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儿童言语与精神的美丽栖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ta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诗是儿童言语与精神的美丽栖居。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儿童诗创作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
  一、缘起:一次儿童诗接龙的尝试
  周二,我将教学沙白的小诗《秋》。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只有二十字,语言明白晓畅,风格清新雅致,是不可多得的积累佳篇。可一节课只教这一首,未免略嫌单薄。晚上,翻开教学杂志,一行字跃入我的眼帘:“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但应该让他们爱诗、读诗。”是啊,我们的语文课堂理应蒙上文化的色彩,散发诗性的光辉,使孩子们习得受益终身的语文素养。
  上课了,我出示了沙白的小诗《秋》,先让学生们读一读,然后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抓住“荡着”“坐着”,对诗中描绘的意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学生们初读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还不够。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我不动声色,继续启发、诱导:“这红叶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在上面发现了秋天。言有尽而意无穷。透过这一片红叶,你仿佛还看到了秋天怎样的景象?”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他们越过这片漂荡在湖面上的红叶,用鲜活的儿童语言描述着南飞的大雁、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堤岸上火红的枫林、远处飘香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我按捺住满心的欢喜,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学了这首儿童诗以后的收获。教室里的气氛更加热烈了,不待发令,已是小手如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多是要押韵的。”“因为是写给儿童看的,语言要浅显易懂。”“读诗的时候,要反复读,动脑筋读,动感情读,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展开丰富的联想,读出语言背后的感情和诗歌没有描绘出的画面来。”……看来,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
  可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运用语言打基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学生们从小接触诗歌,完全有能力创作简单的儿童诗。我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现在需要的是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参与作品的再创作。于是,我不动声色,继续启发、诱导:“同学们,一年四季,风景各有千秋,都可以写成诗。回忆一下你看到的四季景色,学着这首诗,我们也来做一做诗人,以诗歌接龙的方式集体创作一首《四季歌》!”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略一沉吟,很快就有人举手了:“木棉花儿咧开嘴儿笑,柳絮在飘。可爱的宝宝,温柔的阳光已晒到你的襁褓。”绝妙的构思,不仅写出了春季的特点,还加入了小朋友的活动,多么具有画面感的“春之歌”啊!学生们七嘴八舌,陆续接了下去:“睡莲悄悄地张开双眸,荷叶窈窕。可爱的宝宝,那水中花瓣一样的可是你的小脚?”“梧桐叶儿贴着地面在跑,风儿在笑。可爱的宝宝,在那荡起的秋千上飘摇。”续到“冬之歌”时,学生们结结巴巴,颇有江郎才尽之感,我会心一笑,出示了陈毅将军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随之,我又吟诵起人教版教材《第一场雪》中写雪后美景的语段:“一阵风吹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学生们豁然开朗,异常兴奋地接上了招:“松柏的身姿铁塔般傲岸,雪末儿在跳。可爱的宝宝,你可看到妈妈张开了温暖的怀抱?”
  在一次次读诗、说诗、悟诗的过程中,学生的诗兴大发,诗情勃勃,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创作诗歌的冲动。瞧,一首首让人惊艳的诗作诞生了:“风伯伯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啊吹,就把大地吹白了!”“小雨点儿打在荷叶上,嘀嗒嘀嗒,奏起了一首春的圆舞曲。”“秋姑娘挽着篮子,来到田野,她洒下一片金黄,稻子就低下了头;来到果园,她洒下一片火红,苹果就羞红了脸……”
  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大家却意犹未尽,只听得教室内一片“沙沙”声,声声悦耳,宛如天籁……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每一个儿童都是创作的天才,他们不仅读懂了诗歌,而且读活了诗歌,读出了创造性,读出了主动性。每一句诗,每一声会心的笑,都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都荡漾着生命潜能的实现和生命需要的满足!
  二、思考:在儿童的诗歌中找一个位置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它具有想象美、形象美、语言美,这一切都与儿童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思维的形象性的特点相吻合。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儿童诗作品——《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让我们荡起双桨》《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这些儿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轻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是,现实告诉我:儿童诗的教学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细细分析下来,原因有三。其一,拔高了儿童诗的教学要求。儿童诗语言晓畅明白,可是我们的教者却条分缕析,以理解为目的,把适合念唱的儿童诗肢解得面目全非,长此以往,学生对儿童诗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其二,儿童诗积累量太少。儿童诗的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仅限于教材中的儿童诗,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没有引领学生走向深入。教师对儿童诗教学的忽视,造成了对儿童诗的积累不够,学生对儿童诗无法形成整体的感受,更谈不上以诗涵情、以诗育人了。其三,儿童诗的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儿童诗的创作缺乏动力机制,未能形成一个儿童诗歌创作的“场”。
  为了摆脱儿童诗教学的困境,我觉得应该从教师做起,关注儿童诗,在儿童的诗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在吟诵中盘活儿童的储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著名诗人金波也曾在一篇短文中形容儿童诗“像一条宁静的小溪,滋润着小读者的心灵”。开展诗歌教学,应从引导学生读诗入手,在课堂上赏诗,在课外积累诗、创作诗。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让学生受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每天的早读课拨出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读诗、赏诗;每周的第二课堂,举行“儿童诗朗诵会”“好诗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上去读懂每一首诗。诗即生活,学生读得多了,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儿童诗的创作都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的。写诗,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物、经历的事、感受的情。教师引导、指导得当,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就会在吟诵中激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2.在生活中唤醒儿童的灵性
  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生活流淌着童真、童趣,他们的身上蕴藏着可贵的灵性。在他们眼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灵动的色彩,花鸟虫鱼都有着纯真的生命。没有生活,就没有儿童诗。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诗意地生活,使他们的心灵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得更加敏于感受幸福与苦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带着学生去郊游吧,学生们会发现:花儿在向他们点头,小鸟在唱歌,空气中氤氲着生命拔节的气息;白雪皑皑,冰清玉洁,让孩子们堆堆雪人,打打雪仗吧,在嬉闹中感受童年的乐趣……儿童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生活就是他们创作的源头,生活体验就是他们创作的根本。我们要把活泼的生活还给学生,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心灵、走进语言,鼓励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去捕捉生活的美,去谱写他们心中的诗篇!
  3.在示范中享受“下水”的乐趣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唤醒的过程。诗歌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爱诗、懂诗、写诗,掌握一定的儿童诗基础知识,再用自己爱诗的心去唤醒学生爱诗的心,引导学生找到感动过自己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诗的形象、诗的语言去歌颂它。一个班级,教师如果能经常写写“下水文”,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学生们写诗的热情一定会空前高涨;一个学校,如果能努力创设诗的氛围,师生一起读读诗,写写诗,让学生们在诗声琅琅中开始新的一天,儿童诗教学的春天离我们一定不会遥远!
  4.在评价中扬起儿童创作的风帆
  儿童诗姓“小”,它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感情的一种需要。儿童创作他们的诗歌,就是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其本质就是练笔。既然是练笔,教师就应该用儿童的视野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考量和评价学生的诗,主要看其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儿童自己的思想。或许,学生们的创作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我们教师不应该吝惜自己的鼓励,教师的肯定是儿童创作最直接、最有效的动机和动力——在课堂上听一听学生读自己创作的儿童诗,鼓励学生和著名的诗人来个同题创作大比拼,把学生的诗选录上班级的周报,让学生交流、分享、评议自己的诗作,鼓励学生让自己的诗作“冲出班级,投向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抓住学生想说话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表露真情,培养学生用儿童诗表达心声的热情,多肯定他们的进步,在激励性的评价中就能扬起儿童创作的风帆!
  种子只有适时地种下,才会适时地萌发;种子只要在智者的手中播下,就必将生根长叶,茁壮成长。愿我们的教师,都能成为儿童诗教学智慧的引航者,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幸福地徜徉在儿童诗的世界里,享受诗意的语言、诗意的生活!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写文章如同下棋,布局好即占得先机,成功了一半。作文中,谋篇布局同样重要,精巧新颖的布局,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格局,使人读来拍案叫绝。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受文化底蕴、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影响,谋篇布局能力不强,作文往往遵守着起因、经过、结果的老三段布局,平淡如水。怎样才能使小学生作文也具有跌宕起伏的布局、引人入胜的情节呢?  一、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变结构  每个人都喜欢看一波三折的故事,越是扣人心弦
[摘 要]一年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生活的开端,但小学生却不太适应小学课堂生活。为了做好小幼课堂教学衔接,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结合儿童生活,以便让课堂演绎生活精彩,具体策略如下:联系生活情境,渗透方法指导;设计多样活动,激发参与兴趣;拓展生活思维,培养学习习惯。  [关键词]统编教材;生活情境;多样活动;生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围绕着文本的语言经历体验感知、深入联系和实践运用的过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内在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在深度开垦中唤醒他们的言语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提出链接生活,借助原始经验深入理解,借助丰富资源补充印证,借助统整把握强化认识,借助实践练笔读写统一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链接生活;多维拓展;强化联系;模仿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目前,本该充满感情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被一味地寻找答案所取代,显得机械、枯燥。这样,使学生的语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理解、赏析语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感;语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13-02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单篇教学的效益终究有限,需要借助整合的视角关注文本教学价值点。教师应该准确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明晰编者在同一册教材中编选同一个诗人不同作品的真正用意,从而树立以整体关照的视角和统整联系的方式展开教学的意识,为学生构建一个以诗人为核心主题的教学内容,实现对教学资源、课程内容的开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出紧扣节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文本探究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学习新课  (过渡语)孩子们,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你们晚饭后去游玩我们中宁政府大楼前的人民广场,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人很多、很热闹,五颜六色的彩灯非常亮)是啊!一到晚上,我们的首都北京也亮了起来,下面老师和你们再到夜晚的北京去游赏
[摘 要]特级教师姜树华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体现了说理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在课堂上,姜老师通过聚焦语言、突显朗读、引导思考和渗透学法等途径,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掌握了文本的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点;阅读策略;言意共长;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13-01  特级教师姜树华老
[摘 要]神话故事是文化的源头,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资源。把握好神话类文本的教学,就能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文化熏陶。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提炼,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想象,感知人物形象;通过练笔,对照不同版本;通过拓展,丰富阅读积累。  [关键词]中年级;神话;文本;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71-01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之美。因此,教师要用美的眼光解读教材,寻找教师专业的感觉;用美的眼光审视自己,提炼教师的专业生活;用美的眼光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点亮教师的专业智慧。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才会得到快速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解读教材;教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批注式阅读是阅读教学走向真实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将批注式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生习作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引领学生在文本世界中走一个来回,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文本;文字;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