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作为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教师的角色非常的复杂,他应该是一个参与者,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的队员之一,但他同时也是引导者,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朝着自己设计的情景里发展的一个领导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愿意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段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而且也可以让教师的引导进行得如鱼得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目的在于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自感”这节课时,教师用如下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人能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是多大?(36V)。再拿出三节干电池问:将其串联后人接上去有无感觉?(没有)。紧接着教师将三节电池与几匝线圈(日光灯的镇流器)串联,再请三位学生上去,手牵手与上述电路串联,闭合开关问其有无感觉?(没有),再突然将开关断开,三个学生都感到手一麻——触电了,赶紧松手。学生对此现象感到异常惊奇,想知道三节干电池的电压为什么会触电呢?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三、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基于实践,始于观察
实验是物理课程的突出特点,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基础,许多物理问题多是由实验引发的。因而,物理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物理实验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防止学生只做不看或看而不想。
引导学生不让任何一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在实验中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综合讨论寻求规律性的结论。例如,在学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一节时,让学生知道分子很小,其直径的数量级为10的-10次方后。问:以我们实验室现有条件能否粗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利用什么原理,要测哪些物理量?用到哪些材料和器具?具体步骤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由学生回答总结后得到:可以测定,事先测出油酸的体积V,让油酸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油膜,这测出油膜的面积S,则分子直径d=VS。之后根据学生要求,每组分发了油酸、小水槽、量筒,同学们准备了水。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1)用量筒测量油酸太多。(2)油酸滴到水面无法显影。此时,有学生指出:水面有漂浮物可以显影。量多可以用滴管。于是分发爽身粉和滴管。问题又出现:如何测定油膜的面积?思考后提出:画显影的轮廓。如何画?分割成相同的正方形。学生都为找到答案而高兴,可动手的结果比10的-10次方大多了,问题出在哪儿?眼看陷入僵局,笔者提示:从d=VS出发分析。有学生想到了:油膜面积太小,追问:可能原因?不是单分子层,接着问:如何克服?几经讨论得出:稀释,至此问题终于解决。
四、把握好探究的自由度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相对于讲授式教学,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决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没有教师的导,是种“放羊式”的探究活动,只是一种表面的热闹,学生没有掌握任何东西,或者说至少目前大部分的同学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探究水平。相反教师及时、适度介入可以很好控制探究的进程,在探究课题的选择、探究的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是谨慎的,过分干涉必然会削弱学生探究的自主性,甚至还会剥夺学生的自由创造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因此,探究式课堂中教师的“收”和“放”必须做到恰到好处,其中的“度”要教师不断实践,反复揣摩。一般而言,探究的自由度和问题的深度、难度有关联。浅显、简单的问题教师引导少一些,学生探究的自由度可以大一些,复杂的问题引导可以多一些,自由度小一些,但切忌过分引导,应做到教不越位。通常自由程度越高的探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高,而且耗费的时间也更多,因此,探究的自由度和探究的广度、深度是密切联系的。自由度的大小取定于设计的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又通过控制自由度,进而控制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把握好自由度,关键在于教师引导的尺度要把握好,引导不到位,学生会显得盲目,引导过于具体,就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成为变相的灌输,因此,教师在介入学生探究过程时,一般不是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做,或是结果是什么,而是提出一些建议,或者做一下铺垫,让学生受到启发,获得顿悟。把握好了探究的广度,即选好探究点,确定好一节课重点探究问题和环节。要把握好探究的深度,教师就需弄清探究点和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起点之间的距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情况灵活调节探究活动的自由度,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三方面做好了,探究的基本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以上三点仅仅是探究式教学实施中需注意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其他还有需多的因素影响着探究的成效,如把握好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怎样创设最佳的问题情景等,本文仅仅抛砖引玉。
高中物理新课程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教材,在新课程的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设计的过程是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有个性化特色的课堂教学,设计出体现自己风格的杰作。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教师的角色非常的复杂,他应该是一个参与者,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的队员之一,但他同时也是引导者,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朝着自己设计的情景里发展的一个领导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愿意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段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而且也可以让教师的引导进行得如鱼得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目的在于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自感”这节课时,教师用如下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人能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是多大?(36V)。再拿出三节干电池问:将其串联后人接上去有无感觉?(没有)。紧接着教师将三节电池与几匝线圈(日光灯的镇流器)串联,再请三位学生上去,手牵手与上述电路串联,闭合开关问其有无感觉?(没有),再突然将开关断开,三个学生都感到手一麻——触电了,赶紧松手。学生对此现象感到异常惊奇,想知道三节干电池的电压为什么会触电呢?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三、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基于实践,始于观察
实验是物理课程的突出特点,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基础,许多物理问题多是由实验引发的。因而,物理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物理实验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防止学生只做不看或看而不想。
引导学生不让任何一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在实验中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综合讨论寻求规律性的结论。例如,在学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一节时,让学生知道分子很小,其直径的数量级为10的-10次方后。问:以我们实验室现有条件能否粗略测定分子的大小?利用什么原理,要测哪些物理量?用到哪些材料和器具?具体步骤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由学生回答总结后得到:可以测定,事先测出油酸的体积V,让油酸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油膜,这测出油膜的面积S,则分子直径d=VS。之后根据学生要求,每组分发了油酸、小水槽、量筒,同学们准备了水。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1)用量筒测量油酸太多。(2)油酸滴到水面无法显影。此时,有学生指出:水面有漂浮物可以显影。量多可以用滴管。于是分发爽身粉和滴管。问题又出现:如何测定油膜的面积?思考后提出:画显影的轮廓。如何画?分割成相同的正方形。学生都为找到答案而高兴,可动手的结果比10的-10次方大多了,问题出在哪儿?眼看陷入僵局,笔者提示:从d=VS出发分析。有学生想到了:油膜面积太小,追问:可能原因?不是单分子层,接着问:如何克服?几经讨论得出:稀释,至此问题终于解决。
四、把握好探究的自由度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相对于讲授式教学,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决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没有教师的导,是种“放羊式”的探究活动,只是一种表面的热闹,学生没有掌握任何东西,或者说至少目前大部分的同学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探究水平。相反教师及时、适度介入可以很好控制探究的进程,在探究课题的选择、探究的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教师的指导必须是谨慎的,过分干涉必然会削弱学生探究的自主性,甚至还会剥夺学生的自由创造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因此,探究式课堂中教师的“收”和“放”必须做到恰到好处,其中的“度”要教师不断实践,反复揣摩。一般而言,探究的自由度和问题的深度、难度有关联。浅显、简单的问题教师引导少一些,学生探究的自由度可以大一些,复杂的问题引导可以多一些,自由度小一些,但切忌过分引导,应做到教不越位。通常自由程度越高的探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高,而且耗费的时间也更多,因此,探究的自由度和探究的广度、深度是密切联系的。自由度的大小取定于设计的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又通过控制自由度,进而控制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把握好自由度,关键在于教师引导的尺度要把握好,引导不到位,学生会显得盲目,引导过于具体,就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成为变相的灌输,因此,教师在介入学生探究过程时,一般不是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做,或是结果是什么,而是提出一些建议,或者做一下铺垫,让学生受到启发,获得顿悟。把握好了探究的广度,即选好探究点,确定好一节课重点探究问题和环节。要把握好探究的深度,教师就需弄清探究点和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起点之间的距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情况灵活调节探究活动的自由度,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三方面做好了,探究的基本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以上三点仅仅是探究式教学实施中需注意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其他还有需多的因素影响着探究的成效,如把握好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怎样创设最佳的问题情景等,本文仅仅抛砖引玉。
高中物理新课程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教材,在新课程的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设计的过程是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才能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有个性化特色的课堂教学,设计出体现自己风格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