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小组合作是无效的,因此要达到有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合作氛围的创设、合理分组、抓住互动有利时机等一系列策略的施行。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数学 小组合作 问题 策略
新课程有关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已经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不能只强调讲授,必要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并将此作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能否有效地在新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态、一种形式,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没有把握住它的实质,则往往会将教学引向形式主义,即为互动而互动、为活动而活动。
一、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
就本课程而言,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和优质课展示,小组讨论不可缺少的。或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很多次这样的讨论活动。的确,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中一些课堂讨论活动的安排实无必要,有时教师会出现形式的需要组织课堂小组讨论,而有些活动不用小组讨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时间。
(二)低效、缺乏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查资料,又不参与讨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讨论往往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三)表面上吵闹,实际效果差。
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还未统一观点。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学生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施行的策略
(一)创设氛围。
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尽情的发挥。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还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合理分组。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好奇心强,学生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进行合作。一般小组划分有下列几种形式: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谓异质,就是学生的性别、能力、成绩、性格、文化水平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所谓同质,就是以上各方面综合因素相当。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4—6人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每组均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这样分组不仅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习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2.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的相似性,由4—5人组成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有利于学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后进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
3.异同混合组。把4—6个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座位相对集中,当他们与学优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时,便可直接参加异质活动。当发现他们在与别人合作出现困难时,这几个同学便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些同质组中,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分组,既能保持异质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势,又便于教师把握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降低学习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这充分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4.随机组合组。在合作学习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教师还可以随机组合。
以上列举的四种小组组合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培养“四会”。
1.学会倾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耐心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倾听要的不是形似神非,也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听。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要听辨对错,去伪存真,在听中发现优点,在听中求异求佳。
2.学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说明要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时说服别人不能強词夺理,而要表明自己的理由,态度要诚恳。
3.学会欣赏。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欣赏他人是合作共事的基础,只有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时,听的神态要做适当的示范,在产生共鸣时,做适当的点头、微笑、鼓掌,表示接受、赞赏。
4.学会反思。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自我反思是严于律己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更是学习创新的动力。
(四)把握时机。
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可参考如下:
一是在进行类比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三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助,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形成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上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改进。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数学 小组合作 问题 策略
新课程有关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已经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不能只强调讲授,必要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并将此作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能否有效地在新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态、一种形式,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没有把握住它的实质,则往往会将教学引向形式主义,即为互动而互动、为活动而活动。
一、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
就本课程而言,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和优质课展示,小组讨论不可缺少的。或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很多次这样的讨论活动。的确,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中一些课堂讨论活动的安排实无必要,有时教师会出现形式的需要组织课堂小组讨论,而有些活动不用小组讨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时间。
(二)低效、缺乏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查资料,又不参与讨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讨论往往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三)表面上吵闹,实际效果差。
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还未统一观点。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学生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施行的策略
(一)创设氛围。
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尽情的发挥。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还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合理分组。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好奇心强,学生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进行合作。一般小组划分有下列几种形式: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谓异质,就是学生的性别、能力、成绩、性格、文化水平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所谓同质,就是以上各方面综合因素相当。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4—6人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每组均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这样分组不仅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习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2.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的相似性,由4—5人组成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有利于学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后进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
3.异同混合组。把4—6个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座位相对集中,当他们与学优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时,便可直接参加异质活动。当发现他们在与别人合作出现困难时,这几个同学便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些同质组中,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分组,既能保持异质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势,又便于教师把握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降低学习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这充分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4.随机组合组。在合作学习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教师还可以随机组合。
以上列举的四种小组组合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培养“四会”。
1.学会倾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耐心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倾听要的不是形似神非,也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听。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要听辨对错,去伪存真,在听中发现优点,在听中求异求佳。
2.学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说明要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时说服别人不能強词夺理,而要表明自己的理由,态度要诚恳。
3.学会欣赏。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欣赏他人是合作共事的基础,只有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时,听的神态要做适当的示范,在产生共鸣时,做适当的点头、微笑、鼓掌,表示接受、赞赏。
4.学会反思。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自我反思是严于律己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更是学习创新的动力。
(四)把握时机。
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可参考如下:
一是在进行类比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三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助,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形成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上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