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属于我国义务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其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理解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途径,采取何种语文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环境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保证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积极性会更加强烈,参与学习的程度会更大。在这种快乐、快乐、积极、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快地接受知识,更愿意表达自己。同时,他们可以获得成就感,体验创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欣赏和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缺点,不要马上否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独立改正。此外,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学习时间,鼓励学生提问,积极提问,分组讨论。教师评议形成良性竞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思维能力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加强沟通,营造氛围
在过去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很少会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忙于知识内容的讲解,在课后若是有什么问题,教师也会选择借课代表之口向班级学生传达,因此小学生很难有机会与语文教师进行课堂之外的交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隔阂,彼此理解不深入,在对同一问题产生分歧时,很难互相理解,学生不愿接受教师的启发,会阻碍其创新思维的开发。
在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育之前,语文教师必须为师生关系的转型作出努力,教师应将自己视作班集体的一部分,多去关注学生包含学习在内的各方面状况,让小学生养成信赖教师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潜意识中接受教师传达过来的创新思想。在授课时,教师可通过氛围营造为师生交流建立基础,教师可使用学生间流行的语言进行知识讲解,或是对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与动画作品给予肯定,让学生认为教师是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的。随后,教师可在交流中加入创新思维的引导。
3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首先,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教会学生方法,通过具体实践把这种方法转化成自己的思考模式,进而使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例如在讲解《桃花心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把心中的桃花心木进行展示,这样以来学生都会积极动脑来理解文章内容,这就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创造。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重新进行组合,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发现提高自己创新能力方法的关键所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对新知识的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其次,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保证课堂教学方法丰富,例如有谈、写、听、演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心、口、眼、手、脑一起并用。这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最后,根据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法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使用对媒体教具,播放音乐、视频等,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想象力得以发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4联系实际,自觉创新
就创新的本质而言,创新思维是个人思维中对旧事物的改造和对新事物的假设,是别人不能为之做的过程[2] 。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强迫小学生拿出自己的创新作品,而是把创新的潜意识注入他们的头脑,让小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何时看到一个对象,会不自觉地思考如何改进它,如何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看到生活的美,让小学生爱上生活,并愿意付出自己的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质量。
语文是一门非常注重生活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都在讲述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学会在个人生活中寻找相似的興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的《带刺的朋友》时,小学生会对课文中描写的可爱的小刺猬产生强烈的向往,可是又因为刺猬浑身的刺“无法拥抱”而感到苦恼,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发挥创新思想,设想一种不伤害刺猬又能够“拥抱”刺猬的方法。此时,小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诸如“戴着手套抱刺猬”或“给刺猬穿一个防扎外套”等富有童趣的想法。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开发,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地动用奇思妙想解决问题。
结论
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的课程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是教育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更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增强,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会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龙建海,段炳和.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苗族地区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8(17):40-41.
[2] 李晓虹.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神州,2017(18):86.
(作者单位:兴县北关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环境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保证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积极性会更加强烈,参与学习的程度会更大。在这种快乐、快乐、积极、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快地接受知识,更愿意表达自己。同时,他们可以获得成就感,体验创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欣赏和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缺点,不要马上否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独立改正。此外,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学习时间,鼓励学生提问,积极提问,分组讨论。教师评议形成良性竞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思维能力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加强沟通,营造氛围
在过去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很少会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忙于知识内容的讲解,在课后若是有什么问题,教师也会选择借课代表之口向班级学生传达,因此小学生很难有机会与语文教师进行课堂之外的交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隔阂,彼此理解不深入,在对同一问题产生分歧时,很难互相理解,学生不愿接受教师的启发,会阻碍其创新思维的开发。
在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育之前,语文教师必须为师生关系的转型作出努力,教师应将自己视作班集体的一部分,多去关注学生包含学习在内的各方面状况,让小学生养成信赖教师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潜意识中接受教师传达过来的创新思想。在授课时,教师可通过氛围营造为师生交流建立基础,教师可使用学生间流行的语言进行知识讲解,或是对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与动画作品给予肯定,让学生认为教师是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的。随后,教师可在交流中加入创新思维的引导。
3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首先,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教会学生方法,通过具体实践把这种方法转化成自己的思考模式,进而使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例如在讲解《桃花心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把心中的桃花心木进行展示,这样以来学生都会积极动脑来理解文章内容,这就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创造。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重新进行组合,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发现提高自己创新能力方法的关键所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对新知识的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其次,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保证课堂教学方法丰富,例如有谈、写、听、演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心、口、眼、手、脑一起并用。这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最后,根据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法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使用对媒体教具,播放音乐、视频等,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想象力得以发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4联系实际,自觉创新
就创新的本质而言,创新思维是个人思维中对旧事物的改造和对新事物的假设,是别人不能为之做的过程[2] 。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强迫小学生拿出自己的创新作品,而是把创新的潜意识注入他们的头脑,让小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何时看到一个对象,会不自觉地思考如何改进它,如何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看到生活的美,让小学生爱上生活,并愿意付出自己的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质量。
语文是一门非常注重生活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都在讲述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学会在个人生活中寻找相似的興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的《带刺的朋友》时,小学生会对课文中描写的可爱的小刺猬产生强烈的向往,可是又因为刺猬浑身的刺“无法拥抱”而感到苦恼,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发挥创新思想,设想一种不伤害刺猬又能够“拥抱”刺猬的方法。此时,小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诸如“戴着手套抱刺猬”或“给刺猬穿一个防扎外套”等富有童趣的想法。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开发,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地动用奇思妙想解决问题。
结论
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的课程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是教育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更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增强,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会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龙建海,段炳和.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苗族地区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8(17):40-41.
[2] 李晓虹.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神州,2017(18):86.
(作者单位:兴县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