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一 疫情之下的“云端”思政课,怎样才能上出实效、上出高质量?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chen113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慧芳:我们当前的思政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很难引起情感的共鸣,所以思政课的实效性很低。当然,这也与思政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有关——纯理论性知识比较多,所以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传统的课堂情感化,让学生真正入耳、入心,是当下思政课的教学难点。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上好今天的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魅力,突破情感教学难点,是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当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努力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转变教师观念,关注学生需求。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首先,思政教师要转变观念。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需求,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将育人置于教学任务的中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情感认同。其次,其他科任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彻底抛弃思政课不重要、可随意取代、随意应付等旧观念。新时代人人都是思政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
  挖掘育人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学校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树立大思政课课程理念,增强思政课堂趣味性。学段上下贯通,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道德与法治课,思政教师要熟悉整个学段的思政教材,将理论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这样师生之间才容易进行情感交流,情感目标才容易达成。学校内外联动,由学校内延伸到校园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第一,家庭资源。通过家长讲坛、家长进课堂、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共同完成家校合作的育人目标,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
  第二,社会资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政课是一门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的学科,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放在社会大背景下选题,把握教育契机,挖掘社会资源,可以多组织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开展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企业家、银行家、政府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创新教学方式,坚持寓教于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当下,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社会实践等越来越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流行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善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才能以情育情,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饶美红:疫情之下,思想政治课作为承担德育引领、价值观教育、合格公民培养任务的重要学科,面对挑战更需要深入探讨应对策略。“疫线思政”要立足立德树人关键学科的位置,有效发掘社会热点,引领学生理性分析社会现象,感知时代精神,紧跟价值主旋律,特殊时期更体现立德树人关键学科的地位。
  首先,厘清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范围。应该包括,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语文、历史甚至包含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他学科的渗透,同时涵盖学校各种德育课程的大思政课。狭隘地把思政课等同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不对的,当然把思政课过度放宽也是不妥的。
  其次,“疫线思政”离不开五育并举、视域广阔的教师。从广义而言,“疫线思政”课是各学科教师共同的舞台。建兰中学鼓励教师们通过学科个性化表达,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思维。语文教师执教的“歌颂逆行者”主题课、科学教师开发的新冠病毒认知防疫课、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病毒扩散模型、音乐教师创作的抗疫歌曲《中华有大爱》……都将教师独有的责任担当与爱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疫线思政”关键在把握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语境。思政课要放眼社会变革,与国家同行,在真实情境的审视、思辨、体验中实现育人目标。“疫线思政”的时间维度极短而空间维度极广,全面立体把握这一教育时机,需要注重时效性、审辨性。
  第一,找准主题,精准滴灌,体现思政课的时效性。实效不是时效,但是思政课的特点是沒有时效就没有实效。思政课要密切联系疫情相关的时政新闻,解读国家的政策,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第二,巧设疑问,百家争鸣,体现思政课的审辨性。中学生的思维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而拓展,而此次的主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注定很难有充分的体验经验,云课堂期间,更是缺少了日常与同伴、教师间的观点交流。怎样从各类媒体繁杂的信息中选取素材,教会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武汉封城之际,怎么看待抢跑逃离的人?疫情汹汹而来,要不要英雄化坚守岗位者和逆行者?疫情国际化,怎样面对国际上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些问题,通过思辨、讨论,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大国发展不易、民族复兴责任重大。
  最后,“疫线思政”依托于科学技术平台,巧用科技,协同育人。随着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科技改变着教育方式,直播平台、录播平台、视频会议等成为云端思政课强有力的载体。通过直播平台,在思政课堂,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实时互动。直播回放功能与录播平台,让学生不用担心错过课堂精彩片段,反复观看品出新韵味。
  原红:近年来,思政教育为何被提到如此高度、上升为国家意志?我们应该理性地评价: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青年人思想自由、视野开阔了,同时不乏有些青年人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啃老理所当然,享乐不计代价……价值观扭曲,意识形态出现了严重偏差。做科学家,奋斗拼搏、吃苦耐劳更多停留在作文中。对此,我们必须重视思政教育,否则不但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更会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   针对学校思政教育空心化、碎片化、表面化、程式化的特点,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我校按照“宏观架构和微观达成”的思路,全面实施了家校社联动的大德育,上好思政教育大课。德育工作虽然摸不着,但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工作的成效一定会具体表现在校容校貌、班容班貌、组容组貌、室容室貌和师生的精神面貌上,一定会外化在师生、家长的行为举止上。
  我们提倡教师建立全新教材观,引领教师把天地宇宙、自然万物,尤其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都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教育资源,带着学生走向社会,建立学生和“真实”问题之间的链接。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缺乏内驱力的问题,我们创新了管理方法,借鉴电子游戏的心理机制特点研发并实施了积分制。电子游戏易让人沉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不断鼓励玩家,能满足人的操控感,让人在生命舒展的状态下自由主宰个人行为。游戏者每闯一关,“你真棒” “恭喜你”“你马上就能冲过封锁线了,加油”等鼓励性语言都会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以夸张的语调、活泼可爱的形式跳到玩家眼前,让玩家获得满足,充满勇进无止的斗志和跃跃欲试的豪情。
  “积分制”是以激发、引领为目的,以肯定、激励为主要手段,以正向心理刺激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方法,立足正确的“三观”建设,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遵循教育方针,将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计成加分项,通过加减分,引导参与者向美、向上、向善,引导参与者正确地做人、做事、成事,激励参与者进入自我实现的生命状态,由此实现人的发展。“积分制”开展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增加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团队凝聚力增强,家校关系更加和谐。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基于德育的思政教育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们不仅要培养“学霸”,更要培育“美德少年”;我们不仅要升学率,更要绿色升学率。
  孙耀卿:第一,学校教育应该从“育德、育才、育神、育情”方面着眼——
  培养具有崇高德行的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将德育贯彻落实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中,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把价值观培养放在育人的重要位置,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之才。
  培养具有出众才学的人。才学,指的是一个人所掌握的实际本领和学问。只有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不断前进,于个人而言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于国家而言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培养具有担当精神的人。担当,指的是一个人有魄力、敢于承担责任。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有培养他们的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才能培养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具有高尚情怀的人。要把自身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兼备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的人才,才能最终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第二,学校教育应该从“育心育行”方面着手。
  有了育人目标,面对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如何实施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我校外来务工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育人必须从“育心育行”起步。为此,我校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推出实施适合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的“八德”教育等育人方式。比如:“八德”教育,通过“口德”“课德”“会德”“衣德”和“仪德”,教会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文明用语、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勤俭节约、注意个人卫生;通过“食德”“行德”和“网德”,渗透对学生的食品安全、出行安全、网络安全的教育。
其他文献
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别具风情的民族艺术。  民族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节日文化以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
期刊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今年,“公民同招”政策在各省市全面落实。一石激起千层浪。伴随升学季的到来,教育公平、择校、学区房等话题,再度引发公众热议。  教育是民生大计。时代发展到今日,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对教
期刊
饶美红:从根本上来说,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标都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各不同学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小学段以“公民”素养普及为主要内容;初中段以孩子的成长为主线,基于情感、法治、国情三个模块,围绕培养“合格公民”展开课程;高中段从哲学、政治、经济等角度深入拓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在教学方式上,不同学段也有很大差别。小学生的思维以
期刊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站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脱贫攻坚涉及多主体、多领域,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领域和治本之计,也是当前脱贫攻坚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記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教育扶贫专项政策密集出台,加大农村教育
期刊
洪海鹰:当下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难点我认为是:知行合一。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道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说起来很明白,一旦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做起来就很难。针对这样的难点,需要学校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育模式。  明晰培养目标。北京第二实验小學教育集团在办学中,在“双主体育人”核心理念的指引下,一直将“一专多能零缺陷”的全人教育作为培养目标,兰州分校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人”的思维品质、
期刊
社会进步、文化交融为家庭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近些年,因离异、丧偶等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客观来讲,单亲家庭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家庭类型的一种。  传统观点认为,单亲家庭意味着家庭结构不完整,结构缺损势必导致家庭功能失调。所以,研究者往往更关注单亲家庭子女身上表现出的消极面,如性格孤僻、行为古怪、有攻击行为、学业成绩不理想等。一些人甚至对单亲家庭子女持有偏见,戴上“有色眼镜”,难以看
期刊
徐明杰:我认为,做好评价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动力保障。我校的“梅石育人模式”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教师“五育”落实情况的评价、对课程“五育”涵盖度和融合度的评价三个方面。  我校建立对应德智体美劳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通过听评课、视导课,检验教师“五育融合”的落实情况,提高教师在学科教
期刊
徐世锋:不可否认,“五育”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长期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体制机制的制约,也有教育观念层面的问题。  教育投入不足。基础教育领域人、财、物力投入的不足,导致教师工资待遇不高,高素质人才不愿从教,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科目教师缺乏,出现结构性缺编现象。此外,相关教育场所和设施配备不足、标准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育”平衡发展。  评价手段单一。高
期刊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指示要求。我们从弘扬家规家训教育着手,调整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  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家规家训育人目标。我们从2002年起将中华传统美德和经典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期刊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在办学实践中开展“知书达礼”“修身行道”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通过中华优秀礼仪的回归,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礼”之体系,构建课程。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高中阶段学习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亲情师恩的尊重,进而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成道德判断力和优良品质,而且能提高学生经典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礼仪修养。  我们依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
期刊