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热闹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课改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给学生思想松绑的作用。但是,学生只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对别人发言、对文本的仔细倾听,而“趁机作乱”的也不在少数,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热闹背后被忽视的“倾听”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深思。
在一项关于“小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中,60%的学困生认为成绩差的原因是“听不懂、上课没注意听”,而有85%的优等生则将“认真听、喜欢听”归纳为成绩优秀的原因。可见,倾听是课堂活动中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创设“听”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过于枯燥,学生注意力则很难集中;课堂过于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依然无法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首先要学会创设倾听的情境,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唤起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打开心灵的窗户,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第四自然段语言优美,画面感极强。此时,教师指名一位学生配乐朗诵,并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细细地品味。
师:(亲切地问学生)你从刚才的朗诵中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池白莲花,随着风儿在水中摇曳,在莲叶的下边还藏着嬉戏玩耍的小鱼。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荷花仙子,在一大池荷花的衬托下翩翩起舞,白色的衣裙美丽极了,仿佛在对着我笑。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只蜻蜓落在荷花上,正在与荷花姐姐说着悄悄话!
……
教师表扬了朗诵的学生,因为他读得声情并茂;同时也表扬了倾听的学生,因为倾听让每个人都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可见,一个小小的倾听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二、指导“听”的方法,开辟有效的倾听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固然重要,解决学生不会倾听的困惑更加重要。听什么,怎么听,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细节入手,明确倾听什么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懵懵懂懂,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只知道认真,不知道听什么,怎么听。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细化“听”的要求。一要专心,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和同学讲的话;二要耐心,听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要等别人说话结束后再发表意见;三要虚心,别人发言时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是自己错了就要虚心接受。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学中,第三个环节——倾听文本,要求学生深入体会桑兰的不幸和坚强,教师让学生谈一谈桑兰微笑的含义。有的学生回答:“桑兰是个阳光女孩儿,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能乐观面对。”此时,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桑兰的微笑是经历了灾难、痛苦后坚强的笑容,与性格有关,但更与毅力有关。”教师着重对后一个学生进行了肯定,表扬该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评价别人的观点,这就是会学,这就是懂得倾听。
2.从模式入手,明确怎么倾听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假听”的现象,学生不是“不会听”,就是“听不下去”。因此,我们应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变面对教师为面对合作伙伴。当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小组优势,设计交流倾听的活动。如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彼此互相促进;四人小组合作,在遇到需要讨论的环节时,小组内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补充。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四人小组模式,在朗读环节中让学生两两对应朗读,即一个听一个读,然后交换,学生在最快的速度内解决了字词困惑。另外,在探寻主题的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吗?请小组内部交流。这就设置了一个小范围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地说、仔细地听、有效地评,最后还选出了优秀代表来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倾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读、说、写、思等综合呈现出来的,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应将它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培养“听”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倾听基础
正常情况下,人们讲话的速度远远慢于听话的速度。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从倾听速度、技巧等方面进行训练。
1.抓住要点,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
所谓善于倾听,即能够抓住所听对象的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下,说话人为了体现说话的重点,在语速、语调上都会有所区别,如加重语气,放慢语速等,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识别能力。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鸟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这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请同学们不要打开课本,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朗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你能说出鸟岛在哪里吗?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找到一个体现鸟多的词语吗?你能说出鸟岛上除了鸟儿,还有什么吗?”接下来,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注重了对相关语句的重读、慢读,用语气和语调来暗示学生问题的答案。朗读结束后,很多学生快速地举起了手,准确地说出了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地锻炼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奠定了基础。
2.学会推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利用推断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倾听教师的讲,倾听其他同学的说,还要有一双倾听文本的耳朵,要善于从各种语言文字中推断出话中之话、言外之意,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思考的兴趣。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思考:“小鹰飞到大树上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听完后回答:“小鹰飞到大树上很高兴。”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呢?”一个学生回答:“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被学生的倾听能力所震惊,表扬了学生听得细心。
四、树立“听”的榜样,拓展积极的倾听空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评价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都能转化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例如,上述案例《小鹰学飞》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学生说:“从‘高兴’一词知道的!”教师评价:“你真是善于发现啊!”有学生举手说:“从‘喊’这个字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真棒!一个字都能体会出心情来!”还有学生说:“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能够听出语言之外的内容!”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学生对于倾听有了更多的渴望,就会逐渐地学习倾听,尝试倾听,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为课堂健康有序的交流,为学生思想智慧的碰撞开启一扇大门。
(责编刘宇帆)
在一项关于“小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中,60%的学困生认为成绩差的原因是“听不懂、上课没注意听”,而有85%的优等生则将“认真听、喜欢听”归纳为成绩优秀的原因。可见,倾听是课堂活动中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创设“听”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过于枯燥,学生注意力则很难集中;课堂过于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依然无法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首先要学会创设倾听的情境,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唤起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打开心灵的窗户,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第四自然段语言优美,画面感极强。此时,教师指名一位学生配乐朗诵,并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细细地品味。
师:(亲切地问学生)你从刚才的朗诵中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池白莲花,随着风儿在水中摇曳,在莲叶的下边还藏着嬉戏玩耍的小鱼。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荷花仙子,在一大池荷花的衬托下翩翩起舞,白色的衣裙美丽极了,仿佛在对着我笑。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只蜻蜓落在荷花上,正在与荷花姐姐说着悄悄话!
……
教师表扬了朗诵的学生,因为他读得声情并茂;同时也表扬了倾听的学生,因为倾听让每个人都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可见,一个小小的倾听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二、指导“听”的方法,开辟有效的倾听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固然重要,解决学生不会倾听的困惑更加重要。听什么,怎么听,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细节入手,明确倾听什么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懵懵懂懂,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只知道认真,不知道听什么,怎么听。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细化“听”的要求。一要专心,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和同学讲的话;二要耐心,听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要等别人说话结束后再发表意见;三要虚心,别人发言时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是自己错了就要虚心接受。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学中,第三个环节——倾听文本,要求学生深入体会桑兰的不幸和坚强,教师让学生谈一谈桑兰微笑的含义。有的学生回答:“桑兰是个阳光女孩儿,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能乐观面对。”此时,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桑兰的微笑是经历了灾难、痛苦后坚强的笑容,与性格有关,但更与毅力有关。”教师着重对后一个学生进行了肯定,表扬该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评价别人的观点,这就是会学,这就是懂得倾听。
2.从模式入手,明确怎么倾听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假听”的现象,学生不是“不会听”,就是“听不下去”。因此,我们应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变面对教师为面对合作伙伴。当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小组优势,设计交流倾听的活动。如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彼此互相促进;四人小组合作,在遇到需要讨论的环节时,小组内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补充。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四人小组模式,在朗读环节中让学生两两对应朗读,即一个听一个读,然后交换,学生在最快的速度内解决了字词困惑。另外,在探寻主题的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吗?请小组内部交流。这就设置了一个小范围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地说、仔细地听、有效地评,最后还选出了优秀代表来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倾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读、说、写、思等综合呈现出来的,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应将它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培养“听”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倾听基础
正常情况下,人们讲话的速度远远慢于听话的速度。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从倾听速度、技巧等方面进行训练。
1.抓住要点,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
所谓善于倾听,即能够抓住所听对象的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下,说话人为了体现说话的重点,在语速、语调上都会有所区别,如加重语气,放慢语速等,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识别能力。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鸟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这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请同学们不要打开课本,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朗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你能说出鸟岛在哪里吗?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找到一个体现鸟多的词语吗?你能说出鸟岛上除了鸟儿,还有什么吗?”接下来,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注重了对相关语句的重读、慢读,用语气和语调来暗示学生问题的答案。朗读结束后,很多学生快速地举起了手,准确地说出了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地锻炼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奠定了基础。
2.学会推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利用推断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倾听教师的讲,倾听其他同学的说,还要有一双倾听文本的耳朵,要善于从各种语言文字中推断出话中之话、言外之意,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思考的兴趣。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思考:“小鹰飞到大树上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听完后回答:“小鹰飞到大树上很高兴。”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呢?”一个学生回答:“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被学生的倾听能力所震惊,表扬了学生听得细心。
四、树立“听”的榜样,拓展积极的倾听空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评价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都能转化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例如,上述案例《小鹰学飞》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学生说:“从‘高兴’一词知道的!”教师评价:“你真是善于发现啊!”有学生举手说:“从‘喊’这个字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真棒!一个字都能体会出心情来!”还有学生说:“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能够听出语言之外的内容!”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学生对于倾听有了更多的渴望,就会逐渐地学习倾听,尝试倾听,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为课堂健康有序的交流,为学生思想智慧的碰撞开启一扇大门。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