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夏宇的诗因其反传统的诗艺与独树一帜的文风常被打上后现代的标签,其诗亦作为台湾后现代诗的经典。本文主要以夏宇1984年诗集《备忘录》中的《乘喷射机离去》一诗为例,试图从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诗中存在的张力。这些张力使全诗的各要素协调继而引发了诗歌独特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张力夏宇《乘喷射机离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术语,“张力”最早是新批评派的艾伦·退特1938年发表的《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的。在文中他指出:“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他借用形式逻辑中的外延和内涵表示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与其暗示意义。后来该术语被其他新批评派成员发展引申,成为诗歌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本文将以夏宇1984年第一本诗集《备忘录》中的《乘喷射机离去》一诗为例,分析诗中存在的张力。
一《乘喷射机离去》的结构张力
布鲁克斯指出“对立因素的矛盾和冲突使作品产生张力,但以不破坏平衡和统一为前提”。也就是说诗歌结构上的完整与紧凑也是张力的重要体现。《乘喷射机离去》共长136行900余字。全诗由一组意思相近的主题式语句分割为4个组块,共包含了相互联系的15个主要戏剧场景。有一系列字面意思相近的主题式表达贯穿全诗,“总会遇见这么一个人的有一天”;“遇见这一个人 会的总有一天 可能 非常可能”;“是的 这么 一个人”;“会的 总有一天 完全可能”;“有一天 可能 非常可能”。从“非常可能”到“完全可能”到最后“非常可能”,在看似杂乱的意象中梳理出一条情绪变化的脉络,使全诗更加紧凑。另外,第14场景与第1场景整体呼应;第1场景与第9场景中的“象限”;第2场景与第15场景中的“鼓”与“鼓锤”;第4场景与第13场景中的“乘喷射机离去”与标题呼应。诗文间的上下文呼应使全诗形成了一个乱中有序,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其充满结构张力,诗文也在一系列的呼应中,以紧张的方式达到和谐。
二《乘喷射机离去》的语言张力
本诗的语言张力首先体现在诗文的节奏美中。这种节奏指的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的语音形式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为达到这种语音形式的反复,诗人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1 语词重复:“啊 蜻蜓 蜻蜓”;2 复沓:“……把你……把你……”,“连同……连同……”,“如同……如同……”,“在会话里 在银行的对面 在桥上走”;3 顶真:“倾斜的影子……落在一个罗马尼亚人的皮鞋上 罗马尼亚人的胡髭似雪……七只鼓槌”,“……句点下面 浅浅的西瓜渍。西瓜生长在沙地里,在最炎热时 成熟爆裂,……”,“……这是一枚炮弹 炮弹在黎巴嫩落下……”这些手法使诗歌充满活力、节奏鲜明。此外,詩人“多次使用同一个意象来加强情绪节奏”如“象限”“鼓”“小酒馆”等等。
除了节奏之外,该诗在语言上的张力还表现为意象这一能指与所指的不完全对应。也就是说夏宇在诗中用一种打破语言常规的方式,使意象这一能指的所指摆脱固有符号系统。这是一种对传统诗艺的挑战,同时也打破了读者原先对于诗歌的符号解读系统。例如诗中“可怖的贞洁”、“激烈的改革者温驯的 回家吃晚饭”这样的表达,在传统符号系统里的所指已经消失。对此王金城指出:“这种运作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强调读者的参与意识,读者应作为第二创造者进入诗的空间。”
此外,意象的荒诞组合也产生出张力。所谓意象的荒诞组合,是指在对意象作极度的夸张、变形以后再以超现实的形式加以复合的一种意象处理方式。在这种荒诞组合中,意象间具体与抽象、世俗与超脱、理性与感性、微观与宏观等各个范畴的对立使全诗一直处于紧张与冲突之中。如诗中的拟人化表达“有一个盖子 遗弃了他的锅”,“鸡和兔子不明白 为什么它们会在同一个笼子里”,又如违背常理的表达“藏匿你 在我的书包里 连同我的登山鞋 望远镜和 潜水艇”,其中潜水艇被藏进书包像诗的标题“乘喷射机离去”一样,是夸张和违背常理的矛盾情态。布鲁克斯在1942年《悖论语言》一文中提到:“诗的结构始终存在着戏剧性的冲突,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情态……屡见不鲜的寻常事物在‘矛盾情态’中会显得突兀奇特。”另一方面这种违背常理的表达从陌生化的理论来看,“拉开了欣赏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诗中变形的寻常事物有了新的意味,它们揭露了诗人心中的世界,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与感受能力。
三《乘喷射机离去》的情感张力
诗的张力还表现在矛盾的情感中。诗文第一句“总会遇见这么一个人的有一天”表达了一种期待的感情甚至是积极介入的,这与诗的标题“乘喷射机离去”隐含的消极、抽离的情绪相冲突。贯穿全诗的主题式表达流露出憧憬与向往,但诗中一直不乏这样的悲观情绪“无话可说的人继续喝茶 黄昏里一声叹息”,“永远永远 不能够 交会”。这些情绪顺着诗人营造的意象与场景变化,因此他们是矛盾但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罗吉福勒正是如此定义张力的,“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
如上所述,《乘喷射机离去》一诗在结构、节奏、意象、情感上均表现着张力,这些张力使该诗的各要素协调统一继而引发了夏宇诗歌独特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83年8月版。
[4] 王书婷:《为情感赋形:新诗节奏与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2期。
作者简介:卢婧,女,1986—,上海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
关键词:张力夏宇《乘喷射机离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术语,“张力”最早是新批评派的艾伦·退特1938年发表的《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的。在文中他指出:“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他借用形式逻辑中的外延和内涵表示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与其暗示意义。后来该术语被其他新批评派成员发展引申,成为诗歌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本文将以夏宇1984年第一本诗集《备忘录》中的《乘喷射机离去》一诗为例,分析诗中存在的张力。
一《乘喷射机离去》的结构张力
布鲁克斯指出“对立因素的矛盾和冲突使作品产生张力,但以不破坏平衡和统一为前提”。也就是说诗歌结构上的完整与紧凑也是张力的重要体现。《乘喷射机离去》共长136行900余字。全诗由一组意思相近的主题式语句分割为4个组块,共包含了相互联系的15个主要戏剧场景。有一系列字面意思相近的主题式表达贯穿全诗,“总会遇见这么一个人的有一天”;“遇见这一个人 会的总有一天 可能 非常可能”;“是的 这么 一个人”;“会的 总有一天 完全可能”;“有一天 可能 非常可能”。从“非常可能”到“完全可能”到最后“非常可能”,在看似杂乱的意象中梳理出一条情绪变化的脉络,使全诗更加紧凑。另外,第14场景与第1场景整体呼应;第1场景与第9场景中的“象限”;第2场景与第15场景中的“鼓”与“鼓锤”;第4场景与第13场景中的“乘喷射机离去”与标题呼应。诗文间的上下文呼应使全诗形成了一个乱中有序,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其充满结构张力,诗文也在一系列的呼应中,以紧张的方式达到和谐。
二《乘喷射机离去》的语言张力
本诗的语言张力首先体现在诗文的节奏美中。这种节奏指的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的语音形式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为达到这种语音形式的反复,诗人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1 语词重复:“啊 蜻蜓 蜻蜓”;2 复沓:“……把你……把你……”,“连同……连同……”,“如同……如同……”,“在会话里 在银行的对面 在桥上走”;3 顶真:“倾斜的影子……落在一个罗马尼亚人的皮鞋上 罗马尼亚人的胡髭似雪……七只鼓槌”,“……句点下面 浅浅的西瓜渍。西瓜生长在沙地里,在最炎热时 成熟爆裂,……”,“……这是一枚炮弹 炮弹在黎巴嫩落下……”这些手法使诗歌充满活力、节奏鲜明。此外,詩人“多次使用同一个意象来加强情绪节奏”如“象限”“鼓”“小酒馆”等等。
除了节奏之外,该诗在语言上的张力还表现为意象这一能指与所指的不完全对应。也就是说夏宇在诗中用一种打破语言常规的方式,使意象这一能指的所指摆脱固有符号系统。这是一种对传统诗艺的挑战,同时也打破了读者原先对于诗歌的符号解读系统。例如诗中“可怖的贞洁”、“激烈的改革者温驯的 回家吃晚饭”这样的表达,在传统符号系统里的所指已经消失。对此王金城指出:“这种运作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强调读者的参与意识,读者应作为第二创造者进入诗的空间。”
此外,意象的荒诞组合也产生出张力。所谓意象的荒诞组合,是指在对意象作极度的夸张、变形以后再以超现实的形式加以复合的一种意象处理方式。在这种荒诞组合中,意象间具体与抽象、世俗与超脱、理性与感性、微观与宏观等各个范畴的对立使全诗一直处于紧张与冲突之中。如诗中的拟人化表达“有一个盖子 遗弃了他的锅”,“鸡和兔子不明白 为什么它们会在同一个笼子里”,又如违背常理的表达“藏匿你 在我的书包里 连同我的登山鞋 望远镜和 潜水艇”,其中潜水艇被藏进书包像诗的标题“乘喷射机离去”一样,是夸张和违背常理的矛盾情态。布鲁克斯在1942年《悖论语言》一文中提到:“诗的结构始终存在着戏剧性的冲突,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情态……屡见不鲜的寻常事物在‘矛盾情态’中会显得突兀奇特。”另一方面这种违背常理的表达从陌生化的理论来看,“拉开了欣赏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诗中变形的寻常事物有了新的意味,它们揭露了诗人心中的世界,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与感受能力。
三《乘喷射机离去》的情感张力
诗的张力还表现在矛盾的情感中。诗文第一句“总会遇见这么一个人的有一天”表达了一种期待的感情甚至是积极介入的,这与诗的标题“乘喷射机离去”隐含的消极、抽离的情绪相冲突。贯穿全诗的主题式表达流露出憧憬与向往,但诗中一直不乏这样的悲观情绪“无话可说的人继续喝茶 黄昏里一声叹息”,“永远永远 不能够 交会”。这些情绪顺着诗人营造的意象与场景变化,因此他们是矛盾但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罗吉福勒正是如此定义张力的,“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
如上所述,《乘喷射机离去》一诗在结构、节奏、意象、情感上均表现着张力,这些张力使该诗的各要素协调统一继而引发了夏宇诗歌独特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83年8月版。
[4] 王书婷:《为情感赋形:新诗节奏与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2期。
作者简介:卢婧,女,1986—,上海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