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建筑学专业的启蒙课程,该课程对大一新生进行建筑入门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和不表现技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准备,笔者在从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础上,总结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于课程重点、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课程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启蒙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建筑和建筑设计,通过一系列系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建筑表现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建筑设计基础经过了多年的调整,目前为建筑设计基础一和建筑设计基础二,课程内容为:工具训练(铅笔线条画、墨线线条画、钢笔徒手画)、建筑知识介绍、构成、建筑空间认知、建筑师作品分析、建筑模型制作、空间构成、生活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
一、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结构的问题
在现有的教学结构中,建筑设计基础一和二的训练内容除工具训练和建筑设计外,其余专题之间为并列结构,使教学有一定的弹性,易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加和降低难度。每个训练专题的关联性不强,在各个专题练习时讲授与其相关的建筑知识,上课内容松散,不系统。并列的专题教学方式虽有一定的弹性,使教学的重点比较模糊,学生难于建立整体的建筑思维模式,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明确。
另一方面,然而各个训练专题间呈并列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是不同建筑思维训练,彼此间的线性联系较弱,不同的专题会反复训练某一内容,如“建筑图纸抄绘”,在工具训练和建筑师作品分析两个专题中都有出现,增加了学生的绘图量,学生花不少时间在完成图纸抄绘上,较少思考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教学效果不佳。
(二)学生的专业准备不足
刚刚进入大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初高中的应试教育阶段,习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大纲和老师的安排学习,对于没有固定教材、标准模式的上课方式很不适应,学习以完成训练作业为学习目标,学习缺少主动性,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运用能力较差,难以主动建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的贯穿。初高中重视理论课,忽视了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从大学才开始培养的,教学中需要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基本功练习,如铅笔线条练习、墨线条练习和建筑图纸抄绘这三个练习,学生工具使用不熟练,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作业,需要额外安排1——2周的时间才能较好的完成,对后续的教学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中在进行后期生活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专题训练时,学生的绘图技法、表现手法、图面效果等前期专题训练过的内容并没有对后面的专题起到打基础的作用,图面表现手法单一、构图不当、制图错误等问题常常出现。
二、对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重心的转变
笔者所在的学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建筑初步转变为建筑设计基础一和建筑设计基础二,在教学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转变,在工具训练、建筑知识介绍、建筑模型制作、色彩渲染、构成、小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师作品分析、生活空间设计以及空间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对制图、手绘、色彩渲染的要求有所降低,可以选择其中的1—2个专题进行必要的训练,将课程的重点放在空间构成、生活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上,中间穿插介绍与课题相关的建筑基本知识。
(二)教學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不拘泥于教学的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在讨论中纠正学生错误,灌输建筑的知识和设计动态,穿插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介绍,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带学生实地进行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体验,通过观察、测量的方法了解并熟悉人体活动的基本尺度和常用家具的基本尺寸和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空间的类型特点、多个空间的组合方式以及空间环境心理;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分享各自阅读的建筑和规划的专业书籍,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专业的兴趣。
三、课程的调整
(一)教学结构的调整
对于现有的教学结构主要为专题式的并列结构,各专题间缺少一定的联系,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结构本身也需要顺次连续,应该具有一定的线性结构。按照学习认知的规律和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设置所有专题,各专题呈并列单元式,但专题与专题之间仍有一定的前后联系。调整后的课程将工具训练和建筑基本知识专题放在前面,构成、空间构成、建筑师作品分析、建筑模型制作等专题放在中段,居住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在最后,能转变学生的既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要求,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观念的调整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很多,而课时有限,在极其有限的课时中,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需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摈除以往全面训练的理念,分清教学的重点、删除低效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改变遵循固定的教学大纲的观念,顺应时代的变化,将最新的教学研究新成果应用到教学活动,时常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授课使上课内容能更好的达到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调整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4个部分,工具训练部分、空间表达部分、设计构思部分和建筑方案设计部分,共有9个大专题,16个子专题,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为:①建筑基础知识;②工具训练基础作(工具线条练习、建筑抄绘);③形态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④空间构成;⑤大师作品赏析;⑥建筑空间认知(典型建筑空间认知、小建筑测绘);⑦生活空间设计;⑧小型建筑设计,共8个大专题,11个子专题。
四、小结
时代在变,对城市规划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在改变,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也顺应时代的转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郭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8-1
[2]《建筑初步新教程》(第二版)朱德本,朱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12-1
作者简介:沈未名(1980-),女,四川人,职称:讲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启蒙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建筑和建筑设计,通过一系列系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建筑表现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建筑设计基础经过了多年的调整,目前为建筑设计基础一和建筑设计基础二,课程内容为:工具训练(铅笔线条画、墨线线条画、钢笔徒手画)、建筑知识介绍、构成、建筑空间认知、建筑师作品分析、建筑模型制作、空间构成、生活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
一、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结构的问题
在现有的教学结构中,建筑设计基础一和二的训练内容除工具训练和建筑设计外,其余专题之间为并列结构,使教学有一定的弹性,易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加和降低难度。每个训练专题的关联性不强,在各个专题练习时讲授与其相关的建筑知识,上课内容松散,不系统。并列的专题教学方式虽有一定的弹性,使教学的重点比较模糊,学生难于建立整体的建筑思维模式,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明确。
另一方面,然而各个训练专题间呈并列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是不同建筑思维训练,彼此间的线性联系较弱,不同的专题会反复训练某一内容,如“建筑图纸抄绘”,在工具训练和建筑师作品分析两个专题中都有出现,增加了学生的绘图量,学生花不少时间在完成图纸抄绘上,较少思考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教学效果不佳。
(二)学生的专业准备不足
刚刚进入大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初高中的应试教育阶段,习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大纲和老师的安排学习,对于没有固定教材、标准模式的上课方式很不适应,学习以完成训练作业为学习目标,学习缺少主动性,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运用能力较差,难以主动建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的贯穿。初高中重视理论课,忽视了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从大学才开始培养的,教学中需要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基本功练习,如铅笔线条练习、墨线条练习和建筑图纸抄绘这三个练习,学生工具使用不熟练,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作业,需要额外安排1——2周的时间才能较好的完成,对后续的教学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中在进行后期生活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专题训练时,学生的绘图技法、表现手法、图面效果等前期专题训练过的内容并没有对后面的专题起到打基础的作用,图面表现手法单一、构图不当、制图错误等问题常常出现。
二、对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重心的转变
笔者所在的学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建筑初步转变为建筑设计基础一和建筑设计基础二,在教学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转变,在工具训练、建筑知识介绍、建筑模型制作、色彩渲染、构成、小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师作品分析、生活空间设计以及空间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对制图、手绘、色彩渲染的要求有所降低,可以选择其中的1—2个专题进行必要的训练,将课程的重点放在空间构成、生活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上,中间穿插介绍与课题相关的建筑基本知识。
(二)教學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不拘泥于教学的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在讨论中纠正学生错误,灌输建筑的知识和设计动态,穿插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介绍,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带学生实地进行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体验,通过观察、测量的方法了解并熟悉人体活动的基本尺度和常用家具的基本尺寸和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空间的类型特点、多个空间的组合方式以及空间环境心理;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分享各自阅读的建筑和规划的专业书籍,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专业的兴趣。
三、课程的调整
(一)教学结构的调整
对于现有的教学结构主要为专题式的并列结构,各专题间缺少一定的联系,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结构本身也需要顺次连续,应该具有一定的线性结构。按照学习认知的规律和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设置所有专题,各专题呈并列单元式,但专题与专题之间仍有一定的前后联系。调整后的课程将工具训练和建筑基本知识专题放在前面,构成、空间构成、建筑师作品分析、建筑模型制作等专题放在中段,居住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在最后,能转变学生的既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要求,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观念的调整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很多,而课时有限,在极其有限的课时中,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需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摈除以往全面训练的理念,分清教学的重点、删除低效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改变遵循固定的教学大纲的观念,顺应时代的变化,将最新的教学研究新成果应用到教学活动,时常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授课使上课内容能更好的达到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调整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4个部分,工具训练部分、空间表达部分、设计构思部分和建筑方案设计部分,共有9个大专题,16个子专题,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为:①建筑基础知识;②工具训练基础作(工具线条练习、建筑抄绘);③形态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④空间构成;⑤大师作品赏析;⑥建筑空间认知(典型建筑空间认知、小建筑测绘);⑦生活空间设计;⑧小型建筑设计,共8个大专题,11个子专题。
四、小结
时代在变,对城市规划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在改变,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也顺应时代的转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郭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8-1
[2]《建筑初步新教程》(第二版)朱德本,朱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12-1
作者简介:沈未名(1980-),女,四川人,职称:讲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