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作文课,最常见的情形,学生深眉紧锁,愁云密布,毛重千钧,时作时辍。有人称之为“挤牙膏”,而学生自己的评论则更彻底:“牙膏腹中有物可挤,我们胸中并无可说,我们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不是巧妇姑且不论,没米,确实是任谁也做不出香喷喷的米饭。高中生活,三点一线,校墙高耸,四方的天空造就出近视的心胸,笔下无物自然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不想方设法为他们找来米,开凿源头以引进活水呢?
为此,我进行了上活作文课的尝试。
如何上活作文课?我以为,应当让生活成为作文,让作文作为生活。而最能展现缤纷世界五彩生活的莫过于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学生很少走出校园,但我们可以把校外的生活迎入校内。采用电视与报纸作为媒介,可以让“近视”的学生变为“远视”。
具体而言,好处如下:
1.激发学生兴趣。想要成就任何事情,如没有“兴趣”都不可能成功。兴趣激发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教学生作文、能否激发、点燃他们强旺、持久的兴趣之火,是其有无办法的重要标志。学生对作文没兴趣,语文课即至少失败一半。因为,如学生厌烦作文,视其为沉重“包袱”,提起来即“头疼”,写起来就“对付”,这反映了主体想像力、创造力的危险萎缩,其后果严重。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报纸文章百家争鸣,远比几十篇语文课文或教师的诲人不倦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开阔学生视野。信息时代,电视和报纸都必须走在信息的
前列,学生了解并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和最具时效性的材料,何愁无米下锅,怎会无感而发?就是高屋建瓴,也不是难事。
3.丰富学生思想。电视新闻评论,报纸杂志随笔,折射出当代人最新的观点,最具个性的看法,而电视新闻事件的叙述,报纸的社会事实记录又怎能不激起学生头脑中波澜万千。
4.先放后收。开始习作,古人经验是先“放”:放开思想,放开笔墨,写“大胆文”,使其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敢写、爱写;然后,才可讲“收”,使其删繁就简,字斟句酌,精心推敲,讲究分寸,写出“小心文”。这是很有些道理的。现在“放”得不够是个很大问题。一开始就急着“收”,在学生的作文上大砍大伐、粗暴笔削,这无异于践踏幼苗,扑灭希望之火。这怕是教师的问题。
可以说,电视、报纸即生活的缩影。我的作文课,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文课的形式主要有看电视作文和读报作文。两周一次看电视活动,两周一次读报活动。电视节目以新闻类为主,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之子》、《十二演播室》等。报纸主要采用《中国青年报》和《语文报》。为此,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节目。几期《新闻调查》:《落后村来了新支书》、《首钢,面对首都天空》、《最大国企破产案》、《眼球告失的背后》、《十万奖金聘授》。几期《东方之子》包括: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小说家金庸、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王新会、工程院院士王正国等。多次《焦点访谈》:《小车难载高收费》、《江桥笔是摇钱树》、《政绩出了“洋相”》、《吹牛上了“税”》、《追求人生大境界》、《中国人民不可欺》等等。还有一些特别节目,如《全国女检察官法庭辩论赛》、怀念牺牲中国记者的《祖国祝你平安》、“焦点访谈”五周年特别节目《焦点的报告》等。录制电视节目的同时,从图书室室借阅《中国青年报》,能过种种途径为学生准备生活源头。
有了源头,接下来就是如何将水源灵活引进的问题。为求新鲜感,课堂作文形式力争灵活多样。如观看一期名为《落后村来新支书》的《新闻调查》,先由学生模拟记者提问题,而后与节目中问题比较,提高学生发掘问题的能力,然后成文。观看《东方之子-金庸》,则先让学生谈对金庸的了解和看法,观后再评金庸。观看《焦点的报告》,展开讨论,评论焦点访谈的题目、选材、主持人、记者、地位、意义等,选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形成文字。阅读《中国青年报》,每次读报确定一个主题,或推荐一个好题目,或欣赏一个好开头,或评价一句最有价值的话,或推荐一篇最喜欢的文章。由于报纸内容丰富,每个主题都有极大余地。事实证明,学生也确实能选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推荐给大家。在3月份的一次读报中,题目交流,学生们就选出了许多好题目,像《“虚伪”的老师》、《向自己的未来借点钱》、《梦破灭了,路开始了》、《“等献礼工程”在等什么》、《一张试卷“三变脸”》等等。彼此交流,既取他人之优,也有自己之长,共同受益。而另一场关于报纸上《爱心会不会献给骗子》一文的讨论,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見智,有人以为爱心行为只是与自身水准有关,有人坚持爱心只该献给真正需要的人,最终仁者与智者都以雄辩的文章证明了自己。
总而言之,千变万化的形式都为了让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文的内容。
活动进行一个学期以来,渐见成效。学生不再叹无米做炊,纷至沓来的新闻事件已让他们米仓粮满;作文课上的愁容满面也换做了紧紧盯住电视与报纸的圆睁的双眼,一论证就被搬出来的爱因斯坦与爱迪生换做了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和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马克思说”“鲁迅说”发展为“我说”,“我认为”。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有了试飞的可喜的努力。
正因为是试飞,前进的路上难免曲折。看电视与读报作文不能尽如人意,可喜的同时也有些可忧。
1.兴趣有余,理性思考不足。新的方式引导起的好奇心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但兴趣过后,懒于动脑的本性改变较少,仍习惯于接受,而艰于主动出击。
2.积累有余,文字表达不足。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也有了脑中想说的话,但说出来却不能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意愿,笔下的文字常常会背离自己的大脑。
3.述而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看过电视报纸,材料有了,别人的思想也占据了头脑,更给不擅思考的同学以坐享其成的可能。
种种缺点,可叹可忧。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是试飞,可以从头再来,因为是实验,可以在实验中不断修正数据。
至少在两方面是必须去努力的:
1.克服学生惰性。虽说人或多或少有些惰性,但成功的人就因为他们把惰性降到最低点,。为此要不断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观、人生观、引导学生由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渐成自己体系。
2.加强语言积累。仅有米是不够的,还要有水有温度才会是一锅好饭。仅有素材也是不够的,还要恰当的文字与手法点石成金。语言积累,一定要在点滴中日进。
假以时日,我深信:“生活成为作文,作文成为生活”不再是一个神话。
为此,我进行了上活作文课的尝试。
如何上活作文课?我以为,应当让生活成为作文,让作文作为生活。而最能展现缤纷世界五彩生活的莫过于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学生很少走出校园,但我们可以把校外的生活迎入校内。采用电视与报纸作为媒介,可以让“近视”的学生变为“远视”。
具体而言,好处如下:
1.激发学生兴趣。想要成就任何事情,如没有“兴趣”都不可能成功。兴趣激发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教学生作文、能否激发、点燃他们强旺、持久的兴趣之火,是其有无办法的重要标志。学生对作文没兴趣,语文课即至少失败一半。因为,如学生厌烦作文,视其为沉重“包袱”,提起来即“头疼”,写起来就“对付”,这反映了主体想像力、创造力的危险萎缩,其后果严重。电视节目丰富多彩,报纸文章百家争鸣,远比几十篇语文课文或教师的诲人不倦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开阔学生视野。信息时代,电视和报纸都必须走在信息的
前列,学生了解并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和最具时效性的材料,何愁无米下锅,怎会无感而发?就是高屋建瓴,也不是难事。
3.丰富学生思想。电视新闻评论,报纸杂志随笔,折射出当代人最新的观点,最具个性的看法,而电视新闻事件的叙述,报纸的社会事实记录又怎能不激起学生头脑中波澜万千。
4.先放后收。开始习作,古人经验是先“放”:放开思想,放开笔墨,写“大胆文”,使其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敢写、爱写;然后,才可讲“收”,使其删繁就简,字斟句酌,精心推敲,讲究分寸,写出“小心文”。这是很有些道理的。现在“放”得不够是个很大问题。一开始就急着“收”,在学生的作文上大砍大伐、粗暴笔削,这无异于践踏幼苗,扑灭希望之火。这怕是教师的问题。
可以说,电视、报纸即生活的缩影。我的作文课,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文课的形式主要有看电视作文和读报作文。两周一次看电视活动,两周一次读报活动。电视节目以新闻类为主,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之子》、《十二演播室》等。报纸主要采用《中国青年报》和《语文报》。为此,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节目。几期《新闻调查》:《落后村来了新支书》、《首钢,面对首都天空》、《最大国企破产案》、《眼球告失的背后》、《十万奖金聘授》。几期《东方之子》包括: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小说家金庸、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王新会、工程院院士王正国等。多次《焦点访谈》:《小车难载高收费》、《江桥笔是摇钱树》、《政绩出了“洋相”》、《吹牛上了“税”》、《追求人生大境界》、《中国人民不可欺》等等。还有一些特别节目,如《全国女检察官法庭辩论赛》、怀念牺牲中国记者的《祖国祝你平安》、“焦点访谈”五周年特别节目《焦点的报告》等。录制电视节目的同时,从图书室室借阅《中国青年报》,能过种种途径为学生准备生活源头。
有了源头,接下来就是如何将水源灵活引进的问题。为求新鲜感,课堂作文形式力争灵活多样。如观看一期名为《落后村来新支书》的《新闻调查》,先由学生模拟记者提问题,而后与节目中问题比较,提高学生发掘问题的能力,然后成文。观看《东方之子-金庸》,则先让学生谈对金庸的了解和看法,观后再评金庸。观看《焦点的报告》,展开讨论,评论焦点访谈的题目、选材、主持人、记者、地位、意义等,选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形成文字。阅读《中国青年报》,每次读报确定一个主题,或推荐一个好题目,或欣赏一个好开头,或评价一句最有价值的话,或推荐一篇最喜欢的文章。由于报纸内容丰富,每个主题都有极大余地。事实证明,学生也确实能选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推荐给大家。在3月份的一次读报中,题目交流,学生们就选出了许多好题目,像《“虚伪”的老师》、《向自己的未来借点钱》、《梦破灭了,路开始了》、《“等献礼工程”在等什么》、《一张试卷“三变脸”》等等。彼此交流,既取他人之优,也有自己之长,共同受益。而另一场关于报纸上《爱心会不会献给骗子》一文的讨论,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見智,有人以为爱心行为只是与自身水准有关,有人坚持爱心只该献给真正需要的人,最终仁者与智者都以雄辩的文章证明了自己。
总而言之,千变万化的形式都为了让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文的内容。
活动进行一个学期以来,渐见成效。学生不再叹无米做炊,纷至沓来的新闻事件已让他们米仓粮满;作文课上的愁容满面也换做了紧紧盯住电视与报纸的圆睁的双眼,一论证就被搬出来的爱因斯坦与爱迪生换做了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和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马克思说”“鲁迅说”发展为“我说”,“我认为”。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有了试飞的可喜的努力。
正因为是试飞,前进的路上难免曲折。看电视与读报作文不能尽如人意,可喜的同时也有些可忧。
1.兴趣有余,理性思考不足。新的方式引导起的好奇心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但兴趣过后,懒于动脑的本性改变较少,仍习惯于接受,而艰于主动出击。
2.积累有余,文字表达不足。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也有了脑中想说的话,但说出来却不能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意愿,笔下的文字常常会背离自己的大脑。
3.述而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看过电视报纸,材料有了,别人的思想也占据了头脑,更给不擅思考的同学以坐享其成的可能。
种种缺点,可叹可忧。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是试飞,可以从头再来,因为是实验,可以在实验中不断修正数据。
至少在两方面是必须去努力的:
1.克服学生惰性。虽说人或多或少有些惰性,但成功的人就因为他们把惰性降到最低点,。为此要不断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观、人生观、引导学生由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渐成自己体系。
2.加强语言积累。仅有米是不够的,还要有水有温度才会是一锅好饭。仅有素材也是不够的,还要恰当的文字与手法点石成金。语言积累,一定要在点滴中日进。
假以时日,我深信:“生活成为作文,作文成为生活”不再是一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