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以虔诚的心态对待教学”,曲靖师范学院教授张永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教30余年来,张永刚坚持从严执教,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张永刚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了人文学院教学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育人,不断创新教书育人方法
“教学是教师第一天职”。30余年来,张永刚为5000余名学生上过课,并担任班主任等相关职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根本任务。在张永刚所担任主讲教师的系列课程中,文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抽象性强,但面对教材体系封闭、学科理路僵化等问题,要使这样一门理论课程具有活力,难度是非常大的。虽然困难重重,但张永刚仍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教学中,张永刚立足高视点,引导学生从哲学、美学角度来理解文学现象、文学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文学问题,避免空泛地传授知识;寻找新的教学切入点,从现象分析入手,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保持教学的趋新性与活力;注重学习方法引导,提出“逆向体验法”,要求学生从对自身创作实践及作家创作心态的体验开始,追溯文学原理、文学命题的产生过程等,以现象引发、推动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充沛的讲课激情,始终把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练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2009年,张永刚修改和完善了《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印发《文学概论教学学习指导》给学生,尝试参与式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张永刚始终注重教书与育人并重,充分运用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学观,自觉汲取优秀作品中的养分。
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在不断创新教书育人方法的同时,张永刚进一步将教学起点提升到对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能性探讨中,通过基本范畴的厘定、学科有机性的发现,形成宏观视野,并围绕此目标开展了系列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张永刚完成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对策”、“文学原理新体系教学理路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传播与文学理论形态的关联研究”等教研课题,撰写了《以名著阅读为支点改进外国文学教学》、《文学本质界定方式的一种反思》、《知识、方法与思维:文学理论教材的分类供给》等教研论文。在教学中,张永刚将课程讲授重心移到方法、思维培养之上,引导学生从文学理论学科的“元问题”开始,形成宏观整体化和微观细密性思路,实现了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化,做到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其做法不仅恢复了文学理论的有机性和活力,而且产生了更好的教学效益。
2.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形成高层次的教学成果
2005年,“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获云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10月,张永刚牵头组建了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研究制订了《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从拓展教学资源入手,对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系统的改革建设,2012年,教学成果“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拓展与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创新”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夯实教书育人专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以张永刚为负责人的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教育厅挂牌成立了“云南省张永刚名师工作室”。张永刚积极开展建设工作,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夯实了学院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基础。
1.开展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曲靖师范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如何提升专业整体水平?”这是张永刚近几年来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2007年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建设中,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与上海师大合作,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联合办学点,张永刚教授等5人被聘为上海师大硕士生导师。在此期间,与上海师大合作取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1项,张永刚所在学院教师申报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和教育部基金项目多项,通过人才引进、教师外出访学、进修等方式,使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
2.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和影响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是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主干教学团队,是曲靖师范学院的重点教学团队之一。张永刚围绕团队建设,大力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2009年,张永刚担任带头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3.以“张永刚名师工作室”为核心,优化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结构
围绕省教育厅“弘扬名师治学精神,创立学校著名品牌,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后继人才,发展云南省的教育事业,做到树立一个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支队伍、产生一批成果”这一指导思想,张永刚带领团队进一步深化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并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新立项的“十二五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任务中,通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推行教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科组成员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术研究能力层级等方面更趋优化,已逐步形成了充满积极进取精神与活力的学术梯队,并以此带动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团队的形成,学术队伍整体状态良好。各研究方向的骨干成员,在学科学术研究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4.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学科的载体,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建设精品课程有助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开展。张永刚负责的《文学概论》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该课程的带动下,张永刚所在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断强化课程监控和应用管理体系,督促课程组从课程建设、网络建设、经费使用等方面加强建设和管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012年,以张永刚为负责人的“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遴选为云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从教学模块、内容设计、考试形式等方面做了改革,更好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教书育人层次
作为云南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十二五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负责人,张永刚认真组织开展了学科建设工作,以学科建设促进了教书育人层次的提升。
1.“文艺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省教育厅验收
作为“文艺学”学科建设负责人,张永刚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实要求,从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术梯队、提高科研水平三个方面科学、规范、有序地组织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建设,进一步凝练了“文艺学”学科方向,优化了学科队伍,该学科于2010年7月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文艺学”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张永刚进一步拓展了“文艺学”学科视野,深入探索“边疆城市文化”与地方文学、文化资源的契合点,探究文学理论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城市文化研究基地”于2009年12月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工作,拓展了学科领域。
3.带动并组织开展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
由张永刚担任学科带头人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1年7月成为“十二五省级立项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围绕建设目标,在张永刚的带领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了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言学与汉字文化等学科领域研究空间,构建了跨学科、跨行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层次得到提升,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学校学科建设和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成果与专业支撑。
通过学科建设及对人才队伍的整合,以学科骨干为主要成员的“云南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创新团队于2012年9月被遴选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积极开展专业研究,科研成绩突出
“从教学实际出发搞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张永刚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科研工作中,张永刚注重研究厘定、廓清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重要观念,部分论文在核心刊物和重要刊物发表,其研究成果对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后现代”问题研究》1项,并于2012年通过结题验收。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项目多项。出版著作(含合著)9部,其中《文学原理》被北京大学等高校用作文学理论课程教材;2007年获云南省第6届文学艺术奖文艺理论三等奖;《滇东文学:历史与个案》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12篇被《文艺理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摘要。在《诗刊》等刊物发表诗作200余首,多次获省市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奖。
从教30余年来,张永刚坚持从严执教,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张永刚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了人文学院教学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育人,不断创新教书育人方法
“教学是教师第一天职”。30余年来,张永刚为5000余名学生上过课,并担任班主任等相关职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根本任务。在张永刚所担任主讲教师的系列课程中,文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抽象性强,但面对教材体系封闭、学科理路僵化等问题,要使这样一门理论课程具有活力,难度是非常大的。虽然困难重重,但张永刚仍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教学中,张永刚立足高视点,引导学生从哲学、美学角度来理解文学现象、文学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文学问题,避免空泛地传授知识;寻找新的教学切入点,从现象分析入手,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保持教学的趋新性与活力;注重学习方法引导,提出“逆向体验法”,要求学生从对自身创作实践及作家创作心态的体验开始,追溯文学原理、文学命题的产生过程等,以现象引发、推动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充沛的讲课激情,始终把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练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2009年,张永刚修改和完善了《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印发《文学概论教学学习指导》给学生,尝试参与式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张永刚始终注重教书与育人并重,充分运用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学观,自觉汲取优秀作品中的养分。
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在不断创新教书育人方法的同时,张永刚进一步将教学起点提升到对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能性探讨中,通过基本范畴的厘定、学科有机性的发现,形成宏观视野,并围绕此目标开展了系列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张永刚完成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与教学对策”、“文学原理新体系教学理路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传播与文学理论形态的关联研究”等教研课题,撰写了《以名著阅读为支点改进外国文学教学》、《文学本质界定方式的一种反思》、《知识、方法与思维:文学理论教材的分类供给》等教研论文。在教学中,张永刚将课程讲授重心移到方法、思维培养之上,引导学生从文学理论学科的“元问题”开始,形成宏观整体化和微观细密性思路,实现了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化,做到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其做法不仅恢复了文学理论的有机性和活力,而且产生了更好的教学效益。
2.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形成高层次的教学成果
2005年,“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获云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10月,张永刚牵头组建了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研究制订了《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从拓展教学资源入手,对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系统的改革建设,2012年,教学成果“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拓展与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创新”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夯实教书育人专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以张永刚为负责人的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教育厅挂牌成立了“云南省张永刚名师工作室”。张永刚积极开展建设工作,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夯实了学院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基础。
1.开展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曲靖师范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如何提升专业整体水平?”这是张永刚近几年来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2007年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建设中,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与上海师大合作,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联合办学点,张永刚教授等5人被聘为上海师大硕士生导师。在此期间,与上海师大合作取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1项,张永刚所在学院教师申报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和教育部基金项目多项,通过人才引进、教师外出访学、进修等方式,使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
2.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和影响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是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主干教学团队,是曲靖师范学院的重点教学团队之一。张永刚围绕团队建设,大力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2009年,张永刚担任带头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3.以“张永刚名师工作室”为核心,优化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结构
围绕省教育厅“弘扬名师治学精神,创立学校著名品牌,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后继人才,发展云南省的教育事业,做到树立一个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支队伍、产生一批成果”这一指导思想,张永刚带领团队进一步深化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并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新立项的“十二五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任务中,通过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推行教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科组成员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术研究能力层级等方面更趋优化,已逐步形成了充满积极进取精神与活力的学术梯队,并以此带动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团队的形成,学术队伍整体状态良好。各研究方向的骨干成员,在学科学术研究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4.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学科的载体,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建设精品课程有助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开展。张永刚负责的《文学概论》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该课程的带动下,张永刚所在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断强化课程监控和应用管理体系,督促课程组从课程建设、网络建设、经费使用等方面加强建设和管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012年,以张永刚为负责人的“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遴选为云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从教学模块、内容设计、考试形式等方面做了改革,更好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教书育人层次
作为云南省重点学科“文艺学”、“十二五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负责人,张永刚认真组织开展了学科建设工作,以学科建设促进了教书育人层次的提升。
1.“文艺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省教育厅验收
作为“文艺学”学科建设负责人,张永刚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实要求,从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术梯队、提高科研水平三个方面科学、规范、有序地组织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建设,进一步凝练了“文艺学”学科方向,优化了学科队伍,该学科于2010年7月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文艺学”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张永刚进一步拓展了“文艺学”学科视野,深入探索“边疆城市文化”与地方文学、文化资源的契合点,探究文学理论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城市文化研究基地”于2009年12月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工作,拓展了学科领域。
3.带动并组织开展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
由张永刚担任学科带头人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1年7月成为“十二五省级立项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围绕建设目标,在张永刚的带领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了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言学与汉字文化等学科领域研究空间,构建了跨学科、跨行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层次得到提升,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学校学科建设和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成果与专业支撑。
通过学科建设及对人才队伍的整合,以学科骨干为主要成员的“云南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创新团队于2012年9月被遴选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积极开展专业研究,科研成绩突出
“从教学实际出发搞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张永刚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科研工作中,张永刚注重研究厘定、廓清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重要观念,部分论文在核心刊物和重要刊物发表,其研究成果对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后现代”问题研究》1项,并于2012年通过结题验收。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项目多项。出版著作(含合著)9部,其中《文学原理》被北京大学等高校用作文学理论课程教材;2007年获云南省第6届文学艺术奖文艺理论三等奖;《滇东文学:历史与个案》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12篇被《文艺理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摘要。在《诗刊》等刊物发表诗作200余首,多次获省市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