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孩的疑惑:
她们为何这么对我
暑假里,我带着一批学生参加夏令营。作为带队老师,两周相处下来,我和孩子们成了朋友。回校后,几位女生常找我说些悄悄话,白雪就是其中一位。夏令营的时候,她被封为女生领队,训练中,主动承担了许多工作,减少了我很多压力。记得告别仪式上,有队友评价她:白雪,你就是天使一般的女孩!我们集体鼓掌。从那以后,大家便喊她“天使女孩”。她坦然接受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无疑是偏爱的。
一个月后,月考临近,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作为高一新生,这次月考至关重要,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我发现白雪有些反常,连续两个晚自习都是恹恹的,提不起精神。以前上我的课,她会微抬着头,忽闪着大眼睛和我互动。这几天的课堂上,她低头居多,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那天晚自习,我在教室值班。走到她身旁时,白雪用手使劲揉搓太阳穴。我问:“你不舒服?”她点点头。我说:“我带你去卫生室看看吧?”她乖乖跟随我走出教室。走到操场僻静处,她突然拉住我的胳膊说:“刘老师,我没有病,只是郁闷。”我问:“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她竟然抽抽搭搭哭了起来。哭累了,她说:“我觉得特别委屈,觉得自己做人特别失败。”我说:“别着急,慢慢说,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很多事。”我说:“就挑最近发生的,或者你最想说的。”
她想了想说:“刘老师,我爸妈从小就教育我,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我住校之后,妈妈更是嘱咐我,大家住在一个宿舍就是一种缘分,一定要像亲姐妹一样相处。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每次带来好吃的,我都会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吃。我的洗发露沐浴露,都摆在公共区域让大家用。为了方便大家,我随时备着卫生巾,大家急用了自己去拿。前几天我急用,发现只剩下一片,因为要上课没有时间出去买,便从兰兰的皮箱里拿了几片。没想到,我晚自习回去后,发现兰兰正在那里发飙,质问是谁动了她的皮箱。我告诉她我从里面拿了几片卫生巾,她竟然生气地问我为什么私自动她的东西。此后几天,她都不和我说话,我主动和她说话,她也不理我。听其他人说,兰兰有每天临睡前写日记的习惯,平时都是把日记本放在皮箱里,怀疑我偷看了她的日记。为了消除误会,我专门给她写了道歉信。没想到,到现在,她还是对我视而不见。刘老师,为什么她们随意拿我的东西,却不允许我拿她们的东西啊?”
我说:“嗯,你特别委屈?”她说:“是的,觉得特别委屈。我对她们那么好,她们却这样对我。”我抚了抚她的头发,耐心地问:“还有什么事让你郁闷呢?”她沉默了一会儿说:“还有一件事我也想不通。”我鼓励她:“说给我听听。”她有些气愤地说:“我们宿舍的小静特别爱支使人,总使唤小美替她做事,自己的毛巾不洗,一下子扔到小美脸盆里。我对小美说:‘让她自己洗。’小美却说:‘洗了也累不着。’有一次,小静让小美帮她拿拖鞋,我看不惯,把小静的拖鞋一脚踢过去,可能用力太大,踢飞了。没想到,小美竟然帮着小静一起埋怨我。我说小美:‘你怎么好坏不分啊?’小美却说:‘我看你才是坏人。’小静也生气,说我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结果她们两个一起疏远我。刘老师,我好心好意对待她们每个人,没想到,她们却这样对我。”
我伸出胳膊抱住她,感觉到她的双肩正在微微颤动。这个热心女孩的痛苦和困惑让我心疼。我知道,白雪和许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混淆了心理边界。我如何与她沟通,才能既不伤害她的热情,又让她建立界限意识呢?我应该好好琢磨一下措辞,现在要紧的是安抚她的情绪。我说:“现在说出来,心里是不是舒服一些了?”她点点头。我说:“今天太晚了,我们先回去。你说的我已经听明白了。明天老师会给你一个答案。”她又点点头,和我一起回了教室。
根源在于
不懂得设立“心理边界”
第二天,白雪的眉头舒展了许多。中午最后两节是我的课,下了课,她站在教室门口等我,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你该告诉我答案了吧!”我笑笑说:“好啊,我请你吃饭。”
简单吃过午饭,看着白雪神情凝重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她问:“刘老师你笑什么?”我说:“看你这么漂亮,开心呗。”她作势生气,眉眼却顾盼含笑,气氛顿时轻松下来。我趁机说:“其实你妈妈说的没错,一个宿舍就是一个家,老师也常常教育你们,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你懂得分享,处处为同学着想,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你无法代替他们,他们也不会复制你。听说过心理边界吗?”她困惑地摇了摇头。
我告诉她,每一个人都有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界限,称作边界。除了相对有形的物理空间,我们每个人还需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空间,被一道无形的心理边界环绕着。如果心理界线不清,会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看她懵懵懂懂的表情,我给她打了一个比喻:这好比打浆糊,把所有人搅在一起,成为一锅粥。心理学家武志红称之为“糨糊逻辑”。常见的“糨糊逻辑”有几种,第一种是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所有人的事。有心理界限的做法是,你只处理好你和宿舍里其他人的事就可以了,至于她们几个人之间如何交往,不关你的事。小静和小美之间如何相处是她们俩的事,而不是你的事。在一个集体里,往往最能管事的那个人会成为冲突的根源,因为你搅进了别人的关系里,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不要拿你以为正确的事情,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继续说,第二种“糨糊逻辑”是,大家之间是透明的,我不用说你就知道我是怎么一回事,你不用说我也知道你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抱有这种想法,便会造成许多误会。比如你未经允许去动兰兰的皮箱,你觉得她应该清楚,你只是去拿卫生巾应急,可她未必会这么想啊,所以她误以为你动了她的日记本,有些生气,这也属于正常。
她们为何这么对我
暑假里,我带着一批学生参加夏令营。作为带队老师,两周相处下来,我和孩子们成了朋友。回校后,几位女生常找我说些悄悄话,白雪就是其中一位。夏令营的时候,她被封为女生领队,训练中,主动承担了许多工作,减少了我很多压力。记得告别仪式上,有队友评价她:白雪,你就是天使一般的女孩!我们集体鼓掌。从那以后,大家便喊她“天使女孩”。她坦然接受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无疑是偏爱的。
一个月后,月考临近,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作为高一新生,这次月考至关重要,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我发现白雪有些反常,连续两个晚自习都是恹恹的,提不起精神。以前上我的课,她会微抬着头,忽闪着大眼睛和我互动。这几天的课堂上,她低头居多,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那天晚自习,我在教室值班。走到她身旁时,白雪用手使劲揉搓太阳穴。我问:“你不舒服?”她点点头。我说:“我带你去卫生室看看吧?”她乖乖跟随我走出教室。走到操场僻静处,她突然拉住我的胳膊说:“刘老师,我没有病,只是郁闷。”我问:“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她竟然抽抽搭搭哭了起来。哭累了,她说:“我觉得特别委屈,觉得自己做人特别失败。”我说:“别着急,慢慢说,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很多事。”我说:“就挑最近发生的,或者你最想说的。”
她想了想说:“刘老师,我爸妈从小就教育我,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我住校之后,妈妈更是嘱咐我,大家住在一个宿舍就是一种缘分,一定要像亲姐妹一样相处。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每次带来好吃的,我都会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吃。我的洗发露沐浴露,都摆在公共区域让大家用。为了方便大家,我随时备着卫生巾,大家急用了自己去拿。前几天我急用,发现只剩下一片,因为要上课没有时间出去买,便从兰兰的皮箱里拿了几片。没想到,我晚自习回去后,发现兰兰正在那里发飙,质问是谁动了她的皮箱。我告诉她我从里面拿了几片卫生巾,她竟然生气地问我为什么私自动她的东西。此后几天,她都不和我说话,我主动和她说话,她也不理我。听其他人说,兰兰有每天临睡前写日记的习惯,平时都是把日记本放在皮箱里,怀疑我偷看了她的日记。为了消除误会,我专门给她写了道歉信。没想到,到现在,她还是对我视而不见。刘老师,为什么她们随意拿我的东西,却不允许我拿她们的东西啊?”
我说:“嗯,你特别委屈?”她说:“是的,觉得特别委屈。我对她们那么好,她们却这样对我。”我抚了抚她的头发,耐心地问:“还有什么事让你郁闷呢?”她沉默了一会儿说:“还有一件事我也想不通。”我鼓励她:“说给我听听。”她有些气愤地说:“我们宿舍的小静特别爱支使人,总使唤小美替她做事,自己的毛巾不洗,一下子扔到小美脸盆里。我对小美说:‘让她自己洗。’小美却说:‘洗了也累不着。’有一次,小静让小美帮她拿拖鞋,我看不惯,把小静的拖鞋一脚踢过去,可能用力太大,踢飞了。没想到,小美竟然帮着小静一起埋怨我。我说小美:‘你怎么好坏不分啊?’小美却说:‘我看你才是坏人。’小静也生气,说我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结果她们两个一起疏远我。刘老师,我好心好意对待她们每个人,没想到,她们却这样对我。”
我伸出胳膊抱住她,感觉到她的双肩正在微微颤动。这个热心女孩的痛苦和困惑让我心疼。我知道,白雪和许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混淆了心理边界。我如何与她沟通,才能既不伤害她的热情,又让她建立界限意识呢?我应该好好琢磨一下措辞,现在要紧的是安抚她的情绪。我说:“现在说出来,心里是不是舒服一些了?”她点点头。我说:“今天太晚了,我们先回去。你说的我已经听明白了。明天老师会给你一个答案。”她又点点头,和我一起回了教室。
根源在于
不懂得设立“心理边界”
第二天,白雪的眉头舒展了许多。中午最后两节是我的课,下了课,她站在教室门口等我,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你该告诉我答案了吧!”我笑笑说:“好啊,我请你吃饭。”
简单吃过午饭,看着白雪神情凝重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她问:“刘老师你笑什么?”我说:“看你这么漂亮,开心呗。”她作势生气,眉眼却顾盼含笑,气氛顿时轻松下来。我趁机说:“其实你妈妈说的没错,一个宿舍就是一个家,老师也常常教育你们,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你懂得分享,处处为同学着想,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你无法代替他们,他们也不会复制你。听说过心理边界吗?”她困惑地摇了摇头。
我告诉她,每一个人都有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界限,称作边界。除了相对有形的物理空间,我们每个人还需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空间,被一道无形的心理边界环绕着。如果心理界线不清,会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看她懵懵懂懂的表情,我给她打了一个比喻:这好比打浆糊,把所有人搅在一起,成为一锅粥。心理学家武志红称之为“糨糊逻辑”。常见的“糨糊逻辑”有几种,第一种是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所有人的事。有心理界限的做法是,你只处理好你和宿舍里其他人的事就可以了,至于她们几个人之间如何交往,不关你的事。小静和小美之间如何相处是她们俩的事,而不是你的事。在一个集体里,往往最能管事的那个人会成为冲突的根源,因为你搅进了别人的关系里,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不要拿你以为正确的事情,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继续说,第二种“糨糊逻辑”是,大家之间是透明的,我不用说你就知道我是怎么一回事,你不用说我也知道你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抱有这种想法,便会造成许多误会。比如你未经允许去动兰兰的皮箱,你觉得她应该清楚,你只是去拿卫生巾应急,可她未必会这么想啊,所以她误以为你动了她的日记本,有些生气,这也属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