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具有大量抽象概念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与思考方式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水平的培养与很多数学公式、定理的理解都跟人的逻辑思维水平有关。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尚不够完善,这一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在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方面,其基础抽象思维水平的不足使得小学生对于数学理论与知识的认知和学习往往表现为只能够依靠死记硬背记住内容而不了解其含义,这使得学生在做某些固定试题的时候表现得较为出色,而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去运用。这都是因为学生的数学能力未真正培养出来,没有理解其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概念原理的原因,而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采取知识点的灌输与固定内容的反复练习是难以实现的,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否实现与数学能力培养进行连接的有效手段。以下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在“6和7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能找到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又如教“圆的周长”,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根长短不同的绳子分别在一端拴上一个小重物,让不同的学生拿着另一端在空中旋转出圆圈来,其他学生观察圆圈的大小。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如教爬楼梯的问题和锯木料的问题,爬楼梯只爬一次就到二楼,锯木料锯一次就成了两段。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立足新课标教学思想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小学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进行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具体方法上没有通用的固定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并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效果的检验与方法的改良,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与提高,才能将小学数学教育理论推向更高的层次,让小学数学教育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在“6和7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能找到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又如教“圆的周长”,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根长短不同的绳子分别在一端拴上一个小重物,让不同的学生拿着另一端在空中旋转出圆圈来,其他学生观察圆圈的大小。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如教爬楼梯的问题和锯木料的问题,爬楼梯只爬一次就到二楼,锯木料锯一次就成了两段。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立足新课标教学思想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小学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进行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具体方法上没有通用的固定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并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效果的检验与方法的改良,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与提高,才能将小学数学教育理论推向更高的层次,让小学数学教育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