答案,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那么语文探究教学还是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教学。(引自《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有改动)
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视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而任由学生胡思乱想,把钻牛角尖和望文生义也当成探究目标。否则将会打乱课堂节奏,影响课堂效果,更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兼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想探究的问题,综合师生共同的探究欲望,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从而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尊重学生的问题,灵活有效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老师要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解放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它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因此,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观念,要养成“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言行举止都在运用语文”的思想习惯,随时、随地都在教和学,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效率。
2、确保自己有一桶“活”水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新课改要求教师“拥有活泉水”,学生“才有无穷水”。这里的“活”,一是指语文教师要坚持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观念,要博古论今,贯通中西,不仅仅要从古典文学中汲取素养,还要对新时代、新思潮的语言文字(诸如网络文学等)产生兴趣,大胆研究并运用。二是指教法灵活,不拘泥于经验和常态,要根据学情和教材的变化,创造性的采取灵活有效的教法,此之谓“活教书”。如此,才能满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探究欲望,选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3、提高组织、引导能力
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引导者,更应该是课堂艺术的践行者、合作探究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能力,面对学生涌现的思维火花和创新苗头,要做到从容应对,使得整个课堂丰富而不紊乱,有效而不虚华,充實而不肤浅。
总之,语文课堂是最具活力的学习阵地,学生们的探究目标常常使我们兴奋而激动。我们应该呵护孩子们美好的心灵和求知欲望,灵活选定课堂教学目标,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扎实有效。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