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外语教学着重于跨文化能力交际的培养。在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已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分析在现行日语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的语言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的现状。并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探寻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 现状及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56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一词,意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外语教学本身就可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现代日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旨在逐步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最新修订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因此,为达到大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日语人才,必须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教学要经历三个阶段:语言能力培养阶段,交际能力培养阶段,以及未来要更加关注的跨文化交际阶段。在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已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是一线外语教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1现行日语教学模式下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1.1 课程设置因素
云南民族大学日语本科专业是面向日语零基础的对象进行教学,所以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是着重于基础语言教学。以日语本科专业一年级整学年为例,课程设置为“综合日语”周学时8、“日语听力”周学时4、“日语会话”周学时2,除此之外在一年级阶段没有再设置安排其他专业课。从日语零基础的对象出发,在初级阶段选择以夯实基础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无可厚非。但此课程设置使一年级阶段的教学基本以语言理论讲授和听说读训练为主,加之教学内容又受限于教材和课时,就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文化因素的导入,而文化因素的导入恰恰是引发初级阶段学习者兴趣的关键所在。缺乏文化导入的初级阶段课比较枯燥,使零基础学习者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和抵触心理,陷入“不得不学还一直要学”的死循环。
其次,除上述初级阶段课程设置缺乏文化导入课程之外,云南民族大学现行日语专业一些课程设置的顺序还存在缺乏系统合理性的问题。比如,专业选修“日本概况”课程,按现行日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而专业选修课“日本文化”也同时安排在了三年级上学期。“日本概况”是系统、全方面概述日本这个国家基本情况的课程,作为跨文化教育中“交际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应当安排在特定从文化范畴介绍日本文化的专业选修课“日本文化”之前的一学期。
1.2 教学内容因素
以初级阶段一年级、二年级教学教学内容来看,无论是“综合日语”课程还是“日语听力”、“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单词—语法句型—课文或会话的模式构成。以“综合日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新编日语》为例,和国内大部分针对高校日语专业的教材一样,该教材比较偏重词汇、语法教学。虽然教材在语法文型的编排上系统合理,但是在涉及到语法和文型所对应的例句以及文章会话部分时,题材内容大都套在中国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下,使语言缺乏其本身所依赖的母语文化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生硬。大多学生在学习后会存在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学生与日本人交往或是去日本交流留学时很突出。
比如,《新编日语》中所涉及到的会话部分基本全部采用的是“desu”、“masu”的郑重体。然而在日本人实际日常生活中,根据会话场景、对象、心理因素的差异,很多时候并非使用郑重体。
再来看日语教学当中的难点“敬语”问题。对于初次接触日语敬语的学习者,往往会望文生义地将敬语的功能理解为“表达敬意”,这无形中就给敬语学习带来了第一道障碍。其实在真实的日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敬语绝对不能笼统理解表达“敬意”,它的使用,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社会心理文化。在日本社会,敬语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传递“地位”,“亲疏”,“恩惠”等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使用敬语于刚刚踏进社会的日本本国年轻人来说,娴熟地掌握敬语都是成为社会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想驾驭并使用敬语,则要花费更大的工夫。比起学习语法,更重要的是理解敬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完全依照国内现行教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不适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对象外语的文化因素,导入跨文化交际理念的话,很难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
1.3 教学方法因素
因为受限于教材及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又受到课时安排和传统外语教学等因素的影响,日语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活动时,大部分都采用“单词—语法—课文—练习”的传统外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且,初级阶段以语言理论讲授课程设置十分考验担当主干课程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如果教师本身具备较为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并掌握文化导入与情景教学方法,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见缝插针”地导入文化因素,并在适当的节点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活跃课堂的同时,又为今后跨文化教学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反之,则会产生相反效果。然而现状是,不仅是一二年级基础课程,甚至连一些高年级专业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中,教师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在日本概况、日本文化、高级日语等课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单词和语法。 1.4 学生客观条件因素
云南民族大学日语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云南本省,由于地缘因素,与沿海发达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及北方地区高校学生相比,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对于日本、日本文化以及日语都相当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初级基础课程如果不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着眼,不适时在讲授内容中铺垫文化因素的话,学生一开始就会产生“所谓语言学习就是干巴巴死记硬背”的印象,不利于培养学习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没有一种客观积极引导的话,学生更容易受一些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厌恶学习日语的心态。
2 探索解决的途径
(1)建立更合理、同时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我们就要确立一个更合适的准则,“结合培养目标,以交际所需,能力所用为选择、设置”的原则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专业课总学时,首先合理确定语言类和文化类板块学时,然后合理分配各板块内的知识和能力学时比例,以此来体现各校的特色知识类和能力(或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布局。”所以,我们因基于相对稳定而又明确的原则,按照不同类型、板块合理设置课程, 并可以考虑如何在课程中,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体现民族大学特色问题。
(2)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鼓励教材建设。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一般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低年级基础课程与高年级扩展课程等;按课程内容区分外语专业类课程可分为语言类课程、社会文化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我们应系统地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决定授课内容的基调。必修、理论性、基础性、语言类课程可以以语法和课文讲解为主;而选修、实践性、扩展性、社会文化及文学类课程则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因素灵活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在各类课程中,都应鼓励教师可以适时适量使用教材之外的跨文化辅助补充教学素材,对于某些教师自编教学材料使用比例较大课程,应鼓励教师系统地将材料整理起来,寻找合适的项目机会,建设特色教材。
(3)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培养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日语专业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跨文化语言交际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关注国内外跨文化教学研究的各种最新动态,涉足相关研究领域。积极争取学院及学校的各类教师培养项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演练跨文化教学方法,注意跟进日语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4)客观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日语的兴趣。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在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因素。从文化引向语言,再从语言回归文化。通过教研室和团学组织,组织一些形式活泼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学院及学校所带来的一些对外交流机会,充分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外语教学着重于跨文化能力交际的培养,处在一线的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现行日语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的语言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的现状。只有立足于跨文化交际视野,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引导等方面出发,不断探寻、实践跨文化交际教学,才能提高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日语专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S].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4] 梅子.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日语敬语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 现状及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56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一词,意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外语教学本身就可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现代日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旨在逐步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最新修订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因此,为达到大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日语人才,必须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教学要经历三个阶段:语言能力培养阶段,交际能力培养阶段,以及未来要更加关注的跨文化交际阶段。在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已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是一线外语教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1现行日语教学模式下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1.1 课程设置因素
云南民族大学日语本科专业是面向日语零基础的对象进行教学,所以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是着重于基础语言教学。以日语本科专业一年级整学年为例,课程设置为“综合日语”周学时8、“日语听力”周学时4、“日语会话”周学时2,除此之外在一年级阶段没有再设置安排其他专业课。从日语零基础的对象出发,在初级阶段选择以夯实基础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无可厚非。但此课程设置使一年级阶段的教学基本以语言理论讲授和听说读训练为主,加之教学内容又受限于教材和课时,就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文化因素的导入,而文化因素的导入恰恰是引发初级阶段学习者兴趣的关键所在。缺乏文化导入的初级阶段课比较枯燥,使零基础学习者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和抵触心理,陷入“不得不学还一直要学”的死循环。
其次,除上述初级阶段课程设置缺乏文化导入课程之外,云南民族大学现行日语专业一些课程设置的顺序还存在缺乏系统合理性的问题。比如,专业选修“日本概况”课程,按现行日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而专业选修课“日本文化”也同时安排在了三年级上学期。“日本概况”是系统、全方面概述日本这个国家基本情况的课程,作为跨文化教育中“交际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应当安排在特定从文化范畴介绍日本文化的专业选修课“日本文化”之前的一学期。
1.2 教学内容因素
以初级阶段一年级、二年级教学教学内容来看,无论是“综合日语”课程还是“日语听力”、“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单词—语法句型—课文或会话的模式构成。以“综合日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新编日语》为例,和国内大部分针对高校日语专业的教材一样,该教材比较偏重词汇、语法教学。虽然教材在语法文型的编排上系统合理,但是在涉及到语法和文型所对应的例句以及文章会话部分时,题材内容大都套在中国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下,使语言缺乏其本身所依赖的母语文化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生硬。大多学生在学习后会存在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学生与日本人交往或是去日本交流留学时很突出。
比如,《新编日语》中所涉及到的会话部分基本全部采用的是“desu”、“masu”的郑重体。然而在日本人实际日常生活中,根据会话场景、对象、心理因素的差异,很多时候并非使用郑重体。
再来看日语教学当中的难点“敬语”问题。对于初次接触日语敬语的学习者,往往会望文生义地将敬语的功能理解为“表达敬意”,这无形中就给敬语学习带来了第一道障碍。其实在真实的日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敬语绝对不能笼统理解表达“敬意”,它的使用,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社会心理文化。在日本社会,敬语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传递“地位”,“亲疏”,“恩惠”等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使用敬语于刚刚踏进社会的日本本国年轻人来说,娴熟地掌握敬语都是成为社会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想驾驭并使用敬语,则要花费更大的工夫。比起学习语法,更重要的是理解敬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完全依照国内现行教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不适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对象外语的文化因素,导入跨文化交际理念的话,很难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
1.3 教学方法因素
因为受限于教材及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又受到课时安排和传统外语教学等因素的影响,日语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活动时,大部分都采用“单词—语法—课文—练习”的传统外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且,初级阶段以语言理论讲授课程设置十分考验担当主干课程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如果教师本身具备较为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并掌握文化导入与情景教学方法,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见缝插针”地导入文化因素,并在适当的节点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活跃课堂的同时,又为今后跨文化教学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反之,则会产生相反效果。然而现状是,不仅是一二年级基础课程,甚至连一些高年级专业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中,教师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比如在日本概况、日本文化、高级日语等课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单词和语法。 1.4 学生客观条件因素
云南民族大学日语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云南本省,由于地缘因素,与沿海发达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及北方地区高校学生相比,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对于日本、日本文化以及日语都相当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初级基础课程如果不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着眼,不适时在讲授内容中铺垫文化因素的话,学生一开始就会产生“所谓语言学习就是干巴巴死记硬背”的印象,不利于培养学习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没有一种客观积极引导的话,学生更容易受一些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厌恶学习日语的心态。
2 探索解决的途径
(1)建立更合理、同时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我们就要确立一个更合适的准则,“结合培养目标,以交际所需,能力所用为选择、设置”的原则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专业课总学时,首先合理确定语言类和文化类板块学时,然后合理分配各板块内的知识和能力学时比例,以此来体现各校的特色知识类和能力(或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布局。”所以,我们因基于相对稳定而又明确的原则,按照不同类型、板块合理设置课程, 并可以考虑如何在课程中,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体现民族大学特色问题。
(2)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鼓励教材建设。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一般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低年级基础课程与高年级扩展课程等;按课程内容区分外语专业类课程可分为语言类课程、社会文化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我们应系统地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决定授课内容的基调。必修、理论性、基础性、语言类课程可以以语法和课文讲解为主;而选修、实践性、扩展性、社会文化及文学类课程则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因素灵活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在各类课程中,都应鼓励教师可以适时适量使用教材之外的跨文化辅助补充教学素材,对于某些教师自编教学材料使用比例较大课程,应鼓励教师系统地将材料整理起来,寻找合适的项目机会,建设特色教材。
(3)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培养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日语专业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跨文化语言交际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关注国内外跨文化教学研究的各种最新动态,涉足相关研究领域。积极争取学院及学校的各类教师培养项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演练跨文化教学方法,注意跟进日语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4)客观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日语的兴趣。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在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因素。从文化引向语言,再从语言回归文化。通过教研室和团学组织,组织一些形式活泼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学院及学校所带来的一些对外交流机会,充分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外语教学着重于跨文化能力交际的培养,处在一线的教学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现行日语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的语言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的现状。只有立足于跨文化交际视野,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引导等方面出发,不断探寻、实践跨文化交际教学,才能提高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日语专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S].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4] 梅子.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日语敬语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