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材是师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体育教师应该对教材有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并且还需要超越教材的框架,这是教师教学中发挥教材作用的关键。配合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实践行动以及教学对象的研究等,能动地对教材进行品评、组建、选择和利用,让教材成为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最佳资源,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参与教材的深入研究。
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一些困惑
多少年来,对于体育教材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这也让许多一线体育教师感到非常困惑:教材到底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在实践中又如何选择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如何区分?等等。比如,摆在我们的面前有许多教材,我们可能选择其中一个教材进行教学,却难以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而不用另外的教材而教。尤其是现实中我们被规定使用的教材明明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它的不足,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少价值,但是我们却不能确定是否应该舍弃,或者怎样舍弃?取舍哪些内容?舍弃了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教材代替?这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再说了,即使面对同一个教材,因为教师理解各异,导致有的偏重动作技能教学,有的偏重素质提升教学,有的偏重兴趣培养教学,有的偏重文化传承的教学,等等。我们不仅要问,对于同一个教材有没有统一标准的教学任务或要求?再如,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教材,毫不犹豫地进入了动作技术环节的教学,似乎把动作的技术环节教授完了,就是教教材。不仅如此,就连评课的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根据动作技能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来性衡量教学效果,教教材成为一种传授活动技术的行为。
二、“用什么教”和“教什么”是体育教材使用的双重属性
其实,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之所以产生以上的一些困惑,归根结底是对教材本身具有的双重属性不够理解所造成的,体育教材的双重属性主要体现在“用什么教”和“教什么”,它也是体育教材概念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体育教师容易混淆的。
如果体育教师不能深刻理解“用什么教”和“怎么教”这个并存于教材的两个方面,甚至混为一谈,自然教师就不可能把握体育教材使用的真正意义。我们知道体育教材的前身是体育素材,是对体育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为有价值、可操作的系统材料。在体育素材转变为体育教材的过程中,教材形态和媒介的特点也便形成,当把教材当作“媒介”使用于教学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什么教”,而以教材内容用于教学实践,就是“教什么”。也就是说,“‘用什么教’是素材的选择和加工,而‘教什么’则是对教材意义的认识和处理”。
比如说,我们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主要考虑体育舞蹈的动作给学生能带来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体育舞蹈是由多个上下肢动作组成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协调性动作项目,我们用体育舞蹈的整体动作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塑造学生的体形,让学生体验动作美,形成审美的意识,并掌握塑造体形的知识和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舞蹈正是充当一种“媒介”的作用,带给学生“内含于其中的生理、心理、技能、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教材的两重性,这一点在我们体育教材中尤为明显。”相比较而言,其它学科的媒介和内容一致性比较强。比如,数学学科中的“二元一次方程”既是媒介又是內容,“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呈现也就是范例,范例完成了,教学内容也同时完成。而“由于体育活动的原始目的与体育学科的目的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加上体育活动目的的多指向性和内容的宽泛性,使我们几乎无法确定出必学不可的那些内容,也不可能说学会哪样东西就算完成了学科任务(当然认为、硬性的规定除外)。”由此可见,了解与把握体育教材的两重属性非常重要,应为它可以避免教学实践中只为教而教的盲目现象。
三、以什么样的内容为学生获得何种知识和能力是教材的本真含义
如果我们把如上所述进行梳理就可以发现,体育教材的真正含义是对内含于教材中的两个属性的整合,及以什么样的内容为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它是“用什么教”和“教什么”的整合,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忽视了后者,就是把教材和素材混为一谈,体育教学就成为了专门的动作训练和技能的传授,这不符合新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理念,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恰恰是一种导向,为“用什么教”的价值提供了保障,从而避免教学的无目的性。当然,如果忽视了前者,作为学校体育学科的目的性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其教育价值也就成为“海市蜃楼”。由此可见,只有体现出用什么教给学生什么,体育教材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一些困惑
多少年来,对于体育教材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这也让许多一线体育教师感到非常困惑:教材到底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在实践中又如何选择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如何区分?等等。比如,摆在我们的面前有许多教材,我们可能选择其中一个教材进行教学,却难以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而不用另外的教材而教。尤其是现实中我们被规定使用的教材明明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它的不足,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少价值,但是我们却不能确定是否应该舍弃,或者怎样舍弃?取舍哪些内容?舍弃了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教材代替?这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再说了,即使面对同一个教材,因为教师理解各异,导致有的偏重动作技能教学,有的偏重素质提升教学,有的偏重兴趣培养教学,有的偏重文化传承的教学,等等。我们不仅要问,对于同一个教材有没有统一标准的教学任务或要求?再如,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教材,毫不犹豫地进入了动作技术环节的教学,似乎把动作的技术环节教授完了,就是教教材。不仅如此,就连评课的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根据动作技能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来性衡量教学效果,教教材成为一种传授活动技术的行为。
二、“用什么教”和“教什么”是体育教材使用的双重属性
其实,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之所以产生以上的一些困惑,归根结底是对教材本身具有的双重属性不够理解所造成的,体育教材的双重属性主要体现在“用什么教”和“教什么”,它也是体育教材概念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体育教师容易混淆的。
如果体育教师不能深刻理解“用什么教”和“怎么教”这个并存于教材的两个方面,甚至混为一谈,自然教师就不可能把握体育教材使用的真正意义。我们知道体育教材的前身是体育素材,是对体育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为有价值、可操作的系统材料。在体育素材转变为体育教材的过程中,教材形态和媒介的特点也便形成,当把教材当作“媒介”使用于教学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什么教”,而以教材内容用于教学实践,就是“教什么”。也就是说,“‘用什么教’是素材的选择和加工,而‘教什么’则是对教材意义的认识和处理”。
比如说,我们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主要考虑体育舞蹈的动作给学生能带来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体育舞蹈是由多个上下肢动作组成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协调性动作项目,我们用体育舞蹈的整体动作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塑造学生的体形,让学生体验动作美,形成审美的意识,并掌握塑造体形的知识和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舞蹈正是充当一种“媒介”的作用,带给学生“内含于其中的生理、心理、技能、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教材的两重性,这一点在我们体育教材中尤为明显。”相比较而言,其它学科的媒介和内容一致性比较强。比如,数学学科中的“二元一次方程”既是媒介又是內容,“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呈现也就是范例,范例完成了,教学内容也同时完成。而“由于体育活动的原始目的与体育学科的目的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加上体育活动目的的多指向性和内容的宽泛性,使我们几乎无法确定出必学不可的那些内容,也不可能说学会哪样东西就算完成了学科任务(当然认为、硬性的规定除外)。”由此可见,了解与把握体育教材的两重属性非常重要,应为它可以避免教学实践中只为教而教的盲目现象。
三、以什么样的内容为学生获得何种知识和能力是教材的本真含义
如果我们把如上所述进行梳理就可以发现,体育教材的真正含义是对内含于教材中的两个属性的整合,及以什么样的内容为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它是“用什么教”和“教什么”的整合,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忽视了后者,就是把教材和素材混为一谈,体育教学就成为了专门的动作训练和技能的传授,这不符合新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理念,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恰恰是一种导向,为“用什么教”的价值提供了保障,从而避免教学的无目的性。当然,如果忽视了前者,作为学校体育学科的目的性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其教育价值也就成为“海市蜃楼”。由此可见,只有体现出用什么教给学生什么,体育教材才具有真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