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米都文化,化育三江英才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s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都文化”是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倡导的弘扬北大荒精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推动米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域性文化。我校作为农垦人自己的高中,承担着为建三江垦区培养人才的重任。在佳木斯教育研究院的指導下,我们开展“高中课堂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弘扬米都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育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扎根家乡的情怀。
  黑土文化入眼,校园绽书香。我校实施了黑土文化入眼工程。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绿浪翻涌的情景展示牌,总书记的嘱托萦绕耳边;随之而见的是一系列黑土地文化全景展示,“风拂新秧撩人眼,三江春色最暖心”“喜看稻菽千重浪,物阜国丰万家香”,颇具黑土气息的诗句激发着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北大荒博物馆、七星科技园区、洪河湿地等场馆被我校开发成社会实践基地,见证黑土文化60余年的发展变迁,学生建设大美家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
  米都文化入脑,教材孕特色。“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
  日月换新天。”从历史长河中溯源,我校结合地域特色加快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步伐,开展米都文化入脑工程。历史和政治组编撰了《古圣先贤的大智启迪——习近平用典赏析》,语文组编撰了《经典浸润人生》《翰墨芬芳唱家国——校园诗词赏析》,地理和生物组编撰了《浓情黑土地,魅力建三江》等系列校本教材。通过校本课程的整体架构和系统学习,学生对米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家乡的情感也更醇厚。
  校园文化入物,活动展魅力。开展校园文化入物工程,成了校园的一大特色。亭台馆榭,花草树木,班级宿舍随处可见由学生搜集整理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诗句,翻阅师生创作的传统文化个性解读诗作,校园的人文内涵无处不在。徜徉在诗的海洋,家乡的美也有了别样的风味。学校每年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学生18岁集体成人礼,按古风束发、插簪,行冠礼,取字,行拜师礼,演扇子舞;校园艺术节进行汉服表演,戏曲吟唱;经典诗词的诵读吟唱,课本剧的小品演出,让学生们充满期待和向往;语文课上例行的师生问好也改成了古礼长揖,潜移默化中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文化入心,学科呈盛宴。“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理论革新如果不落实到具体实践,就成了一纸空文。我们举办的各种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传承文化经典,培养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互联网—智慧农业”型区域建设人才,在学生中传承对黑土文化的热爱。以诗词引领为教育的契机,我们把一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期待花开。
  在校本课程的建构中,我们进行了学科联合教学策略的尝试。在讲授中华传统文化时,打破学科界限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上了一堂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盛宴。语文老师诵读经典诗作,地理老师讲述自然环境影响,历史老师纵论历史渊源,政治老师延伸时代意义,将一节课进行全方位解读,这种形式使课堂新颖生动,妙趣横生,学生更容易理解消化。
  我们还根据学科特点和地域特色创建了不同的内容体系,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谈洪河湿地的环境保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唱响科技农业新篇章”“不学礼,无以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习俗”“寒来又暑往,新阳便有缘——从二十四节气新编中纵论建三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等,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也为“米都文化”贡献了一份创意。
  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让“求实、创新、和谐、奋进”的校风徜徉着经典文化的东风传扬,“崇德、乐学、励志、求实”的校训沐浴着素质教育的暖阳生辉。
  (作者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校长)责任编辑:姜乃强
其他文献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站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脱贫攻坚涉及多主体、多领域,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领域和治本之计,也是当前脱贫攻坚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記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教育扶贫专项政策密集出台,加大农村教育
期刊
洪海鹰:当下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难点我认为是:知行合一。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道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说起来很明白,一旦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做起来就很难。针对这样的难点,需要学校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育模式。  明晰培养目标。北京第二实验小學教育集团在办学中,在“双主体育人”核心理念的指引下,一直将“一专多能零缺陷”的全人教育作为培养目标,兰州分校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人”的思维品质、
期刊
社会进步、文化交融为家庭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近些年,因离异、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客观来讲,单亲家庭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家庭类型的一种。  传统观点认为,单亲家庭意味着家庭结构不完整,结构缺损势必导致家庭功能失调。所以,研究者往往更关注单亲家庭子女身上表现出的消极面,如性格孤僻、行为古怪、有攻击行为、学业成绩不理想等。一些人甚至对单亲家庭子女持有偏见,戴上“有色眼镜”,难以看
期刊
徐明杰:我认为,做好评价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动力保障。我校的“梅石育人模式”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教师“五育”落实情况的评价、对课程“五育”涵盖度和融合度的评价三个方面。  我校建立对应德智体美劳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通过听评课、视导课,检验教师“五育融合”的落实情况,提高教师在学科教
期刊
徐世锋:不可否认,“五育”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长期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体制机制的制约,也有教育观念层面的问题。  教育投入不足。基础教育领域人、财、物力投入的不足,导致教师工资待遇不高,高素质人才不愿从教,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科目教师缺乏,出现结构性缺编现象。此外,相关教育场所和设施配备不足、标准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育”平衡发展。  评价手段单一。高
期刊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指示要求。我们从弘扬家规家训教育着手,调整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  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家规家训育人目标。我们从2002年起将中华传统美德和经典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期刊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在办学实践中开展“知书达礼”“修身行道”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通过中华优秀礼仪的回归,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礼”之体系,构建课程。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高中阶段学习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亲情师恩的尊重,进而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成道德判断力和优良品质,而且能提高学生经典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礼仪修养。  我们依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
期刊
王慧芳:我们当前的思政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很难引起情感的共鸣,所以思政课的实效性很低。当然,这也与思政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有关——纯理论性知识比较多,所以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传统的课堂情感化,让学生真正入耳、入心,是当下思政课的教学难点。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期刊
“五育并举”的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在2020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2020年要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  有人说,“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是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五育”失衡状况的总结和概况。“五育”
期刊
199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第一届队员怀揣着教育理想和对乡村孩子的热爱,走进宁夏西吉,在缺水少电、教室破陋的学校,努力为乡村孩子开辟一条通向更广阔天地的道路。2020年,研支团的支援覆盖宁夏西吉、贵州乌江、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已有300余名队员赶赴7所对口学校,开展支教和扶贫服务。  一路走来,研支团给教学点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当地从水里能喝出虫子、家访全靠双脚、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